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张涵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大学生的词汇习得普遍采用的是费时效低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总结前人对词汇认知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影响与作用。
概念隐喻;大学英语词汇;词汇学习
传统的词汇教与学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忽视对词语认知理论依据的观察与理解。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经常看到很多学生拿着厚厚的词汇手册刻苦攻读,却收效甚微;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学习词汇,词汇学习更重视对词汇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更注重表达的灵活性和恰当性。当前的词汇更重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所以词汇的隐喻意义就利用得相当广泛了。因为隐喻具有易理解、易记忆、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帮助我们学习词汇。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域指的是人的连贯的经验集合,比如TIME IS MONEY;FALL IS THE FALLEN LEAF。我们是通过MONEY这一个概念域来理解TIME这一概念域;通过FALLEN LEAF这个概念域来理解和谈论FALL概念域。概念隐喻通常具体的常见的事物A代表抽象事物B,目标域A是通过始发域B来理解的,这种理解就是基于A与B之间的一系列映射,理解概念隐喻就是理解其中的映射过程。
因此,理解概念隐喻就是理解其中的系统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始发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一般而言,始发域是一些具体的、熟悉的概念,而目标域是较为抽象的、不太熟悉的概念。我们的概念系统里存贮着大量具体的和抽象的概念,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有些概念隐喻来源于人类对世界认知的直接经验;有些来源于人类对世界认知的间接经验;有些来源于两个概念客观存在的相似性;有些来源于人类主观感知的两个概念的相似性。总而言之,概念隐喻是基于我们的生活,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是基于这些潜意识存在的概念隐喻,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一)国外研究
普遍认为Cameron&Low关于隐喻的研究和应用的出版,将隐喻引入了应用语言学,比如:它被实际应用于外语教学、初学者的理解能力测试。20世纪之前关于将隐喻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几乎没有。Low讨论了隐喻的普遍性和集中性,并认为学生需要发展隐喻能力:隐喻的认识以及理解和创造的隐喻的方法[1];Mach Lennan主张隐喻在课堂教学中的关注重视,这是一个语言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并进一步指出,对传统的隐喻模式的学习可以简化词汇和语法的学习[2];Laufer主张单词意义的多样性和意思的隐喻外延是单词学习的六成分之一[3]。很显然,对这些研究的重点是为了提高语言学习者的隐喻认知以便能促进目标语词汇量的高效构建。Bores(2000)在三个以英语为外语的班级中做了几个实证研究并证实了提高语言学习者的隐喻意识有助于学习者的词汇学习[4]。他通过三个实验来提高学习者的隐喻意识,认为词汇与隐喻主题或者源域一起可以延长不熟悉表达的记忆。然而,所有这些对于语言教学都是不够的。认识很浅显,更不用说与英语教学相联系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实践。的确,“概念隐喻已在语文教学的影响不大[5]”。因此,英语词汇学习,作为应用语言学重要的领域之一,这也需要大量的教育研究,且需要从概念隐喻理论给予关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应用语言学隐喻研究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研究。然而,随着概念隐喻理论上升,一些研究证实概念隐喻在英语学习中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首先在2002年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束定芳和汤本庆 的《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林书武的《隐喻援救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预示着未来的研究方向,表明隐喻语言教学应该是语言教学的固有的一部分,一个潜在的隐喻研究方向是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理论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词汇教学。束定芳和汤本庆明确指出,对隐喻研究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是运用隐喻理论[6]。三个应用领域之一是语言教学。林书武同样指出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是隐喻研究7大课题之一[7]。最近,在应用领域,一些试验性的研究已经开始,一些研究者主要从认知的观点讨论了隐喻在词汇的演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外语教学中隐喻的规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外语学习者无论在词汇还是语法层面上,隐喻能力是概念流利的关键[8]。梁晓波讨论了认知语言学在词汇教学中的领导作用,隐喻被视为是多义词项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扩大词'隐喻意义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本文他指出,隐喻理论的积极借用将会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9]。蔡龙权研究过隐喻处理的认知,语言和话语等方面,将隐喻能力视为语言能力的构建[10]。他进一步分析了在二语习得的框架下目标语言隐喻的处理特征,并认为该应用是可能的,从而为建立一个研究的实施框架。宋步峰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对隐喻认知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分析,并讨论了隐喻理论在词汇学习中应用[11]。刘瑾说,隐喻机制是联想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12]。近年来,随着“隐喻狂热”强大的趋势逐渐渗透到中国,“在中国,外语研究重点已转由跨文化交际到隐喻理论”。[13]
(三)目前存在问题
自从Metaphors We Live By出版发行了之后,隐喻被认为是认知机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的被认为是修辞方法[14]。因此,对隐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重视.近年来,语言学家,特别是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的教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一直在寻求了解是否和如何使隐喻,被人类认为是日常语言和强大的扩大多义词的工具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促进隐喻多义词习得。“一个应用语言学层面隐喻研究将有望恢复和更新文字,条款,句子和话语水平等语言形式的兴趣”。[15]隐喻在语言教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且有了一定的成果。尽管这样,具体地将隐喻应用于帮助外语教学和词汇学习的很少。大多数情况下,老师解释每个单词都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而忽视了各个词项之间的内在联系,且不能向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词汇的方法。由于外语教学的困难以及关键是培养学习者目标语语言思维能力[16]。因为以各种词汇和短语的形式反射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的我们普通的概念系统是不可或缺。
