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拱乾生平著述考补

2011-08-15 00:47陈美华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桐城墓志铭

陈美华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方拱乾生平著述考补

陈美华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方拱乾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其生平事迹仍有若干不甚清晰之处。李长祥《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和《桐城桂林方氏家谱》等相关资料,可以纠正学术界关于方拱乾生平履历中的一些错误,为其人其诗的研究提供依据。

方拱乾;生平;著作;考补

方拱乾(1596—1666年),初名策若,字肃之,号坦庵,晚年改号甦庵,安徽桐城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少詹事、东宫讲官。入清后,荐补内翰林院侍读学士,不久升任詹事府少詹事。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科场案遣戍宁古塔,后以认修前门城楼赦还。先寄居淮阴,后居扬州,以卖字为生。目前,学术界关于其生平事件的一些论述,尚属推断性质,存在若干不清晰之处,需作考辨订补。

一、确切卒日

方拱乾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夏四月初三日。然关于其卒日仍存在种种推测,李兴盛《方拱乾诗集》指出,方拱乾卒于康熙丙午年(1666年),至于详细时间则曰:“卒时虽不详,但必在五月之后。”[1]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选方拱乾诗35首,言其生于1593年,卒于1664年,均有误。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只指出其卒年为1666年。陆勇强《清代安徽五诗人疑年考略》推断方拱乾卒于康熙五年,享年七十一岁。曾绍皇《稀见清代名家手批杜诗提要三种》记方拱乾卒年为1667年。这些文献记载互相矛盾,均未能准确地指出方拱乾的确切卒日。

李长祥《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详细地记录了方拱乾的生卒年日。李长祥,字研斋,自号变子,四川达州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进士,入清不仕。李长祥是方拱乾的得意门生,方拱乾临终前曾嘱托李长祥为其作墓志铭曰:“吾疾亟,若不复起,迹吾墓时应铭法,吾顾今海内之以文名人,吾尚汝,汝为吾为之也。”[2]88可见对李长祥的信任。李长祥《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记载:“公生于丙申夏四月三日,卒于丙午夏五月二十六日,享年七十一。”[2]94丙午为康熙五年,即1666年。与此印证的是《桐城桂林方氏家谱》的记载。桐城方氏有三个分支:桂林、会宫、鲁谼,都从徽州迁来,他们有各自的谱系。《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自六世祖自冕公初创,以后历朝均有续修。清道光六年(1880年),方传理在原有家谱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共六十四卷,现存于安徽省图书馆。该家谱卷十二小传曰:“方拱乾,原名若策,由县学生中万历戊午应天乡试第一百二十八名,崇祯戊辰中会试三十七名,殿试二甲第五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仕至詹事府少詹事兼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学士,加一级封通议大夫。生万历丙申四月初三日,卒康熙丙午五月二十六日。配何氏大学士谥文端讳如宠女,封淑人,生万历己亥十月初一日,卒康熙辛酉七月二十日,寿八十三岁。合葬黄华金鸡墩耿庄。六子,长讳元成,次亨咸、次育盛、次膏茂、次章钺、次奕箴;二女,长适知府姚文烈,次适孝廉张秉哲。”[3]716这段文字简单介绍了方拱乾的生平与家庭成员。其妻为何如宠相国之女,生有六子二女。此处亦详细记载了方拱乾卒时的准确时间。墓志铭与家谱是研究方拱乾生平比较可靠的文献资料。从《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未十日而先生卒”[2]89一句可知,方拱乾去世时,李长祥曾在场,应该不会记错其先师的去世日期。从以上两则材料可以得知,方拱乾的卒时为康熙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二、生平事迹补充

目前,学术界关于方拱乾的详细年谱尚未编就,仅有李兴盛《方拱乾诗集》后附录方拱乾生平大事简表。然而仔细观察这一简表,便会发现方拱乾生平经历中有两个明显的空白阶段,即第一阶段是从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入京师授编修一职,第二阶段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归至顺治十一年(1654年)被清朝廷起用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关于这两个阶段的经历,李兴盛未作详细的说明。有关方拱乾的论文中也未明确提及这两个阶段的事迹。

