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宣传思想及其革命实践*

2011-08-15 00:50:24王德军李本义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全集中华书局孙中山

王德军 李本义

(1.武昌区历史研究学会,湖北 武汉 430063;2.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一、孙中山独具特色的宣传思想

孙中山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通过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革命宣传的精辟见解,营造了有利于中国革命的正确舆论导向,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宣传思想,成为指导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一)以主义感化军队,使之为主义而奋斗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宣传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武装斗争与革命宣传并重,提出“感化就是宣传”的思想。1923年12月,孙中山在广州对国民党员的演说中,以辛亥武昌起义为例,指出:“武昌之役,虽属军队奋斗之大胜利,然此次成功,乃由党员以党义奋斗之结果,感动军队而来”,是革命党人深入清朝新军进行革命宣传的结果。然自辛亥首义12年来,党员却停止了奋斗,“吾党用军队奋斗多,用党员奋斗少”。因此,“吾党此次改组,乃以苏俄为模范,企图根本的革命成功,改用党员协同军队来奋斗”,党员为主义而奋斗。他在肯定从前党员“出外宣传,发挥主义,非常踊跃”的同时,也批评了只靠军队奋斗、“以利结合,鲜有以主义感化其部下”的错误言行,要求军队必须革除“将士升官发财、自私自利的思想”,党员必须用“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内容”进行感化宣传;强调“吾党主义,非只推倒一二军阀便算了事的。必须党员人人能奋斗,主义能实行,然后乃得为真成功也。此则纯然依靠宣传之力”①《孙中山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1-506、574页。。他提出“感化就是宣传”,“我们要人明白民国的好处,必要用普遍的宣传去感化人,万不可专用兵力去压制人。如果专用兵力,就是一时成功,还不能根本改革人的思想,变更人的习惯”,改变的根本办法就是感化②《孙中山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1-506、574页。。可见,要取得革命成功,军队的力量固然不可缺少,但主义的力量十分强大,必须宣传党的主义,必须发挥宣传的重要作用,把宣传工作放在革命工作的首要位置。

(二)舆论之力较武力为大

孙中山毕生注重思想宣传和武装斗争,把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放在比军队奋斗更重要的地位加以强调。辛亥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在总结舆论之力时指出:“此次民国成立,舆论之势力与军队之势力相辅而行,故曾不数月,遂竟全功”。①《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6、356、336、337、558页。武装斗争与舆论宣传相辅相成,成为民国成立前孙中山宣传思想的特色。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对宣传工作的认识上升到革命成功的关键这个高度,进一步提出思想宣传工作比军事斗争更重要的思想,强调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使人民明白救国的真理。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上强调:“党的进行,当以宣传为重。宣传的结果,便是要招致许多好人来和本党做事。宣传的效力,大抵比军队还大。古人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宣传便是攻心。”又说:“‘得其民者,得其心也。’我们能够宣传,使中国四万万人的心都倾向我党,那便是大成功了。”阐述了从前推翻帝制,取得革命成功的原因,除了武装起义外,就是“宣传得力”,批评了国民党在掌握军队和政权后不注重宣传的错误倾向,并用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论证了宣传这种武器军队还强的道理。同年12月,孙中山在广州对国民党员的一次演说中指出,宣传的效力远大于军事之力,“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要通过宣传,“使人心悦诚服”,要把党的主义,“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要合群策群力,大家去奋斗”,才能“造成一个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国家”,这样才算收到宣传的效果②《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8-571、286页。。

