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华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加入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即过去劳动和活劳动。”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0、99页。劳动时间是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运行的时间,因而是生产力发挥作用过程的时间,它是商品生产的过程所经历的循序渐进的时间中最重要的时间。另一方面,就资本价值形式来讲,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又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结合,只有这一部分时间才创造价值和增殖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济学著作中阐发了他关于劳动时间节约理论的具体内容。马克思指出:“由许多依次进行、互相联系的工作日,我称为劳动时间。我们讲工作日,指的是工人每天必须耗费劳动力,每天必须劳动的劳动时间的长短。而我们讲劳动期间,指的是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的互相联系的工作日的数目。”②《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57页。这表明,马克思是着重从产业资本的生产过程来阐述节约的具体内容的,这可归纳为两大类别节约,以下将逐一梳理与阐明。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其发生预定的变化,随着劳动过程的展开,通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生产资料被消费了。它们原有的物质形态有的(如原料、燃料和其他辅助材料)被消耗即转化成了新的产品;有的(如厂房、机器、设备、工具)被磨损了,即它们原有的价值(包括被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被磨损的生产资料价值)借助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也部分地被转移到了新的产品中。生产资料消耗的节约,意味着生产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的减少,或使用同样数量的生产资料能够吸收更多的活劳动,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生产资料使用上的节约,就是“要做到一点也不损失,一点也不浪费,要做到生产资料只按生产本身的需要来消耗”。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0、99页。
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理论也就是不变资本支出节约的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章(是在第四章研究了周转对利润率影响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关于“不变资本使用的节约”理论,同时论述了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不仅揭示了资本家如何通过不变资本的节约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也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怎样节约资本投入,提高利润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不变资本在企业生产的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制成的产品中由不变资本转移来的价值相对也越来越多,这种不变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中的比例不断扩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资料的节约使社会在不追加投资的情况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3、222、221页。所以不变资本的消耗程度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马克思的分析基于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大小成反方向变化。因此,他指出不变资本节约是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条件,不变资本节约是资本的一种趋势。所以,马克思在第五章用大量的笔墨阐明了不变资本使用上节约的种种途径及必然性。马克思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不变资本节约的。
首先,在生产中使用优质原料,合理充分消费原料,严格控制原料耗费在定额内。在生产中“不允许不合理地消费原料和劳动资料……因为浪费了的原料或劳动资料是多耗费的物化劳动量,不能算数,不加入形成价值的产品中”。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3、222、221页。原料和辅助材料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投入品,随着再生产的不断扩大,原料的投入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除阐明合理充分地消费原料外,马克思较多从质量内涵来考虑,阐明了选用质量优良的原料和辅助材料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降低产品成本。其一,优质原料经过加工后废料比较少,反之,原料差则废料较多。前者“因此,为吸收同量劳动所需要的原料数量也会减少”。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98、98、117、116、118、118、119页。而后者因“原料差,工人加工同量的原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98、98、117、116、118、118、119页。马克思还举例说:“所用的棉花也应该是正常质量的棉花,而不应是经常断头的坏棉花。”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3、222、221页。优质原料更加符合生产的标准,因而能够被充分利用,把生产中的原料损耗降到最低,生产同质同量产品所需的原料成本也随之降低。其二,优质原料既可减少动力机的能耗,又使“工作机遇到的障碍也会减少”,⑥《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98、98、117、116、118、118、119页。反之原料差,这些就较多。优质原料不仅加快了原料这一客体的运行速度,减少生产时间,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而且还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相应减少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固定成本。其三,优质原料在手工条件下降低了工人加工所需的技巧条件。这就减少了主体即工人因工作麻烦所占时间,从而加快了工人的工作速度。
其次,利用和减少废物也是节约原料的两种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章指出:“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⑦《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98、98、117、116、118、118、11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章里分析到,既然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原料是预付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价格变动也就必然影响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大小和原料价格的大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昂贵的原料刺激资本家利用废料,也就是利用排泄物,以达到节约不变资本,提高利润率的目的也成为必然。马克思认为,排泄物有两种:生产排泄物与消费排泄物。“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⑧《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98、98、117、116、118、118、119页。马克思在阐明再生产过程中利用废物这种节约途径时,还阐明了生产过程减少废物这种节约途径。他指出“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到最高限度。”⑨《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98、98、117、116、118、118、119页。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机器的质量。机器零件加工得越精确,抛光越好,机油、肥皂等物就越节省。这是就辅助材料而言……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最后,还要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⑩《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98、98、117、116、118、118、119页。
