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琼,杨兆美,寸丽华,李云仙
(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略论白族民歌中的女性形象
周世琼,杨兆美,寸丽华,李云仙
(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通过大量查阅白族民歌资料及多种版本的白族民歌集,有选择地对描写女性的民歌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旨在在丰富多彩的白族民歌(调子)中,挖掘出白族女性内在的最本质、最完美的形象。
白族民歌;情歌;女性形象
白族民歌是白族文化的精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民歌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白族女性,唱调子几乎是她们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她们既善于唱歌,又善于即兴创作。她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不论在田野播种、下海捕鱼,还是婚丧嫁娶、休闲娱乐,处处可听到她们迷人的歌声。白族调子所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山川景物、爱情婚姻等等都融于歌词之中。其歌词结构突破了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歌词多是七句或八句一段。这些由非对称性七字、五字、三字句组成的歌词,改变了传统歌词的严整呆板,使格式变异的歌词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特别是调子中幽幽一声“啊啵”衬词的感叹,仿佛娇艳花瓣上颤落的露珠那般灵动而清澈。在丰富多彩的白族民歌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待人生、爱情、婚姻及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也可窥见白族民众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美。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查阅了前辈们收集整理的白族民歌之后,有选择地对白族民歌中描写女性的民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旨在在丰富多彩的白族民歌(调子)中,挖掘出白族女性内在的最本质、最完美的形象。通过挖掘整理,白族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大概有以下几种表现。
在大理地区流传的一些美丽的神话传说中,有不少是关于白族女性的,如“望夫云”中南诏公主阿凤为情而化云、“火烧松明楼”中的白洁夫人为气节殉情,观音老母为拯救劳苦大众而负石阻兵、白月亮白姐姐等等〔1〕,从中可以看出白族女性的伟大形象。既然有传说,也就有歌谣,因此,赞美这些女性的民歌也因应而生,“望夫云”中歌颂阿凤公主的歌谣“神气化云”:……卷干洱水海底现/不见阿龙心不甘……阿凤公主与猎人阿龙相爱,两人逃到苍山上,因父王反对,请来罗荃法师将阿龙害死,打入海底变为石骡,公主因此愤郁死于苍山的玉局峰上,其精气神便化为一朵白云,怒而生风,誓把海水吹干,情人相见。
赞美白洁夫人的“六月里来火把节”〔2〕:
六月里来火把节/慈善夫人真节烈/松明楼上一把火/千年万载不熄灭
相传南诏王火烧松明楼烧死邓赕诏,想夺取其妻白洁夫人,白洁夫人不从,投洱海而死。白族人民被她的这种对爱情专一、气节刚烈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每年农历二十五日,在村口燃起松木火把,以示纪念,这也就是火把节的来历,白洁夫人也成了“贞洁女”、“贞烈女”的典型,成为白族人民供奉的本主。
还有赞美白月亮白姐姐的歌谣“白月亮调”〔3〕:
白姐白妹白月亮/大白米饭腹中藏/漂白衣裳身上穿/白言白语不声张/背后披张白羊皮/白天人多不好见/白鞋白晃晃/相会月光下。
传说白月亮是白族先民中的一员,据说她长相十分漂亮,白族先民看见她就很高兴,她也很喜欢和白族先民在一起;相比之下,太阳是个面貌极其丑陋的妇女,她不愿意让人看见她的面孔,就放射出针丛刺人的眼睛,让人不敢睁眼相视。从歌词中可以看出,在情人阿哥的心目中,心上人阿妹就像传说中的白月亮一样晶莹皎洁、善良美丽。他们祈求能在白月亮朗朗高照的夜晚相会,互诉思念之情。上述白族女性形象从美丽的神话传说到歌谣传颂,这种神格化的形象,也充分说明了白族民众对女性的审美心理和崇敬之情。
白族女性以吃苦耐劳而著称,她们能肩起大山,既主内,又主外,无论上山劳作、下海捕鱼,还是家庭的日常起居饮食生活,逢街天的集市贸易买卖,以及全家平日的经济开支,都由当家的母亲来操持。白族民间有“讨一个好媳妇能发家,讨一个差媳妇害三代”的说法。因此,白族女性从小就从她们的母亲那里传承了操持家务的本领,也包括娴熟了那许多刺绣服饰的手艺及背熟了那些古老的民歌。从以下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谣中就能得到佐证。
歌谣一:“勤俭出黄金”:
五斤铁打把锄头/三斤铁打把镰刀/勤俭出黄金/房前挖一块园地/房后挖三丘栽田/女人只要勤俭/栽下稗子变稻谷。
歌谣二:“一船海草一船金”:
洱源海子清幽幽/姑娘撑船进海心/一边采草一边唱/一船海草一船金。
再看这首“拿在手里叫百人看”:
千针百线做鞋子/做好一双送小哥/你咋不敢穿?/拿在手里叫百人看/穿在脚上叫千人知/别人问你是谁做/你说小情妹。
这首歌把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白族姑娘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白天她在农田里完成了辛勤的劳作后,晚上躲在闺房里,就着油灯或松明火把的亮光,千针万线地为情郎做了一双鞋。对做工如此精致的布鞋,心上人也许舍不得穿,姑娘在嗔怪他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点小私心:在人前展现鞋子是要让众人知道,送给小哥的鞋是情妹“我”做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其他姐妹们明白“河边石头各有位,找伴别处寻”,因为“我”才是小哥的最爱。其善良纯朴的用意蕴含于看似平淡的歌词中,显示了白族女性的聪慧和善良。
在白族女性的婚姻爱情观里,只要两人真心实意的相爱就“样样都会有”、“样样都会好”,勤劳能让海里的水草、地上的黄土变成金,只要有了爱情,就能心相映手牵手,共同打造幸福的安乐窝。表现白族女性勤劳善良形象的民歌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叙述。
白族民歌“东风吹到松树林”以白族青年女子寻找被风吹走的镀金耳环为主线,青年男子欲为其寻找,并提出祈望和女子相好的种种条件和理由。但所提出的条件和理由都被青年女子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势回绝了,这首民歌为我们展现了白族女性敢于和男性斗智斗勇,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尊、自信的形象。如:
(女)……/镀金耳环风刮去/妹我找也找不着/坐在箐里哭。(男)……/你哥是个巧银匠/甜甜叫我哥一声/给妹打一双。(女)重打一双妹不要/新的没有旧的好/叫也不愿叫/戴也不愿戴/妹要变成大月亮/找回旧耳环。(男)……/哥我变成一朵云/遮住妹月亮。(女)……/妹我变作一阵风/把彩云吹散。(男)……/哥我变成青石岩/把风来阻挡。(女)……/妹我变作牡丹树/生在石岩上。(男)……/哥我变成采花蜂/歇在牡丹上。(女)……/妹我变成野马蜂/咬断蜜蜂脚……
当知道情人三心二意、脚踏两只船后,女方的态度是不卑不亢的,会毅然决然和情人分手,体现出白族女性的尊严,如:
这条大路走错了/不是清江洁净水/舀来妹不喝〔4〕104。
又如:大白月亮白又白/你心不从来口来表态/你嘴说得好又好/你嘴说得甜又甜/嘴来心不来。
再如:杜鹃花开红似火/空桶浇水用不着/嘴上唱得甜如蜜/心中另有一盘棋/小妹有怀疑。