(三)报刊是党的喉舌

孙中山是继康有为之后,热衷于创办党报、鼓吹党报喉舌的政治人物。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不仅重视创办革命机关报,而且坚持以报刊为阵地,传播党的主义,宣传革命思想,视报刊宣传为“党之喉舌”,报刊“大声疾呼,发聋振瞆”,能“尽宣传之巨责,收文字之奇功”③《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8页。。认为宣传工作是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党的极其重要的工作,新闻记者是“纠正人心”的宣传者,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他说:“政治之发动,足以导其机;学术之进境,足以救其偏;风俗之隳败,足以匡其失;即社会之改革,人心之纠正,亦惟记者是赖。”④《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53、611页。孙中山还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加强了对党报党刊的整顿,上海、广州的《民国日报》、香港的《香港晨报》相继转为国民党正式机关报。在他领导下,国民党创建了中央通讯社,不断强化国民党的宣传机构,党报的喉舌作用日益凸显。

(四)必须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

孙中山指出:宣传就是以主义征服,让人民心悦诚服。他认为党务工作的核心就是努力宣传党的主义和革命理论,争取人心,不断壮大党的基础和力量;只有通过努力宣传,才能感化全国人民,使人民群众自觉认可和支持党的革命和建国事业,才能实现建国理想;因此,宣传工作者必须担当改造国家、建设国家的重任。他告诫全党:“军事的奋斗,是推翻不良的政府,赶走一般军阀官僚;宣传的奋斗,是改变不良的社会,感化人群。要消灭那一般军阀,军事的奋斗固然是很重要,但是改造国家,还要根本上自人民的心理改造起,所以感化人群的奋斗更是重要。”⑤《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8-571、286页。他强调,宣传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必须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要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只有建立党的宣传机关,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才能实现党的主义和建国大业。他批评了过去缺乏组织、系统的“人自为战”的个人宣传格局,强调努力于党的有组织、有系统、有纪律的奋斗,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注重政治工作特别是宣传工作,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

(五)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宣传革命思想、唤起群众方面,孙中山对新闻媒体和记者寄予殷切期望。他强调:“报界宜造成健全政论”⑥《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53、611页。,“健全一致之言论”⑦《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6、356、336、337、558页。。报刊作为大众传媒,不仅能反映舆论,而且能影响舆论,制造舆论,因此,报界只有言论一致,才能使人心一致,以致维护临时政府和新政权的建立。孙中山在总结民国成功经验时,肯定新闻界“鼓吹宣导”的功效,指出民国之建设,新闻记者必须继续“指引维持于后,俾我国民得所指南”⑧《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6、356、336、337、558页。;必须“抱定真理,一往不渝,并牺牲一切精神、地位、财产、名誉,使吾所抱之真理屹不为动,作中流之砥柱”⑨《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6、356、336、337、558页。;新闻媒介应“毋激而过,毋党而偏,以国民利福为前提”⑩《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6、356、336、337、558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孙中山十分关心学生的爱国运动,对时任《民国日报》总编辑的邵力子大力报道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壮举“嘉许不已”,并专门指示:“《民国日报》要大力宣传报道北京学生开展的反帝,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学生起来响应”①《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上海《民国日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成为关注中华民族命运,声援人民的爱国斗争的舆论阵地。孙中山认为,宣传工作应坚持宣传理想,捍卫真理,用理想和真理引导国民,这体现了孙中山作为一名伟大政治家在舆论宣传方面的远见卓识。

(六)维护人民新闻自由权利

孙中山重视言论自由,并从资产阶级民权观点出发,主张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他一再痛斥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压制言论自由。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持南京政府参议院仿效欧美为新生的共和国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明文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②《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356、288、432页。。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人民的新闻自由权利,在新闻史上有重要意义。当然,言论自由并非任何人的放任自流,“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③《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0页。。孙中山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自由观念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典型代表,也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生动体现。

