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狭窄水道船舶碰撞风险的研究——美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

2011-08-15 00:47马文耀李健飞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水道航道航行

马文耀,李健飞

(1.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广东湛江 524025;2.江苏南通海事局,江苏南通 226001)

1 问题的提出

船舶通过狭窄航道时发生的碰撞事故成为各国海上交通管理的棘手问题。本文评述的美国管理船舶碰撞风险的经验教训虽然集中在狭窄的海峡及航道上,但是,这些经验教训可以推而广之,同样适用于整个海上交通系统。一旦在航行空间受限的水道发生船舶碰撞,由此引起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环境保护成本以及财政压力是极其巨大的。在这些狭窄的航道发生的碰撞事故不但威胁到船舶、船员、乘客与船载货物的安全而且可能污染或阻塞航道,或许会导致被迫关闭航道,无法进行其他海上交通。与之同时,有预见能力的海上风险管理者会警示人们对非碰撞风险的预防。比如说,除了船舶互撞以外,单方碰撞——当一艘船舶处于静止状态时,它被另一艘运动中的船舶碰撞的情形,船舶搁浅也会引发巨大的风险。迄今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多起骇人听闻船舶碰撞事故,美国的水道碰撞风险防范规则就是在这些事故教训的基础上完善起来的。比如说,198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海湾的撞桥事故——当时“夏米特号”撞上了“阳光道”大桥;1993年,在阿拉巴马州“马维拉号”拖船及其驳船撞上了“阿姆拉克”铁路大桥;2001年在德克萨斯州“布朗号”撞上大桥;2002年罗伯特号拖船及其驳船撞上了奥克拉荷马州的大桥,总共致死100多人,并造成公路与铁路交通严重紊乱,被撞桥梁被重修。另外,美国人不可能很快忘记了Exxon Valdez号碰撞事故,溢出超过一千一百万加仑原油。这是美国历史最大的一起泄漏事故,测试了当地、全国和工业组织在准备、应对这样的巨大灾害的能力。大量的溢出使得在它的遥远的位置只有乘直升机和小船才能接近,使得政府和工业界的努力变得很困难,这也验测了现有计划应付这样的事件的能力。1996年“海上女皇号”油轮在英格兰附近的“米尔福德海峡”发生碰撞,溢出了两千万吨的原油。同年,“朱丽叶号”油轮撞上了桥墩,溢出180,000加仑民用燃料油,全部流入了“卡西可”海湾。上述“单方碰撞”和“船舶搁浅”事故警示人们“碰撞预防”仅构成海上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预防碰撞的规则必须朝着确保不引致非碰撞风险非合理增加的方向改变。

2 美国对狭窄水道船舶碰撞风险评估及其规避

2.1 美国海上风险评估概念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确认风险、分析风险与管理风险的一种系统方法。风险确认旨在确认因某特定活动引致的危险。它通过分析历史事故数据,预估因此类风险发生事故的概率及其可能引致的损害后果。风险管理分析员据此选择和执行适当的消除与减少风险的应对措施。海上风险管理手段同时使用内部措施和外部措施,前者是由从事引发风险的一方当事人所采取;而后者则是由其他人采取的措施。内部风险管理措施又分为自愿采取的措施和法律要求必须采取的措施。海上交通规则包括但不限于“规则九(Rule 9)”属于法律规定必须采取的内部风险管理措施,若违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2.2 美国狭窄水道航行避碰措施

美国既有的狭窄水道航行避碰规则可以理解为以区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碰撞预防规则,是以特定的风险积聚群为对象的。1972年《海上避碰国际规则》和1980年美国《内陆水域航行规则》的起草者及其前任们显然都认为适用于非狭窄水道的普通规则体系本身不足以为航行于狭窄水道的船舶提供充分的避碰保护。为此,他们在《海上避碰国际规则》和《内陆水域航行规则》中嵌入了一条“特殊目的条款”,对这些水道航行中引发的特殊危险作出规定。所以,这种风险管理规则的任何解释都必须澄清狭窄水道中航行所引发的风险性质,这些规则是怎样试图减轻那些风险的。使狭窄水道与其他水道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是各自具有的物理特性和用途。狭窄水道航行的风险可能包括死角、急转弯道、海潮与河水泛滥地、水流湍急、有时遭遇意想不到的急浪、水动力的相互影响等。在那些拥堵的航道行船时往往会遇到船舶碰撞事件。在这些水道航行,船舶往往近距离接触。另外,这些水道上船舶横越穿行,时而船舶增多,时而船舶减少的非周期性的交通状况都可能引发风险,海上桥梁设计有缺陷、施工不规范,往往还有船舶挖泥作业、捕鱼作业、驳船作业等。据美国的经验,现在40英寸或以上长度的帆船也在这些水道航行,还有对挖泥水道虽然要受到的资金和环境的限制性规定的约束,但是只要留足了航行的宽度和深度就可以行船,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意味着狭窄水道的避碰风险更大了。休闲游艇在这些水道不断增多的“现象”也增大了此水域的风险。因为它们很多都是由那些对避碰规则一无所知的人士驾驶的,而那些笨重的拖船船队则进一步加重了这些水道的运输压力,使避碰风险系数增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先后在1979年和1996-1998年作过海上事故调查研究,就“与船舶互撞和船舶搁浅相关的物理因素与人文因素”做了详细的考察。虽然该研究计划不是针对狭窄水道避碰事项,也不是要评估替代性碰撞预防规则的有效性的,但是这些研究表明了有些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和管理此类水道中的风险因素。比如他们基于贝叶斯定理运用物理风险模型于1998年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海上事故的死亡率与可见度条件、航海系统的精确度、船舶可操作性能、船员驾驶技能成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水道深度、潮汐状况数据的充分性与准确性一般不被视为重要因素。所有这些研究都为美国决策部门制定狭窄水道避碰措施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3 美国狭窄水道船舶碰撞风险管理措施及其借鉴