马克思在把废料再利用和废料减少区别开来之后,对前一种节约途径的地位与价值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这是因为,“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5、117、95、118、116、96、94、94页。另外,这种废料还会“按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费用,因为正常范围内的废料,即原料加工时平均必然损失的数量,总是要算在原料的费用中。在可变资本的量已定,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费用的减少,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5、117、95、118、116、96、94、94页。然而,排泄物的再利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5、117、95、118、116、96、94、94页。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废物的再利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具备生产大规模化从而产生出大量的排泄物。这个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5、117、95、118、116、96、94、94页。第二,必须具备机器设备的改良这个条件。第三,必须具备科学的进步这个条件。马克思还特别提到有效利用化学工业废物的作用。列举当时英国废棉废丝的加工、再生呢绒的制造等事实,并举例说:“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的工业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⑤《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5、117、95、118、116、96、94、94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⑥《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5、117、95、118、116、96、94、94页。
劳动资料是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生产中应合理地消费劳动资料,要注意劳动资料节约(包括劳动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工具等)。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使用社会通用的劳动资料,不能使用已经落后的、性能差的劳动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劳动资料要加倍爱惜,其损耗只限于劳动使用上的必要程度,不能超过标准。还要节省劳动资料的使用和支出”。⑦宋涛:《〈资本论〉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5页。
劳动资料节约的重要前提是生产的积聚、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和劳动社会化。这三个前提不可分割,具有内在一致性。随着资本集中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经营因劳动社会化也可以节约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协作、工场手工业,还是机器大生产,都要以工人的集聚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条件为前提。“所有这一类节约,在大多数场合仍然只有在存在着结合工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并且往往要在较大规模的劳动下才能实现。”⑧《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5、117、95、118、116、96、94、94页。劳动条件的大规模使用和劳动力大规模集合能够获得不变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的巨大效益,若没有这个前提,劳动资料的节约将是十分困难的。“生产条件的节约(这是大规模生产的特征)本质上是这样产生的:这些条件是作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社会结合的劳动的条件,因而作为劳动的社会条件发生作用的。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由总体工人共同消费,而不是由一批互相没有联系的,或最多只是在小范围内互相直接协作的工人以分散的形式消费。”⑨《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5、117、95、118、116、96、94、94页。而且从共同的生产消费中产生的节约,也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中才有可能。大量工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消费劳动资料,使共同劳动的条件即生产资料的节约成为可能:其一,购买、维护和修理发动机、传动机、工作机的费用可以得到节约。“在一个有一台或两台中央发动机的大工厂内,发动机的费用,不会和发动机的马力,因而不会和它们的可能的作用范围,按相同的比例增加;传动机的费用,不会和传动机所带动的工作机的数量,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工作机机身,也不会和它用作自己的器官执行职能的工具的数目的增加,按比例变得更贵。”⑩《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5、117、95、118、116、96、94、94页。其二,厂房、仓库、燃料以及厂房的各种附属设备及其相关费用等可以得到节约。生产资料的集中,可以节省各种建筑物,这不仅指真正的工场,而且也指仓库等等。燃料、照明等等的支出,也是如此。其他生产条件,不管由多少人利用,会仍旧不变。资本家就是这样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上,用最少的费用,来实现对别人无酬劳动的最大限度的占有。
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技术性能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提高,机器取代手工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劳动时间。机器等先进技术与手段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劳动工具的简化和多样化,工艺的改进也提高了劳动资料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相应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提高了技术适应性,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使生产要素间的比例结构进一步优化、合理化、科学化,同样达到了节约的目的。“如果生产这些劳动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发展了……旧的机器、工具、器具等等就为效率更高的、从功效来说再便宜的机器、工具和器具等等所代替……旧的资本也会以生产效率更高的形式再生产出来。”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64页。机器设备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节约劳动资料的消耗。机器设备是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价值在企业投资成本中占有相当比重,而且机器性能的好坏,对整个生产过程都有不可小视的影响。机器设备生产的效率提高和机器的改良都能对企业的成本产生影响:首先,机器材料、工艺和使用的改良,可使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成本更多次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去,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其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机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机器价格降低,“不变资本固定部分的价值虽然随着大规模劳动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但远不是按相同的程度增加”,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6、92、93页。从而减少企业的投资成本;第三,由于技术进步,对机器进行改良,使机器的使用更加简单、方便、有效,有效降低劳动复杂程度,对工人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也相应降低,这就使企业减少了与机器使用相关的人员培训等成本;第四,由于机器性能的改良,减少了生产中产生的废料,降低了企业的原料投入成本;第五,由于机器改良,还使机器使用中的故障减少,减少了停工时间,加快了资本的周转速度,并且减少了修理费用;第六,机器的使用时间比手工工具长,生产作用的范围比手工工具大,工作日的延长并不要求在劳动资料上有更多的新的支出,节约了劳动资料的耗费。
