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定位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1-08-15 00:47赵明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办学定位战略

赵明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50)

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定位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性环节,战略定位将决定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设计、重要任务与重点项目的确定、战略类型的选择。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为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错误的战略定位,一方面使战略实施过程南辕北辙,另一方面将使学校在社会大系统的难以识别,无法形成与发展组织特色,陷入同质化困境。

1 战略定位:高等职业院校同质化突围之路

定位是确定组织在相关系统中的角色与所处的位置,高等职业院校定位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学校与同类学校相互区别的标志,同时又是学校实施“错位”竞争战略的前提。

作为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战略定位既是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又是组织战略实施的前置条件。因此,战略定位既说明从何处来,现在在哪里,又有利于确定向何处去。

“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公众视野起源于20世纪80年度初期举办的地方性短期职业大学,这些职业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强调职业性、地方性、指导性,“主要是为本地区培养较高级的应用性的专业技术人员”[1],但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采用学科性模式。在高等教育仍然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历史时期,学科性模式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1999年,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实施“三教统筹”,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取得社会认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高等职业院校依然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此后,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尤其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面拉开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幕。2007年第二批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项目申报要求的“高等职业院校‘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示范性引导正式启动了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以及战略定位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正如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所言,战略定位是同质化突围之道[2]。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定位的目的在于突破高等教育的同质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同质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功能的同质性、办学特色的同质性。

2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定位的基本依据

2.1 基于政治论的教育哲学观是战略定位的思想基础

影响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因素包括思想与现实两个方面,在思想领域,高等学校确定其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教育哲学来源于理性主义,强调学术价值导向,学校要以探求知识和真理为目的,将高等学校视为学者与学生追求真理的社区,探求知识和真理是学校的本质。

政治论的教育哲学来源于功利主义,强调学校要以社会价值导向,学校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布鲁贝克认为“如果高等教育一定要保持价值自由,摆脱价值判断,那么学问就有可能无人问津的危险”[3]。

在现实的高等学校办学实践中,既不存在纯粹以认识论哲学指导的学校,也不存在纯粹以政治论哲学指导的学校。在高等学校已经由边缘性“金字塔”走向社会中心的发展环境中,高等职业院校毫无疑义地以政治论哲学为思想基础,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自身的基本使命。

2.2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战略定位的时代条件

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2%[4],高等教育总规模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机会性质由少数人的特权变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教育目的由人格教育及社会化到知识与技能传承、学校的主要功能由塑造统治阶层精英到培养知识专业化精英及社会领导者、高等教育机构由同质性到多样化[5]。高等教育呈现出“世俗化”、“实用化”、“标识化”、“个性化”[6]的特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总体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型将成为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共识,未来一个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分层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逻辑必然,独立类型与层次应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一项参考坐标。

2.3 响应社会的战略性需求是战略定位的核心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应用性知识专业化精英。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定位要响应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需求——为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等基础性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强劲需求提供有效供给,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智力、人才、技术支持。

2.4 依托学校自身条件与潜在优势是战略定位的现实根据

作为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既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跑马圈地”,又不是“萧规曹随”式的“亦步亦趋”,而是以学校长期建设形成的办学条件为基础,将办学实力转化为发展潜力、办学传统转化为发展“基因”、办学资源转换为社会资本。

3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定位的主要内容与典型特征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定位的主要方面包括办学类型定位、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办学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其中,办学类型定位是战略定位的逻辑起点与首要环节,是战略定位的本质属性;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是战略定位的基础与载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服务面向定位是战略定位的功能性展示;办学层次定位与发展目标定位是战略定位的“高峰”与“高原”。

战略定位体现的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战略性层面,因此,战略定位具有战略要素构成的系统性、战略关系的协同性、战略时效的长期性、战略展望的超前性。

(1)战略要素构成的系统性。“系统性”要求战略定位组成要素的多样化,包括办学类型、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诸方面。

(2)战略关系的协同性。“协同性”要求各战略定位要素之间既具有内在的顺序性逻辑关系,又相互支撑协调;本质性办学类型定位决定功能性定位,发展目标性定位统领其他定位。

