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波 高 银
(1.武汉科技大学 机械自动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2.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体验感受,高尚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情感教育就是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具有良好的情绪、愉悦的感受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以及良好人格的塑造。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同龄人而言,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等层次较高,他们更注重自身的情感需求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由于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的磨练少,在许多方面心理适应能力很弱,他们在求学实践中既缺乏对消极、低俗情感的有效调节和抵制,又没有系统、全面、持续、有力的教育来强化积极、美好、健康的情感。现代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高校必须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探索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所谓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出内在潜能,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根据激励的表现形态,激励可划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精神激励就是社会、组织或个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于精神载体如思想、观念、情感、信念、荣誉、期望等来激发、启迪、塑造、诱导激励对象,引起激励对象在思想结构、精神状态、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组织或个体成员预期目标的过程。由此可见,情感激励是精神激励因素之一。所谓大学生情感激励,即是加强与学生的感情沟通,通过改善学习环境与条件,减轻学习强度,关注学生的疾苦,关心学生所思所想所求,使学生感受温暖,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群体的依恋。它倡导的是以情感人,通情达理,用情感的感召力去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取的精神和态度发奋学习的过程。
1.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方面,激励教育必须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特殊群体,有与其他人群不同的思想特征和个性特征,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有其自己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更看重精神激励。由此我们应针对这个群体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精神激励,激励其求知精神、满足其成就感、实现其自身价值。如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问题学生如果教育成功后可以在他们当中发展党、团员,给予各种荣誉称号等等。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的精神激励,会影响激励的效果、学校应很好地运用奖、贷、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等机制为问题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适时适度地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在重视精神激励的同时,必须兼顾物质激励,才能使激励达到最佳效果,才能真正调动问题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把崇高的社会理想与每个人的具体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2.理性教育和情感感化相结合的原则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好坏、友谊的深浅对开展学生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注意感情的投入,只有相互间感情的深入交流,才能促进相互信任,才能使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要运用好情感激励的方法,用精神力量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发教育对象产生接受心理。一是要了解人、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满足学生的感情需要,这是调动“问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二是理解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随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以真诚的信任和帮助、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三是尊重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平等待人、体贴尊重人,尊重被教育对象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争论辩护的权力。以心交心,以诚换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增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影响力。从而起到感情激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真正作用。说理激励是运用概念进行一系列逻辑判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解释论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理性认识水平的激励形式。以理服人,是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强大威力的关键所在。只有讲清了道理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进行说理教育时,教师学生必须平等、坦诚,交流的目的必须利于学生明辨是非,交流必须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
3.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原则
正面激励就是充分肯定问题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成绩,并通过赞许、表扬、激励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做出肯定的评价,达到激励他们的目的,促进其优良品行的形成。负面激励是对问题学生犯的错误、过失、存在的缺点毛病给予否定、批评和惩罚。正面激励能够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需要,培养人们的积极情感,促使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负面激励会给人们“不要这样”的信息反馈,促使人们改弦易辙、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是人们的内趋力的一个源泉,它可以增强人们的反应强度和导致内趋力的提高,同时惩罚还能教育他人,对组织成员起到约束作用。奖励和惩罚可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督促中间的效果。相对而言,正面激励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使用也较为普遍。因此,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是实施激励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
1.当代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
对当代大学生需要系统的结构特点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需要结构中,处于前四位的依次是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满足自尊自立的需要和友情的需要,情感激励是最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他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自尊心和逆反心理也很强。这就需要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应该对他们的人格予以尊重,不能以学业的好坏、人品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其次,单纯的说教在逆反心理很强的大学生面前收效甚微。因此,以朋友式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给学生以温暖和依赖,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人性化管理已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理念
现代教育管理日益趋向于人性化管理。实践证明,最受学生欢迎、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师必然是善用情感教育的教师。教育管理者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乃至行为。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生存之本,学校的管理工作应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学生就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真理。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和认可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就能激发学生的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融入情感的管理是最富人性的管理。同样,“以情动人”、“以情励人”也是最富成效的激励方式,“情感激励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学会感情投资,日益成为每一位成功教育管理者的必备的管理策略。
