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慧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基础课部,湖北武汉 430205)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在不同的场景中熟练运用语言技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沟通。听,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基础。要求听者在短时间内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且快速做出反应。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理解有声语言的交际过程往往是一种估计、猜测、预测、推断、想象等技能积极的相互作用”[1]。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必须教会他们听什么、怎么听。
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十年来,中外很多语言学家,如 Rubin、Stern、Naiman、Oxford、束定芳、文秋芳等,都对学习策略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是学习者通过对材料的识别、分析、理解、提取、转换信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将着重探讨认知策略在听力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由于听力材料具有瞬时性、口语化、速度快等特点,学生往往会觉得跟不上、记不住、听不懂。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了听力理解的障碍:
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之一,是构成话语的基本组成部分。词汇量不大往往是造成学生听力障碍的重要原因。除了常用的单词用法,还有一词多义、同音异义、短语搭配、俚语习语、专业术语等,如果掌握不熟,都会直接影响听力的理解。
学生对语音知识的欠缺,尤其是不能把握重音、连读、失去爆破、语调变化等,不了解不同地域的发音特点,造成辨音的困难。
听力材料中往往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场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文化习俗,学生如果缺乏相应的常识和经验,就难以通过预测、联想和归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就无法理解吸收新信息。
有很多学生在听的时候,往往会关注词语的意思,试图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都听懂,但事实上,在短时间内要记住并理解所有细节是不太可能的,学生要掌握的是听力材料的整体构架和脉络走向。另外,由于紧张焦虑、抗干扰能力不强、习惯汉语思维等原因,在听长篇对话或短文时,学生似乎很难抓住有效信息,思维总是停留在刚刚听到的内容,无法事先预测甚至是紧跟后面的内容,导致信息的流失,最终不能完成从感知、分析到理解的过程。
听力理解是一种通过感知、记忆、加工,“对发生在特定语境中一段特定话语的认知过程”[2],是多种认知能力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学习难点,教会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大多数学生对着音标都可以准确地读出单词,但在听长句、对话或短文时,往往存在辨音困难。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英语的发音规律,对外界的声音刺激不能迅速反映。因此,在听力课上,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音训练,系统学习语音知识和发音技巧,排除汉语对英语语音的干扰,尤其是语音流变,包括辅音群(consonant clusters)、连读(liaison)、不完全爆破(incomplete explosion)、省音(elision)、弱读(weak forms)、同化(assimilation)等。英语语调同样很重要,分为降调、升调、平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前三种是基本语调,后三种是变化语调。降调主要用于肯定句、命令句和特殊疑问句,升调主要用于一般疑问句,平调主要用于句子中间。语调的合理运用,使语言更生动活泼,使表达内容更丰富传神。借用张伶俐在《英语语音教程》的例句,意在说明,即使同一句话,配以不同的语调,表达的含义都不尽相同。
“His name is Peter.↘(说明一个事实)
His name is Peter.↗(对不起,请再说一遍)
His name is Peter.↘↗(不相信)
His name is Peter.↗↘(不耐烦)”[3]
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如果单听字面意思,而忽视语调,就很难正确地揣摩说话人的心情和弦外之音。由此可以看出,语调也是传情达意很重要的手段,它可以表明句子类型(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传达说话者的感情与隐含意义(高兴、生气、伤心、怀疑、紧张、批评等)。
经过了一定的训练,当学生听到声音后就会“通过语音对大脑皮层的刺激,直接反应成‘语义的自然组合’,进而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4]。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5]。听力材料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英语国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背景知识,因此在听前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消除文化隔阂,扩大知识面,还能极大地缓解心理压力,做到心中有数。背景知识除了有文化知识,还包括语言知识,尤其是词汇用法,教师可以在听前讲解有关词汇、短语、习语等的用法,排除生词障碍,使学生减轻陌生感,树立信心,对随后的“听”有所预测,充满期待,使思维处于被激活的“备战”状态。
在听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生词,但又无法查阅字典或求助他人,可以根据表示举例说明、同义反复、比较对比、指代关系等关键词作为线索,猜测词义。根据人物语音语调推测言外之意。
学生要学会做笔记,记要点、记细节,及时捕捉时间、地点、数字、日期、人物关系、事件经过等。为了在短时间内记下更多的内容,可以运用词组、符号、缩写甚至是中文、自创代码,可用活页纸,也可以用表格,不求字迹工整,只需方便认读、帮助记忆、利于整理。
学习是通过已知获取未知的过程,听力理解也是如此,“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6]。通过听前浏览题干、标题、关键词、问题的设置等,在听的过程中留意说话者的语调、重复、强调、停顿、转换等做出相关联想,预测接下来听力材料的内容。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生活常识对听到的音频讯息需“经过大脑的整合、解码,并进行符合语言逻辑的判断,最后得出语句的意思”[7]。在语篇较长、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对一些零散的、隐含的甚至是看似毫无关联的信息,运用推理和归纳等逻辑手段进行分析、预测和证实。
由于传统的听力课多是“讲生词—听录音—对答案”的教学模式,加上学生往往会感到紧张、有压力、易疲劳,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要努力改革创新,变“单一”为“丰富”,变“乏味”为“有趣”,变“腐朽”为“神奇”。具体说来,可以从内容、手段、形式三方面着手。
听力课上只放教材内容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由浅入深地补充最新鲜、最流行的听力材料,比如笑话故事、新闻报道、人物访谈、电影剪辑、名人演说等。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练习听力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听力课上不再仅仅只有录音机和磁带,冷冰冰的,毫无生机,而是加入了投影仪、录相机、电视、电脑、网络等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语音室利用耳机、麦克和录音设备重听、复读、跟读,与同学对话交流,教师可以监听全班,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提问和指导,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课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根据个人的兴趣、水平,选择学习内容,掌握学习进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为了完成一项具体任务,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到“学习真实的语言,也即现实中的人在真实的场景下有明确交流目的的语言,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8],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听力练习就是做选择题,实际上,过多的这种练习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认为选对答案就是听力课的目的,这不利于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而真正提高听力水平。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能。
复合式听写。听前,教师将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去掉,只让学生看到内容有缺失的语篇。在听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空格上,并将信息填写完整。这项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捕捉具体信息的能力。
记录摘要。抓住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等,将所听的内容压缩整理、列出简短的提纲,归纳成摘要。
听记细节。排除无用信息,有目的地选择所需信息,回答有关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具体问题。
听音绘图。对文中的描述或指令,如行车路线、房间布局等,在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形或标识,借助形象思维和视觉印象,加深“听”的理解。
续写后文。教师可以只放录音的前半部分,让学生根据前面听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推断出后文内容。
听人物关系和情感态度。在人物对话中,通过语气语调、感情色彩,判断说话者的身份,领悟言外之意。
听后复述。在听的过程中,快速记录,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听后评论。这是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练习。学生不仅要听懂、理解、记忆,还要批判性思考,对事件作出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交互模式,穿插语音训练、词汇训练、技巧训练和文化渗透,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并结合其他学习策略,“既可克服语言层面上的障碍,又可激发学生的听力需求和兴趣”[9]。同时,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认知策略,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保持学习的动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成为独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
1 刘淑颖.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3
2 刘敏霞,熊沐清.话语指向性听力教学与训练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10,6:51
3 张伶俐.英语语音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7
4 范可微.浅谈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11(第33期):187
5 邓永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59
6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86
7 马洪莉,堵海鹰.英语听力与阅读关系之探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3(第1期):80
8 林 立.英语新课程与学科素质教育—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25
9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