李长祥《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对第一阶段的经历作了较为透彻的解释。“新天子即位,加意人才,尤重在馆职,是科御制题,考进士于东阁下,公奏卷当天子意,选取庶吉士第一,随以太仆公葬事告归,久不赴阙,乡党宗族趣之,公曰:‘在昔神庙,江陵秉政,其治上追之古,比之成、康、文、景。考江陵当日,馆选之后,归家读书,几二十年,始北赴,秉政之本厚矣。吾才敢冀上位?彰巨勋学,则当勉励效之,故迟也。’卒延之十三载后归朝。”[2]90崇祯元年,明毅宗朱由检即位。朝廷重视人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贤者入朝为官。方拱乾于此年中进士,“馆选第一名,文名震当世”[4]242。不久因其父太仆公丧事告假还乡。事后,方拱乾并未立即回京复职。他推崇江陵公张居正,对其政治上的功绩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张居正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在于其二十年的苦读。为了提高为政的能力,方拱乾效仿张居正,居家读书十三年。虽然乡党宗族人多次催促,他并未放弃。方拱乾认为只有苦读书,才可以丰富自身学识,了解古人为官处事的道理。这为起其日后做官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第二阶段的经历,李长祥《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曰:“……城陷,城内街巷人民叫号狼藉,公仓卒不暇措手,突执去。朝臣多被考掠,公系辱,数惫,犹得免酷烈。南还,时南方拥戴有皇帝,权奸马士英秉政,广猎羽翼,欲得公。公曰:‘臣罪当诛,敢复从大夫后?’不就,去游吴越草莽间。会皇太子北来,人民抱放勋殂落之悲,正向忆,士英畏摇动,召公,以公官辅导东宫也。公至,馆高座寺,士英使私之曰:‘但出一言谓假,即以侍郎起为重用公始基。’公不附权奸,即往牛首,旦朝命飞召,复来寺,入朝赐官服。公谓:‘罪臣当不得受。’坚辞之……公讫不附权奸,讫不一言,皆失望,无人色,意尤之。公亦激,顾门人李长祥曰:‘汝谓何如?’‘先生不言犹是。’公遽起愤曰:‘何如李生是我也。’即登车他去。在外游已久,南都又变,四方渐归一,乃旋家。数载逍遥自废,放绝他慕,盛名在海内,市廛小儿皆能道其名字,不得隐没,遂征去,授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2]91-92这段文字详细介绍了方拱乾从明亡至入清为官间的经历,对了解其人品亦有一定的帮助。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入京,明亡。当时,多数朝中大臣被关押,方拱乾“以美婢四名贿赂贼将罗姓”[5],得以逃脱南归。此时,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而实际上是由马士英、阮大铖等掌握实权。他们欲拉拢方拱乾入朝为官,然方拱乾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严词拒绝其利诱,“去游吴越草莽间”。《桐城桂林方氏家谱》亦曰:“南还,以僧服避地吴越。”[3]9李自成农民军入京不久,清朝的铁骑便紧接而入。方拱乾全家再次陷入灾难中,冒襄《祭方坦庵年伯文》曰:“大兵南下,连天烽火,再见崩拆,两家咫尺不相顾,荒村漠野,窜逐东西,备历杜老彭衙之惨卒。”[6]可见,当时方拱乾一家颠连不堪的境况。之后几年,他一直漂泊在外。清朝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巩固政权,一方面扫除李自成农民军的残余势力;另一方面镇压南明政权,动乱的局势渐趋稳定。方拱乾不久归来,全家寓居金陵。方拱乾素有盛名,连市井小儿都能道出其名,恰值清朝统治者求贤诏下,经两江总督马国柱、大学士冯铨等人荐举,朝廷授其为秘书院侍读学士及詹事府少詹事。