(七)不断创新宣传方法

孙中山要求,舆论宣传应讲究技巧,使党的主义入民众大脑,引导民众接受革命思想,唤起民众为党的主义而奋斗。首先,宣传工作者必须言行一致,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报界欢迎会的演说中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今日认定宗旨,造成健全一致之言论”④《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356、288、432页。。媒体及其记者必须用事实说话,言论一致,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使人心一致,以致维护国家统一和临时政府新政权的建立。其次,必须至诚有恒。他告诫全体党员和新闻工作者,“要诚心为革命来奋斗,诚心为主义来宣传”,要把宣传作为终身大业,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权利与荣华,专心为党的事业奋斗⑤《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1页。;“应该有恒心,不可虎头蛇尾,今日热心奋斗,明日便心灰意冷。因为要人心悦诚服,不是一朝一夕、一言一动能够收效果的。必要把我们的主义,潜移默化,深入人心。那才算是有效果”⑥《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8页。。第三,必须因人而异,通俗易懂。要熟悉和了解宣传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受众,寻找贴近他们的通俗语言,循序渐进的进行宣传引导,民众才会感到亲切有味,才容易理解党的主义和革命道理,才能自觉投身革命,这样才能提高宣传对象的针对性,才能达到迅速传播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革命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共和国的目的。

(八)设立中央机关加强对传媒的统一管理

自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革新思想的掀起,各种新的出版物应运而生。孙中山认识到,发展印刷工业既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工程,又是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他把发展印刷工业列入《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之中,指出将来中国实业发达,“则四万万人所需印刷物必其多”,因此须在“一切大城乡中设立大印刷所,印刷一切自报纸以至百科全书”,并由中央设一公共机关加强统一管理。⑦《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8页。随着印刷事业和媒体的发展,中央要设置管理机构,加强统一管理。1922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宣传局,次年又在上海成立国民党宣传部,并成立各种宣传机构,初步形成国民党报刊宣传网。

(九)为国家建设和改善民生服务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宣传工作必须服务于国家建设、宣传工作者必须担负起建设国家和谋民生幸福重任的思想。孙中山认为媒体具有监督社会和政府、引导人民的重要功能,能为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建设服务。他说:“报纸代表舆论,监督社会”⑧《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356、288、432页。;“上而监督政府,下而开导人民,为全国文明进化之导引线”⑨《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356、288、432页。。他强调,宣传工作必须为国家建设和改善民生服务,必须重视宣传建设思潮,重视宣传“吾党建设之主义,使之成为国民的常识,使人人知建设为今日之需要,使人人知建设为易行之事功”;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力以赴,就能建设一个“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的世界最富强最快乐的中国。⑩《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9页。

(十)营造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国际舆论环境

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足迹遍布国内外,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海外寻求力量支援国内革命。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到日本神户,当看到当地报纸以醒目标题报道中国革命并得到国际舆论的认可时,深感欣慰。1896年,他用英文著《伦敦被难记》,揭露满清腐朽,大力宣传革命,产生广泛国际影响。他经常奔赴世界各地,所到之处,一方面拜见各国政界要人,争取外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一方面会见记者,并向报界发表谈话,宣传中国革命。他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发现营造有利于中国革命的“世界舆论”的重要性,并号召海外国民党人设立英文报刊,把党的政治主张、建设方略宣传于世界。他说,当时“舆论喉舌,端在报章,试观各国之各大政党,无不一言既出,耸动全球,夫岂不借报章鼓吹之力?而我党独以缺乏外国文报纸机关之故,遂令虽有绝大之计划,亦无由披露于世界”。因此,吾党必须尽快创办英文机关,一是可以“直接参加于世界舆论,将吾党之精神义蕴,宣达于外,以邀世界对于吾党之信仰”;二是能产生积极的外交作用,营造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国际氛围。①《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8页。

二、孙中山革命宣传的伟大实践

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之时,正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萌芽与发展之时,他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紧紧抓住新闻事业发展的契机,并把宣传工作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紧密相联,并把它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利器之一。他毕生重视宣传工作,不仅为之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纪律的宣传实践,而且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唤醒民众、推翻帝制、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早在1893年7月,孙中山就在澳门创办了第一份报纸《镜海丛报》,以中文和葡文发行,内容包涵时政、经济、社会消息和革命党的活动。孙中山匿名担任编辑和主编,主题鲜明,立场坚定,传播科学知识,坚持革命舆论,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论坛,报纸的发行在各地群众中产生深远影响。此后,由他直接创办或领导创办的报刊就有十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00年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日报》和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

