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

2011-08-15 00:47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高职

李 伟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江苏苏州 215137)

1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1.1 来自高职院校自身的因素

(1)从高职院校个性方面看

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表现在他的个性,既是它的精神品质,也既是它所具有的创造性、能动性。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方面有所进展,但新出现的问题更值得思考。一是盲目升格,不扎扎实实从自身实际出发办出个性。二是注重规模扩大而忽视内涵的提高,各地在外力(主要是行政权利)的驱动下,纷纷将各院校合并,而不是将精力放在个性化、优势专业特色的发展上,从而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

(2)从高职院校管理方面看

高职院校的优良管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高校自身运行的各个基本环节中。首先,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大多高职院校倾向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所高职院校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科研水平和业绩。其次,高职院校能否自主地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可能性。

(3)从高职院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方面看

当前,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重教学、轻科研。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教育科研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教师仍然在心安理得地做“教书先生”,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如“科研无用论”、“科研神秘论”等等,这些观点已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搞好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的两大标准,探索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已成为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二者的关系来看,教学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学是高职院校工作的中心和基本任务,它为教育科研提供了课题和基础,教学也是衡量教师工作量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高职教育中的科研活动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作,教育科研为教学注入了科学的成分,因而能赋予教学以更强的生命力。离开了教育科研,教学就会变得机械、呆板、周而复始,无法实现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加强同教育实践的联系。

1.2 政策因素

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适宜的制度坏境和政策体系的支持。政策作为稳定的系统化的社会规则体系对社会活动具有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得自主创新获得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开展。

首先,政府制定和出台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直接为具体的执行组织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放开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在管理制度、经费使用、教师评聘、招收学生、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这些制度都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构建了很好的平台。

其次,政策的出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而这些投入本身又具有长效性和高风险性,不可能依赖私人或者其他组织来负担,政府是其必要的资金来源。

1.3 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学校是社会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它就像一个转换器,社会环境把资源和要求输入高校,经过高校的培养,将这些资源转化人才、服务的形式输出,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是维系社会环境资源输入和高等学校资源输出的核心纽带。

(2)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成了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这种现实的经济生活与高职院的学生追求上进、拼搏进取的思想特点相融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危机感和紧迫感。由于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主导趋势是以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是否具有开创性为标准的,因此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再加上高职院扩招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紧张,使得就业更成为每个高职生首先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想拥有优越的岗位,首先得有出众的能力,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

2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的思考

2.1 切实转变观念,树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观

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性选择,是我们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中,应大力发动师生员工,认真学习高等教育法,学习党中央关于教育和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和举措,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切实转变观念,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大胆进行教育创新。从教师到广大学生,从教学管理人员到全体干部职工,都要从根本上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克服那种把知识的继承当作高等教育目标的思想,克服那种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思想。从21世纪的发展眼光,认真审视创新对于高校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的特殊意义,广泛开展教育思想的研讨,深入了解什么是创新人才,为什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怎样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等,在努力树立创新教育观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和适应能力。

2.2 切实转变教育价值观,把个性发展纳入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学生的群体成才,注重为其从事某种职业的规范知识和专有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必会消弱高职院校以及学生对于21世纪的适应能力。目前国家和社会都在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结合社会需要,发展学生个性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走向。要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不仅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也要把满足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2.3 强化素质教育思想,把创新融入全体学生和全过程培养之中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强化与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历史重任,明确创新人才培养,即要明确他们的历史责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着力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着力于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结合,着力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在多领域的创造性,激励他们进行文化创新、思想创新、学术创新、科技创新。

2.4 精心谋划,主动实践,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应切实分析、找出和解决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质量中存在的专业整体水平不高,专业定位不明确,内涵重复,特色不突出,力量偏分散等问题,开展专业调整与建设工作,并以此来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建立并完善长效机制,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

2.5 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就业观念

积极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学习观念向创造性的学习观念转变,改变单纯的知识积累、记忆、接受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会学习,主动适应未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主动适应现代化,适应信息社会,主动适应终身学习,把学习目的和学习重点放到发展与创新上。

积极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就业观念向创业就业观念转变,摒弃单纯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思想,增强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丢弃依赖思想,放宽眼界,不局限于在某领域就业,不局限于找份谋生的工作,而是大胆投入到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潮流,在竞争中舒展个性,发挥才华。

2.6 敢于突破,大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

创新人才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是创新的必备要素。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理论提出怀疑,大胆鼓励学生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观点。在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敢于突破,克服那种把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等同于胡思乱想的陈旧观念,克服对于培养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种种担忧和恐惧思想。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高职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