或:信不信/妹的眼里有尺寸/妹的眼睛是透明尺/最透人的心/德高九霄能透到/情深万里尺码明/结交三冬和三秋/刻度自然清。
即使谴责情人朝三暮四,从歌词内容上来看语气也委婉平和、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但会让对方感到谴责用情不专的分量而深感内疚,总之,并没有给昔日的情人下不了台阶。充分说明了白族女性的自尊、聪慧以及“好聚好散”、“爱情不成人意在”的善良本质和宽容大度的胸怀,如:一把扇子两面金/一双筷子两个碗/一面鼓来两个打/哥有两样心/那阵你话甜如蜜/这阵你搭外人亲/你用木瓜腌腌菜/酸透妹的心。
白族是个能歌善诗的民族,在各个时期都有新歌谣产生,白族女性的形象也在各个时代的发展中通过民歌表现出来,如“妇女大翻身”:石榴花开叶子青/有了毛主席领导/人民心连心/全国人民都平等/男尊女卑一扫清/千年铁树开红花/妇女大翻身。这首民歌就是以崭新的姿态向人们展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白族女性获得翻身解放的一种自信豪迈的精神面貌。还有许多根据白族调改编创作的民歌如《蝴蝶泉边》、《唱歌唱到心相合》〔5〕、《白族姑娘织渔网》、《三月赛马会》等,歌中所表现的白族女性都是充满朝气、健康靓丽的柔美形象,从中可看出时代向前发展的烙印。
白族民歌特别是情歌,表现男女之间的浪漫嬉戏异常幽默、欢乐。情歌里的男性形象是英俊、潇洒,女性形象则大多是含蓄、矜持的形象,但从下面这首民歌“手拿扫帚扫场心”〔6〕能看到白族女性幽默、俏皮的另一面可爱形象:
手拿扫帚扫场心/场心里头跌一跤/跌倒难爬起/百人来牵牵不动/千人来拉也不起/听得情哥三弦响/不牵自爬起。
这首歌描述的是一个白族农家少女,在自家的院心里手拿扫帚专注地扫地,也许被什么杂物绊了一下跌倒在地,家人(爹妈或哥嫂、兄妹)都赶忙过来,大家善意地笑着想把她拉起来,她很懊恼让家人看到她跌倒的狼狈相,任性的她索性赖在地上不起来。正当大家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阵悠扬、清脆的三弦琴声从远处传来,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骨碌从地上爬起,还未等旁人反应过来,赶紧拍拍身上的尘土,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回屋内。等三弦琴声近到大门口时,从屋内走出来的她面带笑容,光鲜得像一朵粉团花。这首民歌除了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趣外,描摹人物形态及绘状心理都逼真如画,把白族少女那情窦初开、娇憨而又俏皮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看了每有会意且回味悠长。
白族情歌反映生活爱情的歌词大多构思精美,语言朴实生动、短小精悍,比兴生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善于用比喻说明主题思想,既形象又含蓄,意境既优美又留有想象的余地。生活气息浓郁又具有浪漫色彩,如“眼泪发了芽”:
想念小哥真难受/想念小哥不好说/想也只白想/害得小妹相思病/眼泪浸湿鸳鸯枕/你若不信打开看/眼泪发了芽。
通常情况下形容相思的泪水最大程度也只到“浸湿鸳鸯枕”或“湿了香罗帕”,而在白族少女的意向中,思念情郎的“泪水”不但“浸湿鸳鸯枕”,而且还会“发芽”(也许鸳鸯枕里絮的是荞麦粒),这种巧妙、幽默的比喻,只有在表现白族少女思念心上人的情歌里才能找得到。用画龙点睛的手法以“眼泪发了芽”一句点明主题,显示了白族女性特有的幽默和极为浪漫、丰富的想象力。正如莎士比亚说的“爱情是这样充满了意向,在一切事物中是最富于幻想的。”
在电影《五朵金花》里,副社长金花那“手拿草帽半遮面”的矜持、含蓄的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副社长金花式”的矜持、含蓄美是白族女性特有的美,在这首“三股弦线弹断了”及“怕爹妈知道”〔4〕12的民歌中得到最好的展示:
(男)三弦弹到妹门前/弹到门阶台/妹怎不出来?/我叫弦线来说话/我叫三弦叫你来/三股弦线弹断了/你怎不出来?