(3)战略时效的长期性。战略定位的“长期性”要求战略性定位不是仅仅适应社会要求的权宜之计,而是基于科学预测、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不仅是数量上增长,而是涵盖规模扩大的内涵式发展。

(4)战略展望的超前性。“超前性”要求战略定位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立足质量,促进“质量、结构、特色、成效”的协调发展;立足现实特色状况,增强未来发展能力;立足传统领域,培育发展“蓝海”;立足解决当前“困境”,着力突破未来发展“瓶颈”。

4 确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应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

4.1 办学类型定位与办学层次定位

(1)办学类型定位是战略定位的首要环节。定位与分类高度相关,我国高等学校定位不够准确,与高等学校的分类研究不够有关。我国关于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指向多数以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为背景以及以层次分类为主[7],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类型为主的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分类,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三大类[8]。

上述两类高等学校分类方法,一方面正视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的存在,一方面又把高等职业院校限定为专科层次,实质上依然把高职院校视作低层次的高等教育。

在国家工业化中期及以前,这种以层级为主,由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院校到培养博士的研究型高校构成的“金字塔”式高等学校分类方式,比较适应当时的工业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对已经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分类必须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就业结构多样化的新形势,从新的视角审视“金字塔”式的分类方式。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作为并列的两种高等教育类型(5A,5B),而不是简单的层次划分。

(2)办学层次定位是办学类型定位的逻辑发展。为适应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并向普及型迈进,引导众多高等学校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研究型”办学模式、“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破除“千校一面”争向“研究型”大学进发的发展战略“迷失”,地方性教学型大学应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将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调整为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形成类型相对独立、内部层次体系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4.2 学科定位与专业定位

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学术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科知识的抽象程度与离社会生活的远近,多数学科均具有偏重理论研究的理论方向与偏重实践应用的应用方向。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9],是以学科门类划分的范围大小不同的专门领域,是与社会分工密切相关的学业类别。因此,专业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由相关学科知识组合配置。学科建设以科研为核心,专业建设以教学为中心。

专业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以岗位需求为依据,选择若干应用型学科知识、实践性工艺程序组织教学;学科以专业为载体,学科知识以相关课程的形式融入专业。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定位在学科专业上,要力求避免脱离岗位要求的学科知识的系统化,一方面要以服务 “产业链”的“专业群”方式开展学科建设,一方面要以基于岗位要求的应用型学科知识推进专业建设,增强专业建设的系统性。

学科专业的战略定位要选择若干特色专业及专业群进行重点建设,通过特色专业群建设促进应用型学科建设,提高专业建设与科研水平;通过应用型学科体系建设,促进应用型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为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创建良好的专业生态环境,培育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高技能人才。

4.3 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服务定位

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三大办学功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具体体现,因此,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服务定位的实质是学校的办学功能定位。在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服务定位的关系中,人才培养定位是重点,社会服务定位是基础。

作为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决定学校办学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与实训教学条件的投入方向,进而形成学校办学条件的特征。如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定位决定学校要建设一支“双师型”队伍,以企业生产设备为主导的设备体系,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思想教育体系等。

人才培养定位引起投入结构变化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定位,形成一种办学资源投入方向集聚的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固化了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一方面将成为学校办学的资源优势。无论是出于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综合办学效益的视角,还是从将已经投入的资源形成学校办学的“沉没成本”摊薄的视角,都将影响学校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的方向,使学校的科研工作由理论性研究向服务教学改革与科技服务方向转变,由管理研究与咨询向职业培训方向发展。

4.4 行业定位与区域定位

从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与发展的“前史”与办学管理体制看,既有行业性高等职业院校,又有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随着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院校均划入地方管理。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又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行业性与区域性的双重特征,即服务方向的行业性、管理体制的区域性。

根据各院校的历史传统、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形成了地方管理为主的总体格局,另一方面新形式的行业性办学又重新兴起。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在主要服务面向方面存在区域性主导与行业性主导两种选择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要求与发展条件做出决策。

1 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

2 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8:47

3(美)布鲁贝克著,郑继伟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0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5 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04~105,p42-175

6 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04-105,142-175

7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66-74

8 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9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猜你喜欢
办学定位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战略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