1900年,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这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以传播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为首任,大力宣传反帝救亡,同时利用报社加强会党联络和组织起义,成为革命派在香港活动的大本营。从1900年至1905年,《中国日报》在舆论引导和营造革命氛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标志着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进入利用大众媒介有组织有系统的宣传阶段,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的开端。

1905年,孙中山领导创办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大力宣传三民主义学说,迅速成为进步舆论的领导中心。孙中山指出,报刊是“舆论之母”,第一次把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强调报刊的使命就是将革命的主义“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②《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9页。,以达到教育人民、引导人民、让人民觉悟并起来革命的目的,把革命派的革命宣传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为了扫清中国民主革命前进的障碍,正确引导全国舆论,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并切实担负起中国民主革命舆论宣传的重要职责,孙中山领导《民报》围绕民族革命、民主革命、社会民生和土地国有、革命是否会引起内乱和帝国主义干涉等问题同保皇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彻底粉碎了保皇派的改良主义论调,不仅使革命理论深入人心,三民主义学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而且有力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坚持革命舆论与武装起义并重,创办或改组的海外报刊多达10余种,成为革命党在海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主要有:1901年在日本创办《国民日报》;1903年在檀香山出版《檀山新报》;1907年在加拿大开办《大汉公报》、在暹罗(今泰国)创办《华暹新报》、在新加坡出版《中兴日报》;1908年在缅甸刊印《光华日报》;1910年在美国创办《大同日报》、《少年中国晨报》,在加拿大出版《新民国报》,在马来西亚创办《光华日报》;1911年在菲律宾出版《公理报》等。这些报刊组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宣传网络,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思想,形成“以不谈革命为耻”的风气,为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胜利提供了舆论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1年武昌起义取得胜利,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创立中华民国。孙中山的宣传思想在经受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后日益成熟。民国初年,为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共和国理想,孙中山领导制定了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的权利,在我国历史上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人民新闻自由权利。民国初年,新闻出版事业快速发展,此间全国报刊发展到500多家。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并背叛革命准备称帝,孙中山领导了旨在推翻袁世凯统治,重新恢复革命派领导权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其间,孙中山直接领导创办多种媒体,为讨袁护法运动展开积极宣传。1912年在上海创办第一张外文报纸《民国西报》,1914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民国杂志》,1916年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等报刊,紧紧围绕封建军阀破坏共和阴谋,反对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进行斗争和宣传。《民国日报》还开辟“救国之声”等专栏,抨击时政,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该报成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五四运动爆发后,孙中山看到了舆论宣传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迅即创办报刊,开辟宣传阵地。1919年6月,他的追随者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加入反帝合唱。随后,他领导在上海创办的《民国日报》出版“觉悟”副刊、“平民”周刊、“妇女评论”周刊、“政治”评论旬刊等10多种副刊,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同年8月,领导创办革命政党理论刊物《建设》杂志并担任社长,亲自撰写发刊词。这些刊物“激扬新文化之波浪,灌输新思想之萌蘖,树立新事业之基础,描绘新计划之雏形”①《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0、212、207页。,提出报刊要为国家建设事业服务的思想。为了适应新文化运动发展的需要,为了让宣传革命的各种新出版物能及时出版问世,孙中山主张从速“创办最大最新式之印刷机关”;为了“直接参加于世界舆论,将吾党之精神义蕴,宣达于外”,“生外交上积极的作用”,又主张“设立一英文报机关”;认为此二项“诚不可谓非急务矣”,实“久远宏大之事”。②《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0、212、207页。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印刷机关及舆论宣传的极端重要性,认为革命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发挥舆论宣传的巨大作用。