(女)小哥你到妹门外/妹知道/无心吃好饭/一碗饭也慌倒掉/一碗水也慌泼了/慌慌张张这颗心/怕爹妈知道。
情思的萌动把少女初恋时的惊喜、慌张之心情展露无遗,表现了情窦初开的白族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期待,而面对追求者时又是心乱如麻:她既喜欢有人追求但又心生疑虑,担心追求者的诚意,所以假装正经的样子让追求者更加执着,从“三弦弹到妹门外”到“弹到门阶台”,最后是“三股弦线弹断了”,但她始终不肯露面。其实,当她在厨房里听到三弦琴声时,内心早已激情荡漾,激动紧张的心情使她“无心吃好饭/一碗饭也慌倒掉/一碗水也慌泼了”,最终归咎为“怕爹妈知道”。情由心生,越想掩饰就越掩饰不了,那就干脆两人挑明说开算了,所以就有了“请哥压压心”:
麦秆草帽白堂堂/麦秆草帽戴头上/来到妹门外/哥在那方招招手/妹在这方眨眨眼/小哥招手妹眨眼/请哥压压心(压压心,即多耐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情人相会约定时心照不宣的默契。歌中所唱的“压压心”,其实多半也是少女对自己说的,主要是想通过时间来检验心上人的品行,直至双方认可。从白族少女的矜持含蓄可以看出她们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是认真严谨的。因此,才有了下面所要描述的对爱情执着的形象。
在大量的白族民歌特别是情歌中,无论是爱恋、离别与相思,无不表现出男女间情感的真挚与炽烈。白族民歌中女性对爱情执着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生死同命一条心”:
你心我心是一颗/你身我身是一个/形影不离分/形影不离我两个/生死同命一条心/若是哪个把心变/雷打火烧身。
又如“荣华富贵她不要”:
情人家住凤羽街/她在那里砍柴卖/日子真难熬/县官讨她她不愿/一背柴卖三十文/她愿受煎熬。面对荣华富贵不为所动,忍饥挨饿,以砍柴度日的时光她也愿意过,她的信念就是执着地等着心上人。
再如“我和小哥做相好”:
对天对地对日月/我和小哥做相好/不是为银钱/银钱终有用尽日/小哥情意最久长/如若小哥不嫌弃/终身跟着你。
从以上歌中可以看出,白族女性的爱情婚姻观不是以金钱为基础,而是以情感为重。此外,表现白族女性对爱情执着的形象从对情人的关心爱护也可看到,如民歌“我愿替你命”:
两只乌鸦叫哇哇/哇哇叫/听说哥病了/真想我身替你身/真想我命替你命/世间有无替命的/我愿替你命。
当情人生病的时候,自己愿意分担情人的痛苦,看到情人被病痛折磨,她从心底里发出“世间有无替命的/我愿替你命”的呼声,愿代替情人死去,也不愿情人夭亡,她一心只是想着等情人逃过病魔劫难之后,就再也不和他分开了,从“贴你心窝上”这首歌里可感受到:
妹不想你想哪个?/妹不想你想谁人?/你偏说不想/真想做你的眼睛珠/真想做你的小心肝/真想做你的内衣襟/贴你心窝上。
炽热的爱恋使她愿做情人的“眼睛珠”、“小心肝”,或“内衣襟”贴在情人的心窝上。真是“面对面站着还是在想着你”。又如“死了也相恋”:
早相遇了晚相识/今晚相遇在这里/用什么交换?/小哥金镯脱下来/小妹斩断头发丝/脱金镯来斩头发/死了也相恋。
白族青年男女相爱,常常是男送手镯女送鞋作为信物,但为了表示自己对情人炽烈的感情以及“死了也相恋”的决心而剪下秀发回赠情人,可倍感白族女性对爱情执着的程度。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人迫于生计“走夷方”,即使在异地他乡另有了家室,等他的痴情女子出于对情人难以割舍的情怀,也原谅了他的不忠,仍然期望他回到自己的身边。如:
白鹭高飞脚后张/郎去他乡莫久留/早日回故乡/郎做家蜂不思归/妹是莲花仍等郎。
在白族民歌中,描写白族女性对爱情执着的形象还有很多,如《赶马调》、《出门调》、《走夷方》等等。
白族民歌和其他民歌一样,既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就必然带着那个历史、社会的烙印和社会的局限性,封建婚姻制、宗法思想造成了多少青年情侣的悲剧,这也是“青姑娘”和类似“梁祝故事”在白族地区得以流传和歌颂的原因。
“青姑娘”是剑川白族的一个青年女子的名字,歌曲中所描述的“青姑娘”形象是“好要好的姐呀姐/漂亮非凡姐呀姐/团花衣衫绿袖子/非凡我呀姐呀姐”。这么勤劳能干、心地善良又漂亮非凡的她希望能在歌会上找到心上人却未果,被迫出嫁,在夫家受尽折磨,逼得走投无路跳池塘自杀了,她以死来反抗夫家的压迫和追寻理想的爱情。从下面节选的歌词中可以看到青姑娘在夫家是如何受到非人的折磨:
满天乌云遍地升/小小年纪就成亲/婆婆生性太恶辣/我胆战又心惊。
天还不明就起床/公鸡一叫我心跳/挑水要过数呀/讨火迟回就挨骂/婆婆瞪眼睛(讨火,即没有火柴,用松毛、松明等去别人家引火取火)。
豆豉罐上贴封条/吃点酱菜祸临身/饭甑子上记暗号/饿得我头昏。
