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曦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我国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3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企业就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学校发展就快;大众化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只要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就是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爱岗敬业精神,将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选择。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属于高考一、二本录取后的学生,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相对来讲不高、基础比较差、农村孩子多、许多家庭处于中低收入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在社会找到适合的位子,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代表了绝大多数的家庭的愿望,关系着千百万户家庭的切身利益。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高校进行大规模的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人数快速增加,又给高校毕业生造成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的问题己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甚至成为了一个焦点话题。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并不理想,特别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一次就业率大体在60%以下,低于普通70%左右的就业率,“开拓就业市场”已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支持作用、服务功能,对于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能够给职业教育带来深刻的改革和变化。教育部周济部长说:“我们要坚定这样的信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促进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活力。”“三个转变”中的第一就是办学思想的转变,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
根据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在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的阶段,必须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职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力的支撑。现在,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职教育与其他普通高校教育相比,更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随着世界范围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前进,作为人是第一生产力要素,各经济部门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十分迫切,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使得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在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殊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迅速发展,以及振兴东北,崛起中原,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企业对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已呈现供不应求局面。随着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经济服务为宗旨,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快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将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绝大部分毕业生被推上市场,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求职就业越来越困难,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进行机构精简,人员分流,国有企业也实行减员增效,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在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稳定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据国外研究资料表明,20%的毕业生不能就业,就会带来社会问题,就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我国近几年来就业情况都不是很理想,因而要花大力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要使学生产生“十年寒窗一场空”、“毕业就是失业”的想法。
“模式”: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及其内涵,2001年5月在全国电大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学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它的构成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育流程、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等要素。简单地说,它主要包括“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基本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取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一是根据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者来说,就业应该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一根“指挥棒”。二是根据就业需要来开设课程和组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强化教育的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从而决定了课程改革应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
高职教育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其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专业设置是否与生产结构的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也就是要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设置模式。
专业结构是国家现实经济的反映,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联系的,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否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是衡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同时“专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能力的一个很重要方面,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对口的人才,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支持,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较好地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面向市场办学,必须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和它的需求。也就是要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哪些产业部门和它的隶属关系。如第一产业都有哪些门类,第二、三产业又有哪些门类,哪些是劣势次要产业,并在这些基础上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同时,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即发展的、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探讨本地区产业结构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明确哪些是本地区发展并大有前途的产业,哪些是本地区正在逐渐将被淘汰的产业,哪些是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兴起的产业。
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专业设置要考虑学校本身办学条件,如现有的师资、设备及原有的办学专业基础。专业设置数量要适当,既要避免专业过多,力量分散,影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质量和增加就业的压力,又要注意专业数不能太少,学科设置单一,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专业设置要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改变,要与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2)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特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采用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利用某一种模式,人们可以将教学活动或过程分解为某些关键调控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体系。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它通过简化、微缩的组成要素规定和调控教学活动。
首先,灵活学制。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可根据企业和学生的需要,在修业年限上设计不同规格的学制,如一年制、二年制、三年制、甚至四年制等。在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学制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制的确定,应以就业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缺型的人才可缩短为两年制;另一方面,学制的确定还应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考虑到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年限长一些,如设立四年的本科制也是必要的。要通过学制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突出职业教育。
其次,采用开放性教学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其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学科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包括提供各种参考书、各种视听材料、计算机软件,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
再则,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建设。就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来说,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其重要特征,因此任何一个高职院校都不能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必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术操作,注重操作过程。尽量减少看、验的环节。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所以从实践环境及设备的构造,到实践项目的策划,都应符合技术应用这一方向。保证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以确保学生真正学到“手艺”。
(3)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的实践模式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进行认证的重要制度,是我国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政策,是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培训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手段。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能力水平职业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职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为使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满足就业准入制的要求,提高学生技能鉴定通过率。具有设备、场所和技术等方面优势的高等职业学院可以在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指导下,在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的指导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场所,开发相应的标准、教材、题库、考试技术及教务管理技术,使其成为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鉴定方法和考试技术的实验中心,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技能鉴定的通过率,又可以补充更新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使学生在充足的设备条件下学习技能,接受鉴定,顺利就业。
(4)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才可能办出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相应的学术领域中获得创造性的成就,只有建立素质高、能力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业能力。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该重视以下三条途径:
一是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建立其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进行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培训。为增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实践能力,要鼓励他们参加技能鉴定,获取一定等级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实践技能。
三是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例,从校外聘任一批既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兼职教师,使他们通过专业理论及教育理论的培养和考试,取得兼任高职教育教师的资格。
发展、规范兼职教师队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灵活性决定了学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建立一支庞大的专职教师队伍,否则,随着专业适应社会需要的调整,势必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5)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高职院校的质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思想的提出,客观上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取决于人民对高职教育的满意程度,将这个标准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细分为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率、职务晋升率、工资水平、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率和企业对学校的满意率等多项指标,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考核,就能很清楚地看出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1 余祖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3(13).
2 李忠宏,王伟,李津石.就业导向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
3 刘春生,马振华,张宇.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4 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张志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