1920年1月,全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运动。1月26日,孙中山对北京《益世报》记者发表反对日本政府提出中日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谈话,主张“极力坚拒日本”,“抵制日货”,“断绝经济关系”,把山东“无条件交还中国”。③《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0、212、207页。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1月29日,他致函海外国民党同志,促请创办英文报机关和最大最新式印刷机关,印刷各种新出版物,宣传革命思想。孙中山和他领导的报刊,宣传了反帝反封思想,鼓舞、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1922年9月,孙中山接受中共建议开始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他强调改组后的国民党要做好对人民的宣传工作,批判了过去只依靠军事斗争的错误,必须坚持宣传与军事并重,必须宣传党的主义、方针和政策,并把宣传工作放在革命工作的首位。1923年元旦,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深刻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指出“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④《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页。孙中山强调在全党要切实下功夫进行改组宣传,“党的进行,当以宣传为重”;“宣传的效力,大抵比军队还大。”“我们能够宣传,使中国四万万人的心都倾向我党,那便是大成功了”⑤《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页。。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表明,孙中山完全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指出要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任务,必须宣传动员农民、工人参加斗争。随后,他多次对革命干部、工人、农民、士兵、学生等不同群体进行演讲,宣传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三民主义,宣传联俄联共的三大政策。他不仅进行广泛的革命宣传,而且积极投入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争。1924年8月,广州商团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企图武力推翻革命政府。孙中山在发表对外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反动本质的同时,下令坚决镇压商团叛乱。孙中山的革命斗争得到了中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平定商团叛乱斗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破坏中国的阴谋,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1924年11月,孙中山积极响应中共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号召,抱病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明确宣布国民革命的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指出北伐的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召集国民会议的目的,就是“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①《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5页。他在北上途中,多次发表反帝反封建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谋求全国真正统一、倡导亚洲人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言论。他所到之处,积极宣传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推动了全国国民会议运动的高涨,12月上旬,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的高潮。声势浩大的国民会议运动,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坚定了孙中山同军阀政府作斗争的决心,对推动全国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起着积极作用。

三、孙中山宣传思想的重要历史意义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卓越先驱,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和宣传家。孙中山的宣传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并在新闻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亲自领导或担任报刊社社长,指导舆论宣传工作,经常撰写文章,著书立说,传播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运动向前发展。孙中山的宣传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是其中之要义。

孙中山把唤起民众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为宣传工作的目标和毕生奋斗的事业。他认为,革命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是立党、宣传、起义三要者,把舆论宣传作为革命运动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程时对舆论宣传在革命运动中的地位作了明确阐述:“余之从事革命,建主义以为标的,定方略以为历程,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于是有立党;求举国之人民,共喻此主义,以身体而力行之,于是有宣传;求此主义之实现,必先破坏而后有建设,于是有起义”②《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页。。他认为要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必须把革命宣传与武装斗争并举,强调宣传工作是引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税利思想武器,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在宣传上下切实的工夫。

孙中山视党报党刊为党的喉舌,坚持宣传党的主义、方针、政策,宣传革命思想。他认为宣传工作是党的极其重要的工作,必须始终不渝的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不仅提出大众传媒特别是报刊是反映民众舆论的工具,而且提出传播媒介是先进分子制造革命舆论的载体,不仅认识到报刊传媒的指导、教育、宣传和鼓动作用,而且认识到报刊等舆论阵地的组织作用和舆论宣传的政治作用。他还提出了宣传工作必须有益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同时应该为国家建设和改善民生服务,并身体力行,努力实践。

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家,其宣传思想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及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是任何同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无与伦比的。孙中山宣传思想不仅营造了有利于中国革命的良好氛围,而且起到了唤醒民众、鼓励民众积极投身中国革命事业的目的,不仅为党内同志所重视,而且为后来的革命继承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他毕生重视宣传工作,视报刊为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并把舆论宣传等新闻实践活动与革命建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身体力行,通过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和新闻规律,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新闻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芒。

猜你喜欢
全集中华书局孙中山
严复全集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0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学术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学术界(2015年4期)2015-02-25 07:05:28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陈望道全集》出版
当代修辞学(2011年6期)2011-01-29 02: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