三、仕途上的作为

方拱乾以诗歌见长,其书法也备受赞赏,而事实上,他在仕途上也卓有作为。目前,学术界很少有人提及他在政治上的作为。方拱乾为了提高从政能力,在家苦读十三年。仅从此事中,便可看出他为官的态度。

明崇祯帝自即位以来,政局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频爆发,后金政权也在蓄积力量,蓄谋大举进入中原。同时,因为各种自然灾害、苛捐杂税不断,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明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方拱乾心系朝廷,“目见忧之,乃条奏八议”[2]90。“其要者在抽客兵、律将帅。盖客兵借救援名恣观望。当慎简能将,目死士队授之。若诸大帅,藐朝廷命,隶节钺之臣,倨视之,莫可如何?十余载用兵,甲士牵数省,岁报战数十百,皆无实绩,坐此。故公言之。尤要者在守潼关。时中原破裂,三辅傥屹然,犹可据上势下压,而要害在潼关,此处贼得斩进,天下亡首,国家殆矣。”[2]90方拱乾言辞恳切、态度真诚,他以朝廷利益为重,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具体针对策略。他主张“抽客兵、律将帅”,而关键在于守住潼关。他认为倘若潼关失守,国家也将有灭亡之遭。当时朝廷派将领孙传庭守潼关,然而因“兵新募不堪用”[7]101、军饷缺乏,加上“雨七日夜不止”[7]106,潼关失守。至此“贼竟从此一路入秦,夺大河溃北覆社稷,卒如其言”[2]90。明王朝未能守住潼关,遭致覆灭。可见,方拱乾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在朝为官,不仅要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应具有调解官员之间矛盾的能力。方拱乾亦具备此种能力。《桐城桂林方氏家谱》曰:“贼入潼关,河北亦陷,公复命阻于兵。德州守臣雷公演祚,乡人也,往依之。边督范志完者,亦公旧识,引兵过城下,恶守臣不为礼。公出见志完,言守臣无慢意。人喻演祚,出牛酒犒兵,而憾始释。寻有挤公者,挑演祚诬公受志完金。帝怒,质之德政殿。公从容奏曰:‘守臣与督臣交恶,臣恐祸封疆,故两解之。岂敢以微利蹈不测诛,且臣出入皆有士马护行,金岂得私挟耶。’帝意解。”[3]8朝廷大臣诬告方拱乾收取贿赂,并将此事禀告皇帝。面对皇帝的质疑和责问,方拱乾临危不惧,从容面对。他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辨析明达。他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守臣与督臣关系不融洽、不协调,会危及到朝廷的稳定,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二是方拱乾“生平孝于亲,友于兄弟,笃交谊,常急人难,始终不易其操,清白以永其世,有大臣风范”[8]469。自己不会因一点私利而失去其为人之准则,也不敢因贪图小利而招致不测。三是其出入有士马护行,即便有金也难以挟带。此三点解释言简意赅,有理有据,消除了皇帝对他的误解。此次事件之后,方拱乾名望益重,“寻升少詹事,充东宫讲读官、经筵日讲官”[3]8。

即便在清朝,方拱乾在朝廷的作为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其同辈家族中,他亦是入清为官职位较高的一位。《道光续修桐城县志》曰:“国朝诏求人才,江督马国柱荐,起补弘文院学士,寻除少詹事。诏草疏数千言,多切时政,与修《大训》等书,后从世祖皇帝驻彃南苑,天语温问亦数也。”[8]469潘江《龙眠风雅》亦曰:“顺治九年,以江督马国柱荐,起补弘文院学士,转少詹,与修《大训》等书,尝扈从世祖驻驿南苑,天语温问,一时传为异数。”[4]258此简单数语中,便可了解朝廷对方拱乾才能的赏识,也能推断出其政途上的作为。虽然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五子章钺牵连被流徙到宁古塔,但这并不能抹杀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四、著作