3.1 美国狭窄水道船舶碰撞风险管理措施

美国政府将上述可航水道纳入海上交通管理的范围。美国联邦政府为了管理这些海上风险,一方面为此类水道的航行提供航行服务,另一方面要求船舶遵守管理规定。水道航行服务项目包括安装辅助航行的视觉系统,比如漂浮物、灯塔;区别性全球定位系统(DGPS)、海上航行交通图,包括“电子地图展示信息系统(ECDIS)”;气象与水力学数据与预测,包括NOAA的“物理海洋地理实时报告系统(PORTS)”、船舶交通管理服务。如果自然条件不能够提供足够深、足够宽的水道,无法支持通商航海安全,政府就会出面设计航道、开挖、建造、维护航道;在某些水域,政府会出面建造与经营大坝。

美国联邦与州的法律通常会要求某些船舶必须在指定的航道中航行,接受当地导航员的指引,只能够聘请合格的船员担任驾驶员。在美国的可航水道里《航行安全管理条例》(the Navigation Safety Regulations,NSRs)详细列举了设备与操作规程。该条例要求油轮必须配备两名持证的甲板员,防止船舶撞桥;驾驶指挥员必须熟悉船舶与航道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船舶停锚与非满帆航行的可操作性。海峡与航道也可能属于交通分类项目:船舶导航服务,需要遵守额外的规定,有可能要求船舶随时听取无线广播,便于了解桥与桥之间的通信联络;要求船舶配置“自动辨认系统(A IS)”回应器。自从美国出了几次伤亡人数多的海上交通事故以后,美国国会与海岸警卫队强化对拖船作业设备,驾驶员培训、资质考核标准的管理。拖船必须配备雷达与自动辨认系统;船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懂得如何使用这些设备。

3.2 美国狭窄水道避碰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加入了1972国际避碰规则并在国内相关立法中要求船舶航行时遵守避碰规则。但是我国目前对狭窄水道航行安全问题关注度不够,既有的法律执行不够严格,出现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船舶碰撞事故。为此,结合美国的经验教训,建议我国狭窄水道碰撞风险管理应作如下调整:(1)船舶适航。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成熟做法,对那些计划在狭窄水道航行的船舶,实行准入制度,比如要求它们采取自我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与行政法规要求遵守的强制性规范。在严格的船舶准入制度下,我国狭窄水道的航行安全才有切实保障;(2)船员资质。船舶是要在船员的集体操作下才可能顺利完成航行任务,避免在狭窄水道航行时发生碰撞,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因此,我国要对通行狭窄水道船舶的船员要求其能够轻松熟练地驾驭船舶;(3)船东责任。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内陆水域航行避碰规则》的制裁条款,对那些不自觉遵守避碰规则的船东判处刑事责任,并同时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

1 U.S.Department of Transpo rtation,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Marine Transportation System(July 10,2008),available at www.cm ts.gov.

2 Comm ittee on Marine T ransportation Sy stem,Fact Sheet on the Marine Transportation System,available at h ttp://www.cm ts.gov/docs/m tsfactsheet.pdf.

3 William O.Gray,et al.,Channel Design and Vessel Maneuverability-Next Steps(When Ships Get Too Big for their Ditches),40 M ARINE TECHNO LOGY,Apri1,2003,at 93,availab le at http://www.usna.edu/naoe/channel/final.pdf.

4 A.NORM AN COCKCROFT&JAN N.F.LAMEIJER,A GUIDE TO THE COLLISION AVOIDANCE RU LES 61(6 th ed.2004).

5 Exxon Shipping Co.v.Baker,553 U.S.A,128 S.Ct.2605,2008 A.M.C.1521(2008).

猜你喜欢
水道航道航行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到慧骃国的航行
厦门港航道通过能力建模及应用
奇怪的封闭水道
小舟在河上航行
新航道
英语高能高分 就上新航道
航行
凿通运河,江南水道相钩连
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系结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