罗瑶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色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嬗变
罗瑶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色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成为文明世界中必不可少的构成形态。在艺术与设计教育中,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色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嬗变,是对文明演进中色彩学文脉的厘清。这种与对色彩认知相关的科学教育观,可能为色彩形态在信息传媒时代寻求新的超越和突破。
色彩;文明进程;色彩学
色彩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物质世界,还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色彩学的发展来看,色彩一直和世界文明相伴而行,它不但包含了一部东西方色彩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和人类的社会体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艺术、宗教紧密相连。最显著的表征就是,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色彩审美活动。随着文明的进程,色彩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开拓其领域,成为文明世界中的必不可少的构成形态。
从东、西方众多考古的资料来看,原始人对色彩的运用已经具有朦胧的审美意识,更有着非常复杂的动机,有的是为令敌人恐惧,有的是为“避免鬼的逼害”,有的在身体画上兽类形象或刺纹是为了表示已将自己贡献给神灵,有的是作为部族的标志,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有的是以为某装饰物可作护身符,有的是为了吸引异性。[1]从对色彩的喜好来看,原始人普遍崇尚红色,在我国,彩陶的发明和纺织品染色是古代色彩文明的重要标志。色彩的运用还具备了较强的功利性,这和原始的宗教、人类的生存繁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中,中国西周时期建立的五色体系是世界上最早的色彩体系,在时间上约早于西方千年以上,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体系——阴阳五行说,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象(“直、锐、方、圆、曲”)相对应,分别指“东、南、中、西、北”五方,并和五情的“喜、怒、哀、乐、衰”以及五德的“智、信、仁、勇、严”相对应。在五色体系里宇宙元素被赋予了色彩的象征意义,最早具有了物理性、生理性和心理性特征,具有主观的情感和道德感,并具备音乐和图像的隐喻。[1]色彩成为“礼”制的规范,周朝把五色定为正色,是礼服的色彩,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其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古代中国五色体系的色彩带有浓厚的宗教、政治内容,但也同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色彩认知水平和色彩审美意识的进步。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制从西周开始,并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色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生礼仪、朝廷和宫廷礼制、宗教礼制、礼乐关系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政治、宗教色彩。而今在世界范围内,对色彩的认知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的色彩体系上的,但中华民族对色彩的喜好和运用有的已经根深蒂固,沿袭千年,如中国人对红色的崇尚,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很多朝代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画对黑、白“墨分五色”的晕染经营,唐三彩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青花瓷更是通过青色演绎出了众多经典的陶瓷艺术,形成中国民族特有的五行色彩观。对中国传统五色体系的挖掘、研究和利用,可能使色彩在历史文脉的延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西方绘画艺术的传统被认为起源于古埃及文化。在一些古埃及的壁画中,是以色彩来区分人的性别的,男子的皮肤均被描绘为褐黑色、女子为淡黄色或浅褐色,头发作蓝黑色,眼圈作黑色,树木作绿色,草作浅绿色,谷物作黄色,色彩已经具有了符号性,常用赤、黄、绿、青、褐、白、黑等暖色调,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中,为着永恒的理念一直保持“正面律”程式化的构图和用色的稳定不变,以独特的视角和色彩语言阐释着古埃及法老王朝政治、社会和生活等方面的场景。色彩成为一种符号性的叙述语言,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史料价值,为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古代西亚、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早期艺术中,都曾受到古埃及绘画风格的影响,堪称世界绘画艺术早期发展阶段最具典型意义的绘画艺术。古埃及文明在追求永恒的理念中从历史上遽然消逝,却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永恒的古埃及色彩样式。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中,色彩主要是为宗教服务的手段。拜占庭时期由于教堂装饰的需要,出现了以多种色彩镶嵌的玻璃画与镶嵌壁画,这种镶嵌细工以色点构成了不同的色域,通过光线的透射表现出色彩的互补关系,制造出金碧辉煌的色彩效果,这样“上帝之光”的色彩氛围,使人们一进入教堂就能从心理上强烈地体会到宗教信仰的神圣感,达到心灵对现实的超越。这说明人类已经知道通过对色彩和光的利用,在心理、生理上促进或达到某种皈依的感觉。相比古埃及和希腊时期简洁的色彩关系,已经体现出了人类对色彩更丰富的认识和利用。
欧洲从13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多数是为了教堂内部壁画的需要,绘画的材料是鸡蛋清颜料在以石膏粉打底的墙壁或板材上作画。15世纪尼德兰著名画家凡·埃克兄弟改进了油画的材料和技法,大大地提高了油画的表现力和色彩效果。凡·埃克兄弟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采用了含有树脂的稀释油,使颜色易于调和,便于运笔,又可层层敷设,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干透后颜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等优点。这些优点,进一步提高了欧洲绘画的写实能力。从而使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成为欧洲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而且其影响十分深远。由此看来,色彩表现材料的进步对色彩艺术的促进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文艺复兴时期(15-17世纪)出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艺术大师,他们对色彩的表现,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6世纪威尼斯画家提香,将色彩作为一种转换冷暖和明暗关系的手段,他打破以往绘画作品中严格的色彩布局,不拘泥于形式,以同类色的多色调来统一画面效果,他所使用的色彩多达30至40种,被认为有史以来最为出色的色彩魔术师。