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为目标规划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2011-08-15 00:50:24陈良勇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素养职业

陈良勇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高职教育的质量是衡量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在“能力质量观”已成为高职院校共识的背景下,我们犹应注意,能力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应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结合。在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社会能力发展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构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框架的价值追求。在现阶段,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可从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课外职业素养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适时修正机制等三个方面着手。

一、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精心设计课程及课程体系

概括地讲,课程就是课业及进程,是指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设定的教学科目及其进程。它规定了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人的问题,体现了人才培养规格在教学上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结构,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居于中心地位。由于学生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学校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使其完成从学生到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准职业人的转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课程进行科学组织,充分发挥其效率。

职业能力可表述为理解、反思、评估和完成职业任务以及在承担社会、经济和生态责任的前提下,履行从业职责的能力。职业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在从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可观察的显性特征。所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精心设计课程及课程体系,就成为职业素养教育目标下的必然选择。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又称CBVE(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其核心是要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基于这一人才培养理念,进行课程及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的做法如下。

1.根据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课程。即在充分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归纳,并将在职业素养基础之上形成的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项具体职业能力项目。然后,经甄别筛选,确定职业能力的课程。

2.围绕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与具体职业能力的关联程度,选择对职业能力形成最为关键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从职业领域所需的能力出发,组合课程编排和进程。围绕职业能力开设的核心课程宜控制在3-5门左右,这些课程应具有直接支持学生便捷获得在相关岗位上所必需的职业能力特点,从而提高课程的职业针对性。

3.以典型工作任务引导教学内容。从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以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再以教学项目为基础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一环。课程教学应基于工作过程,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以职业领域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学习情景,创设职业情景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应突出岗位技术手段、操作方法、解决方案、企业运作实务的教学。尽量减少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关联程度不高的教学内容安排,把师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以增强学生学习与体验效能。并通过渗透式教育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合作、分析、归纳概括及现代信息工具的应用等基础能力,增强学生专业认同,规范其职业习惯,强化其职业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课程、能力和素养之间的相互关联。如前所述,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的教学科目与进程,能力是个体在特定领域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策略,素养则是使个体具备能力的内在品质。我们所说的职业能力的获得,既来自于课程的学习,更多情况下它还必须通过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后才能获得。

二、制定并实施好课外职业素养培养计划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及课程体系建立,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能一蹴而就。职业素养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为了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空资源,发挥好课堂内外两个渠道作用。正如《学记》所云:“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制定并落实兼顾课堂内外的全方位职业素养培养计划可激发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热爱与向往,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职业理想统一起来。

因此,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按部就班的课程教学来达成培养目标,大量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技能的引导与整合的工作,还需通过制定并落实课外职业素养培养计划来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职业素养为目标的指向性应十分明确,并被不断强化。

高职院校可按质量体系要求,制定显性的课外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学校课外活动目标、内容框架、活动设计、学生职业活动体验、职业鉴定等方面的程序与要求进行规范,从而使高职学生通过可控的课外职业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其职业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可按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思路,建立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发展的全程追踪与考核机制。

在具体做法上,可将学生职业素养考核工作分为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两大模块。职业技能的考核,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的《职业技能项目标准和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实施落实;人文素质的考核,则通过规范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的记录考核,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持续提高。职业素养的形成性评价与考核可借助《学生训练册》、《学生职业能力跟踪卡片》的引导和评价功能,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形成性评价。

从学生入校时起,即通过《学生训练册》以及各种教育宣传等方式,将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明确告之,让其了解学校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人文素质自我培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在各种活动锻炼和表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各方面才艺,展示个人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建立与职业能力培养计划相配套的《学生职业能力跟踪卡片》,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能力及素质发展过程的考核依据。

学生专业技能成绩原则上应由社会权威部门认定,与职业规范对接,并以取得相关专业证书作为其专业技能水平是否达标的证明。学生人文综合素质考核成绩以学生在校、系、班等各级活动中取得的荣誉证书或记录其表现的书面材料为依据。

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成绩按学期登记到《学生训练册》和《学生职业能力跟踪卡片》,作为学生成绩材料,在毕业前夕,交给学生本人,作为其自荐证明其能力依据。《学生职业能力跟踪卡片》则作为成绩档案留系部长期保存,以利教研分析。

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适时修正机制

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专业教学始终强调的是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高职院校基于行业现状的判断作出的关于职业人才培养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紧跟行业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作出调整。因此,必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适时修正机制以保持高职院校旺盛的生机。为此,高职院校要做的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用人单位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毕业生在社会上成长、成才的过程信息;适时收集、分析社会(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对毕业生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

2.主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的指导,及时了解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包含的政策走向和期待变化。

3.在专业开发与专业建设中,要注意引进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咨询机构,指导专业再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制定,职业能力的再分析、再调整和职业能力标准的再完善,使职业教育的专业与社会职业、教学活动与职业活动始终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另外,职业教育要取得社会的认可,就需使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办学方面高职院校本身也存在一个如何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在办学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产教一体化”的道路应是一种极具意义的选择。在掌握行业现状与发展的信息方面,在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方面,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不会比“产教一体”的体制形式来得迅速、来得真切。当教学实体同时又是企业实体时,行业任何波动都会让身在其中的教学人员直接感受,而不是间接了解。当学生从身边师长的工作中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行业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潜能,高等职业教育就对学生具有了吸引力,学生才愿上高职。学生能获得谋生的本领,在市场经济中立住脚,聪明才智得到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才有前途。同样“产教一体”的体制特点,会使业界的信息与教学信息生成具有同步性,可大大提升高职教育对行业、职业分析的准确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产教一体化”也可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适时修正机制的建立提供体制基础。

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职业素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为达成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精心设计课程及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安排好课外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适时修正机制。以职业素养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工作,可激励高职学生努力追求自由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职业人才。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谢安邦.高等学校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王勇,刘畅.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考核评价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6,(3).

[5]刘志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素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