(一)多义词于概念隐喻
多义词的原型意义(基本意义)直接来自于人类的经验世界——具体的概念域,其它意义是在具体的概念域映射于抽象的概念域的过程中产生的,即多义词义项之间的联系是基于概念隐喻产生的。以介词up为例。(a)jump up;lift up(b)wake up;stay up(d)What’s coming up?(e)on your way up;up the ladder在(a)中up体现的即为其基本意;在(b)中,up是通过CONSCIOUSISUP这个概念隐喻来进行认知的;在(c)中,对up的认知是建立在概念隐喻FORESEEABLE FUTURE EVENTS ARE UP的基础上;在(d)中,可以通过该念隐喻HAVING CONTROL OR HIGH STATUS IS UP来理解up一词;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多义词不是随机生成的,而是由语言,思维,认知过程中隐喻的使用所联结的。
(二)习语与概念隐喻
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类普遍的隐喻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习语中,习语本质上属于概念层次,是人类对世界经验化、概念化的产物。概念隐喻是英语习语认知的意义理据。以含有“fire”这一具体概念的一系列习语为例。(a)He is spitting fire.他愤怒得都喷火了。(b)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out.他(她)们之间的爱情之火最终熄灭了。(c)The paintings set fire to the composer’s imagination.这些画作激起了那位创作者想象的火花。在(a)中,习语“spit fire”是以fire这一概念域为基础来理解anger这一概念域的,即anger是通过fire的概念被理解的,因此这个习语的语义理据就是ANGER 1S FIRE这一概念隐喻;在(b)中,“fire went out”这个习语的语义理据是LOVE IS FIRE,即是通过fire这一具体概念来理解love这一抽象概念。在(c)中,可以通过概念隐喻IMAGINATION IS FIRE这一概念隐喻来理解“set fire to imagination”这一习语;由此,客观世界与人类思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人们对习语意义的理解凭借的是头脑中日积月累的隐喻知识。
(三)词汇的文化内涵与概念隐喻
隐喻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本身是文化的构成成分;文化的一部分是通过隐喻表现出来的;文化与隐喻有着密切联系,隐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人类一些日常生活经验的相似性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不同的语言存在一些相似的概念隐喻。隐喻是人的认知模式,反映了人的内心思维图式,所以思维的相似促成了一些相似的隐喻。例如,在英汉文化中都有“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辩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人生是舞台”LIFE IS A STAGE等概念隐喻。这种文化共核反映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上,自然会产生许多相似或等同之处,我们将这类具有相似性或等同性的词汇称之为英汉文化共核词。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隐喻也势必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不同语言表达的隐喻也存在着差异性。正如Hayakawa所指出的:“在一种文化中理解得好的隐喻在另一地方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以“Time is human being/时间是人”所派生的具体隐喻表达形式为例,英语中如“killtime/消磨时间,Father Time/时间老人,fool away one’s time/虚掷光阴[17]”等等。与此相对,汉语里许多对时间物化的描述在英语里也找不到对等的隐喻,如成语“白驹过隙、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等等。这些不同都是由文化影响造成的思维取向差异所导致的,最后表现为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能够深层次地促进词汇的理解与认知。
综上所述,将基于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的概念隐喻理论引入词汇的理解与认知,符合人类的基本认知模式,即在词汇的义项之间建立相关性和逻辑性,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也可以说是语域间的跨域联想而帮助理解记忆。为了系统性地理解与认知词汇,对隐喻在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上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1] Cameron L,Low G.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7.
[2]Mach Lennan C H G.Metaphors and prototype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1):97 -110.
[3]Laufer G.Using Figurative Language to Expand Students’Vocabulary[J].EL Journal,1997,(1):43 -53.
[4]Boers,F.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08,21(4)553 -571.
[5]Bailey Richard.Conceptual Metaphor,Language,Literature and Pedagog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earning,2008,2(1).
[6]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72(2):1-6.
[7]林书武.隐喻援救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J].外国语,2007,(1).
[8]董宏乐,徐建,梁育全.外语教学中的概念流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
[9]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
[10]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8,(6).
[11]宋步峰.隐喻认知与英语教学[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12]刘瑾.隐喻机制——词汇联想教学的理论基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9(6):106 -110.
[13]孙启耀,伊英莉.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8,88(3):6 -10.
[14]Lakoff G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5]严世清.隐喻能力和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7,83(2):63-64.
[16]张建理,丁展平.时间隐喻在英汉词汇中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31-34.
[17]赵艳芳.喻的认知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
2011-03-08
张涵(1983-),女,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