南阶台挨打到北阶台躲/北阶台挨打到南阶台躲/头发扭成乱丝团/身上打成破杆杆/如此受煎熬……
青姑娘的不幸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中白族女性的不幸,在“父母之命,媒妁之约”主宰婚姻的年代,既然夫妻间没有感情,相爱的情侣就不得不逃到自由的地方去寻找理想、幸福的爱情,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逃婚,如“鱼水不分离”:
哥妹去处打伙去/歇处打伙歇/鱼水不分离/第一晚上到洱源/第二晚上到大理/十天逃到昆明府/神仙也难猜。
又如“出了衙门手牵手”:
铁打链子九尺九/哥栓脖子妹栓手/哪怕官司王法大/出了衙门手牵手。
再如“我是高山上的青松”:〔7〕
我不惊/我是高山上的青松/坡陡处扎根/风吹只把树尖摇/雨打只把树皮淋/爱情能经风和雨/何惧死与生。
或“说是说非随人说”:
说是说非随人说/只要你心合我意/两个头颅砍下来/血要流一塘。
以及“死也不分手”:
阿哥路上等一等/等等我/死要一同走/阿哥路上一同去/望乡台上手牵手/阎王面前我敢说/死也不分手。
这些民歌都表现了白族女性对封建婚姻制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综上所述,白族民歌尤其是情歌中对女性的描绘,代表的应该是白族民众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是白族女性真、善、美的形象的集中体现,透过这些民歌,可以看到白族男女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忠贞爱情的追求,以及看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于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1〕薛琳.新编大理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9-30.
〔2〕王元辅.白族女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32-33.
〔3〕陆家瑞,杨敏.白汉对照石宝山白族情歌百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34.
〔4〕王珏,李晴海.白族情歌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5〕大理学院.走进大理学院:艺术学院音乐教师作品集“彩色的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32.
〔6〕杨亮才,陶阳.白族民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97.
〔7〕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云南白族民歌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52.
(责任编辑 袁登学)
A Summary of the Female Image in Bai Folk Songs
ZHOU Shiqiong,YANG Zhaomei,CUN Lihua,LIYunxian
(Dali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Based on large investigation into documents of Bai folk songs and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collections of folk songs,this paper selectivelymakes detailed study of the folk songs about females.It aims at finding out themost essential and perfect images of Bai females from these rich and colorful Bai folk songs or tunes.
Bai folk songs;love songs;female images
G65.2
A
1672-2345(2011)01-0025-05
大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8X45)
2010-12-12
周世琼,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