现代英国女画家布丽歇特·赖利认为:“提香对色彩的一致性有非凡的洞察力并成就了一种传统,在这一传统的另一端,则是印象主义画家和后印象主义画家。”[2]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1541-1614),用大色域概括地表现极富于精神意味的色彩,使色彩脱出对客观物体的观察,进入到有组织的多旋律色调的表现之中。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1577-1640),使色彩成为渲染气氛控制画面的工具。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则善用冷色和银色的独特色彩。18世纪,欧洲的美术学院就开设了绘画技法课,专门研究色彩与材料的表现和运用。从文艺复兴到17、18世纪,众多大师通过在明暗素描关系上对“固有色”的表现,创造出了一件件高雅、醇厚的经典艺术作品,让古典艺术闪烁出永不磨灭的光芒,给人类带来审美的享受。
17世纪开始,特别是19世纪,色彩艺术开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驾齐驱,物理学与化学的进展为人们研究色彩提供了科学的混色体系和显色体系,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帮助人们认识色彩作用于视觉的基本规律,以及色彩对人们的生理、心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影响。比如,1678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光子实验上运用三棱镜发现了色的光谱,1810年——龙格创造了用球体表示对应的色彩系统,1810年——歌德发表了论色彩的著作,1816年——叔本华发表了他的《论视觉与色彩》,1839年——法国著名化学家谢菲勒尔发表了《论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与物体固有色的相互配合》一书。这些理论的研究与发现为印象派对色彩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色彩的表现从固有色,扩展到环境色、条件色。印象派是西方绘画艺术里程碑式的重要画派,对色彩艺术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色彩通过和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的结合演绎出了更加生动、精彩的角色。新印象派则将科学和色彩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后印象派塞尚的写生构成导向了立体主义,梵高的绘画激情与纯色平涂启发了德国表现主义,高更则导致了形式各异的原始主义的诞生。色彩在点、线、面的形式中,从二维到三维的形态中,变换出不同内涵的丰富角色。
20世纪,从色彩的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市场学、材料学、色彩工艺学以及广告学等相关色彩的学科联系更加丰富,色彩更是突显其学科交叉性的特点。产生于1919年建立的包豪斯教学体系色彩构成学,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对色彩的理性运用,它的建立拓宽了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色彩领域,而艺术与设计的界限也更加模糊。人类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能力越来越丰富和广泛。由写生色彩学、装饰色彩学、色彩构成学组成的较为完整的色彩体系逐渐形成,使人们对色彩的内涵有更清晰和更深刻的认知,为色彩的应用带来更多的可能。
21世纪,科学技术加速度的发展在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力高速度发展带来人类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人类更面临生态、资源、环境、精神的危机,在以“真、善、美”为三大支柱的文明世界中,需要艺术为其创造丰富和谐的色彩。在知识、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对色彩的审美功能、实用功能到色彩的社会功能的认知更加深刻。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色彩,各行各业对色彩的研究和运用也更加科学和专门化,人们通过对色彩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拓宽其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中的领域。可以说,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色彩的经营,色彩必然要成为营造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形态,建构人类完美世界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在艺术与设计教育中,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色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角色的嬗变,对文明演进中色彩学文脉的厘清,有助于我们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把握。这种与对色彩认知相关的科学教育观,可能为色彩形态在新的信息传媒时代寻求新的超越和突破。
[1]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33-36
[2]布里奥等编.色彩(剑桥年度主题讲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0
Color’s Evolution with Human Civilization Progress
Luo Yao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s,Ganzhou,Jiangxi 341000,China)
In the course of human civilization,color,as an essential form to build the civilized world,plays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In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the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olor’s evolution with human civilization progress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ies in clarifying the context of color science.This scientific concept of educ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colors may bring about new breakthroughs of color form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media age.
J206.3
A
1004-342(2011)04-111-03
2011-05-12
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09-79-2)
罗瑶(1968—),女,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