方拱乾喜为诗,创作丰富。李长祥曰:“凡天地间之名象、器数、日用小物,无不收之于诗;经训微言皆发之于诗;古今帝王兴衰治乱,上下褒讥欷歔欲语,皆寄之诗;其在自身之顺逆平险、好恶哀乐,祖宗功德之发扬,子孙训诫,九州风谣里俗,草树山川,无不著见之于诗。”[2]93可见,在方拱乾的笔下,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或是触动心灵的事物都可入其诗,故其诗歌内容多样,诗集数量较多。

关于方拱乾的诗集,史籍有不同的记载。潘江《龙眠风雅》与金天翮《皖志列传稿》都记载其有《白门》《铁鞵》《裕斋》《出关》《入关》诸集。沈德潜认为方拱乾著有《塞外》《归国》二集。《道光续修桐城县志》记录方拱乾“著《白门》《铁鞵》《裕斋》《甦庵》等”[8]469。今人著述中,陆勇强《清代安徽五诗人疑年考略》记载与《龙眠风雅》略同,增补《宁古塔志》一书;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与《龙眠风雅》《皖志列传稿》载同;曾绍皇《稀见清代名家手批杜诗提要三种》谓其著有《何陋居集》《甦庵集》《绝域纪略》。

实际上,方拱乾的著作远不只这些。李长祥《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曰:“所著有《樵和集》《十三山游草》《愚奚诗》《职草》《职余草》《澣草》《宛在集》《白门稿》《小草》《使草》,又有《铁鞵集》《何陋居诗》,又有《甦庵诗》。”[2]93《桐城桂林方氏家谱》亦记载“所著诗有《儒辨》《樵和集》《十三山游草》《画溪诗》《职草》《职余草》《澣草》《宛在集》《白门稿》《小草》《使草》《铁鞵集》《裕斋集》《坦庵集》《甦庵集》,凡万余首。”[3]9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记录“著《樵和集》《十三山游草》《愚奚诗》《职草》《职余草》《澣草》《宛在集》《白门稿》《小草》《使草》《铁鞵集》《裕斋集》《入关集》《出关集》,今多亡佚不传。”[9]以上资料的记载略有不同,但无疑都证明了方拱乾的诗集应有十余种之多。根据《清代禁书总述》可知,方拱乾在乾隆年间被禁毁或全毁的诗集就达六种,分别为《白门集》《何陋居集》《甦庵集》《铁鞵集》《溪裕集》《裕斋集》,仅存《何陋居集》《甦庵集》。《何陋居集》即《出关集》,所收之诗为流放期间所作;《甦庵集》即《入关集》,所收之诗为赦归及归后之作。李兴盛将《何陋居集》《甦庵集》进行校勘标点,并补入所辑佚诗,为《方拱乾诗集》,所录诗歌作品1514首,1992年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方拱乾还有一部描写宁古塔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的《绝域纪略》存于世。

[1]方拱乾.方拱乾诗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498.

[2]李长祥.天问阁文集:卷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3]方传理.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十二[M].1880(光绪六年).

[4]潘江.龙眠风雅[M]//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集:第9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42.

[5]计六奇.明季北略[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印行,1987:562.

[6]冒襄.巢民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50.

[7]佚名.明季烈臣传(六)[M]//国家图书馆.明史史籍辑:第28册.北京:线状书局,2003.

[8]廖大闻.道光续修桐城县志[M]//金鼎寿.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9]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21.

[责任编辑:陈增杰]

An Investigation into Life and Writings of FANG Gongqian

CHEN Meihua
(Literature School,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FANG Gongqian is a famous poet betwee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but the story of his life is still not very clear. While LI Changxiang's Epitaph of FANG Gongqian of Tongcheng City and Family Tree of Fang's Clan of Tongcheng and Guilin City can not only correct the mistakes of Fang's life in academia, but als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FANG Gongqian and his poems.

FANG Gongqian; Life; Works; Investigation

I207.22

A

1671-4326(2011)01-0068-03

2010-06-13

陈美华(1985—),女,安徽宿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桐城墓志铭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论“桐城歌谣文化带”的形成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尹源墓志铭》考释
安徽桐城六尺巷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桐城歌的当代状态与传承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