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红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英国文化委员会1995年对近10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21世纪英语教学的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在今后50年内,没有任何其他语言会替代英语目前的国际地位,英语仍将是提供高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语教育国,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庞大的外语教育特别是基础外语教育体制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示出来,“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李岚清,1996)的矛盾非常突出。整个外语教学仍停留在以“结果”为最终目标的应试教学模式上,而现代教育要求的重视“过程教学”和突出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而且现行的教学内容及考试制度所体现出的培养途径和模式都强化着这一点,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长期占据外语教学中心地位的语法翻译法和在此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外语师资队伍仍然是我国外语教育的主流,这种教学法带来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口语和听力训练,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聋哑英语”,忽略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针对这一局面,面对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作为教师有必要进行教学法的探索和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社会需求。
外语教学是语言学研究的具体表现,语言学研究的诸多理论成果要放到外语教学实践
去检验。如同语言学的发展一样,外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过程。影响外语教学呈动态发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言学理论经历了从研究语言体系本身过渡到了研究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二是外语教学实践的要求。国外的外语教学在每个时期都有一套较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并且在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以适应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下阐述国外一些主要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动态发展轨迹。
它是最早指导外语教学的方法,源于对古典拉丁文和希腊语的教学,强调语法和词汇,重视书面互译练习,忽视口头表达能力,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不会听说,学的是典型的“聋哑外语”。
它根据幼儿学语理论,主张以模仿为主,完全用外语教学,这比语法翻译法前进了一步,但却忽视了成年人学习语言与幼儿学习语言的区别,忽视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它源于美国二十世纪30、4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刺激—反应理论,重视机械训练,忽视语法和语义的传授。
它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受功能语言学的影响,它认为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社会交际。它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学习者会用母语在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下进行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仅能表达出语法正确的句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面部表情、语言、交谈背景等主客观因素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并做出相对应的反应。交际论反对机械刻板的语言结构主义,容忍部分错误和不完整的句子,注重说话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和结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负责营造交际气氛,组织并协调学生的活动。使用的教材不固定,既包括口头交流,也包括书面交流。
在1986年,美国教育家K.Goodman指出,整体教学理论是基于对若干部门相互结合的学科的研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计划。根据K.Goodm an和Weaver的观点,整体教学理论的“整体”是指教学中要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支离破碎的“技能”。其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学生的读写技能和策略是在整体真实的读写事件的语境中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还提倡将语言当作媒体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教学,认为在利用语言获得其他学科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语言的知识和能力也自然而然地获得。但这种方法受到语言材料的学科性、全面性、时新性以及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外语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约束,对教学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近20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外语界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各种教法流派纷纷涌入中国,国内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也日趋完善,教学观念也日趋多元化,以下三种观点就是很典型的代表。武和平(1999:4)在“交际教学思想的全球化和本土化”一文中从各种角度论述了目前一些人对交际法的误解,论述了交际法的实用性与合理性,其代表的是交际教学法。
韩采英(1999:8)在“关于交际法实用性的分析”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交际法的弊端,主张传统教学法。咸修斌(1999:11)与刘天伦(1999:20)的文章中则表现出折中法的倾向。由此可见,我国外语教学界也在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探索。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不断改写上。最新颁布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既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前者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后者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当今的教材不仅包括结构与功能,还包括交际能力。
首先,要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择优而用之。纵观国内外推行的各种教学法如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语法翻译法、对比法、整体教学法,很难说孰优孰劣,但可以将各流派分成两类:即实证主义(如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和理性主义(语法翻译法、对比法)。两类方法各有优劣,采取一类而排斥另一类的极端做法是不可取的,择优而用则不失为上策。如何择优而用呢?外语教学规律告诉我们: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和阶段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以为在初学阶段宜采用直接法、听说法,强调模仿,此为外语学习的感受层次;在基础阶段多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练习上,此为外语知识的获得与综合层次;在中级阶段,重点由语言知识转移到语言运用能力,此为外语知识的扩展与有效运用层次;在高级阶段,逐步要求学生自由创造与创新的能力,用外语思维与创新,从而达到学习外语的最高层次。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折中的外语教学法将成为一种趋势,应用W ilkins(1987)的一句话,可归纳为“A dopt those approaches which are successful.If it works,useit.”。
第二、更新语言教学的内容,尽量多用真实而新颖的语言材料及形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
第三、努力改变应试教学的现状。语言教育的最终成果体现为语言运用能力,而非高分低能的“聋哑外语”。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文化素质,关注国内外外语教学动态和观念的变化,把握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减少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还外语教学的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本来面目。
1 Goodman,S.Sm ith,B.Meredith,R(1987)W hole Language Curricu lum[M].Richard Ow en Pub lishes.
2 How att APR.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UP 1984.
3 Nunan,D(1988)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 lum[M].Camb 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樊长荣.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2):29
5 陶文好.外语学习的认知层次[J].山东外语教学,1998(4):70-75
6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