师生之间很重要的沟通渠道是情感上的沟通,教师积极的情感对学生会产生良好的感染作用,从而对学生的学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1.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要
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某些需要可能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抵触,这种不合理的需要应予制止和消除;而更多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信任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等则是合理的,学校应该在条件许可、学生能胜任的前提下使之得到充分满足,一旦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积极的情感也随之产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用心与学生交朋友,当学生有困难时,我们主动去帮助;当学生有困惑时,我们热情去指导;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真心地祝贺。只有付出了真心,才能够收获真情。
2.尊重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首要途径
有效地抓住大学生对“尊重”的需要,予以及时有效的激励,不仅可以密切双方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构成大学生心理上奋发向上的原动力,产生强烈的成就欲。人格上的尊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较高的需要层次上有“尊重的需要”,大学生需要得到尊重,尽管学生的学业、品行有好坏之分,但不同层次的人都有人格的自尊,需要得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尊重;成就上的尊重,大学生大多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追求自我实现,他们的成就,如学业成绩、社团工作、思想上的进步急切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如果教育者对他们的成就能够关心、支持和理解,则能更好的激励其进步;朋友式的尊重,师生关系并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师生在情感上应建立相互依赖的朋友关系,如果教育者对学生以友相处,消除代沟,会使学生产生温暖和信赖感,从而形成一种内在激励机制;同时要启发大学生的自尊意识,不苛求人们对自己的盲目尊重,坚信只有能够自我审视、自我批评的人,才是最有希望获得社会尊重的人;要启发大学生的谦逊态度,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将自己的行为建立在人们能够接受的基础上,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从而自觉接受来自他人的批判和教诲。
3.信任是大学生情感激励的又一砝码
信任是搞好人际关系,体现情感力量的重要纽带。对大学生予以充分的信任,就可以激发他们确立勇于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保持蓬勃向上的学习激情。利用信任激励大学生,就要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又要让他们正确评价自我,自信是搞好工作的前提,没有强烈的自信心就会失去信念,失去勇气,但自信不是自负,不能把自己看的什么都行;对大学生的信任,必须建立在恰当适宜、培养帮助的基础上,不能简单地器重青睐,甚至搞吹吹拍拍那一套,实践证明,对大学生的进取意识和自信心,如果不予认可,甚至大泼冷水,既容易伤害情感,也会挫伤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反之,如果对大学生的热情一味厚爱,也会背离学生工作的初衷。如在学生考试中实行无人监考,这种方式检验的是诚信、自尊和自强,承载的是信任和责任,这种方式就是利用信任激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其充分的信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进取意识和自信心。
4.利用理解进行激励
理解可以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大学生中,时常会发现由于心理因素和思维方式的制约,有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对待这些学生的正确方法在于既要予以理解,又要有疏有教,通过积极主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重新起步。比如,有的大学生由于主观能动精神不强,往往缺乏进取意识,从而导致后进,甚至成为落伍者;有的大学生经受某种挫折,或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碰到一些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情绪显得低落悲观;有的大学生由于个人利益上的原因,而对社会对现实抱有消极态度。如果对这些学生报以白眼,百般挑剔,或者站在对立的立场上予以指责,显然是不足取的。应从情感上给他们以安慰,以理解,以热忱。当然,强调对后进者的理解,绝不是指简单的同情和怜悯。正确的方法在于既要予以理解,又要有疏有教,通过积极主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重新振作,重新起步。首先,对他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不能一味斤斤计较,尤其是对主流正确的大学生更不能吹毛求疵,求全责备,但也不能对他们的弱点视而不见,而应实事求是,予以恰当合理的评价,并提出纠正的意见;其次,对他们的情绪要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并以情感化,但不能只讲和气,尤其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直言相告,陈明是非,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觉悟。
5.期望要切合学生实际
教师要始终对学生充满期望,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明确奋斗的方向,使学生满腔热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社会化过程中,促其顺利成才。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期望过高,会导致学生身心负担过重,甚至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和挫折感;期望过低,学生会感到受歧视,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提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期望,并经常注视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原有的期望。
6.与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
情感激励本身就是心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将情感激励贯穿于心理教育的全过程。而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咨询中解答来询者情绪情感问题,提供适应性指导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情感激励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心理测量或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利用校报、校园网站等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集中解答他们在生活、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7.引导大学生升华情感
引导大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引导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总之,在实践中,始终把健康有益、格调高尚作为激励的主旋律,注意以精神主导;重视大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实现精神境界的优化;注意理性思维,将对大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启发他们对情感的理性化思考,以产生深层的激励效果。
总之,面临新的形势,学生管理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运用情感来增进和学生的沟通,做到真正的管理服务,寓管理于教育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创新学生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
[1]王勇.论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2]张慧.浅谈情感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
[3]王崇礼.浅谈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
[4]李健.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
[5]胡玲芝.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8,(4).
[6]杨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研究[J].教育科技, 2002,(11).
[7]曹西马.谈学生管理中的激励原则与方式[J].管理纵横,2009,(6).
[8]戴启厚.情感激励的艺术[J].企业活力,2005,(1).
[9]任江林.论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