“在可变资本不变,因而按相同的名义工资使用的工人人数不变的条件下,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剩余劳动从而工作日的延长——不管额外时间有没有报酬都一样——会相对地降低不变资本同总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价值,并由此提高利润率。”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6、92、93页。还有“国税、地方税、火灾保险费、各种常雇人员的工资、机器的贬值和工厂的其他各种非生产费用”。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6、92、93页。如此等等的节约使用也是对不变资本支出的节约。协作可以缩小生产的空间范围,从而由于劳动者的集聚、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集群而节约费用。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不同阶段的过程由于时间上的顺序进行变成了在空间上的并存,因而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更多的生产性的操作,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使劳动在作用范围扩大的同时,实现了劳动空间范围的缩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中从协作引起生产方式中的价值生产和物质条件两个方面的变化,分九个层次论述了协作能提高劳动的社会生产率,从而达到节约目的的思想。弓孟谦对此作了很扼要的归纳,这分别是:“其一是在协作过程中,劳动者为生产同种商品共同劳动,消除了工人个人劳动的差异,推动社会平均劳动形成;其二是生产资料由于共同使用而得到节约和更有效的利用;其三是通过协作形成总的结合劳动,创造了集体力;其四是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其五是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使劳动对象可以更快地通过劳动过程各个项链的阶段,或在空间上从多方面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提高工作效率;其六是在复杂劳动过程中,在相同时间不同空间进行不同操作,从多方面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以缩短创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其七是在紧急时期集中投入大量劳动,完成任务;其八是协作能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其九是由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造成的在劳动的作用范围扩大的同时缩小劳动空间范围,从而节约非生产费用。”⑤弓孟谦:《资本运行论析——〈资本论〉与市场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章和第五章反复谈到节约,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交通”看作是缩短生产和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把“不变资本本身使用上的节约”看作是“提高利润率的另一条途径”。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7、99、97、191页。商品的生产地点与出售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又要求运输工具的改良,以缩短控制空间的时间。经济空间运动的速度加快了,从而空间的距离在时间上缩短了。路程(距离)与时间的比值等于它的速度,可以用一条简单的物理定律来表征它:v=s/t(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空间距离不变,速度取决于时间,时间又是由交通条件控制的,而交通条件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引入科学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了缩短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时间,从而缩短资本周转的时间,提高利润率。
同时,马克思认为,分工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史,分工是生产力发展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两章中讲明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劳动专业化和劳动工具多样化、专门化使劳动方法和劳动工具逐步得以完善。工人长时间不断重复从事同一种专门性的简单操作,局部劳动的方法逐步完善,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里生产出更多产品。工人的手艺代代相传,越来越熟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节省劳动时间的经验也逐步积累。同时,专业化程度越高,局部工人整天连续不断地从事同一操作,不必调动劳动位置和切换劳动工具,工作间隙缩小,劳动强度增大,节省了劳动的非生产性时间的耗费,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这就适应了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的要求。当然,资本家对“工人的培训和教育”以及“强加给结合工人的纪律”。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7、99、97、191页。也是实现这种节约的保证。
生产资料价值构成了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资料变得便宜是节约不变资本支出的决定性条件,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又会影响到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例进而影响到个别单位和整个社会剩余劳动量和利润的多少。不过,“在这里一个产业部门利润率的提高,要归功于另一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7、99、97、191页。
创造价值是由过去劳动即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之使然,或者说创造财富的劳动时间包括物化劳动时间和活劳动时间。活劳动是指在当前的生产过程中,新投入的劳动。活劳动时间的节约主要表现为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时间节省,如排除多余的无效的劳动等,这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和高效率的生产设备投入生产实践等途径实现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生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只能是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必要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额外时间不形成价值。“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提供标准质量的该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6页。马克思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活劳动节约的。
马克思在分析节省活劳动和增加利润的关系时指出:“节省劳动—不仅指节省某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而且也指节省所雇佣的工人人数—和更多地使用死劳动(不变资本),都表现为经济上完全合理的行为,看来一点也不会降低一般利润率和平均利润。……而且在某些条件下反而会表现为增加利润的直接源泉”。⑤《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7、99、97、191页。这就是说,减少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就会降低生产费用,从而相应地增加利润,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表现在:资本只须购买较少的必要劳动,就能创造出同一价值和更多量的使用价值”。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5页。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1页。财富是人类劳动时间的凝结,劳动时间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是财富的存在形式和载体。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的每个相应部分都由一部分必要劳动和一部分剩余劳动构成。”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由此可知,仅从劳动时间而言,它就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这样两部分劳动时间所构成的,对于劳动者而言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日。马克思把生产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即用于生产维持人自身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所花费的那部分时间,而剩余劳动时间则是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用于剩余价值生产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是呈相反方向相关变动的两种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短;反之,情况就相反。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中表明,节约劳动时间实际上相当于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资本家追求的是尽可能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不断攫取占有剩余价值或利润。相对剩余价值正是以发展生产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为特征。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剩余劳动的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那么,必要劳动时间怎样才能缩短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第十章中对此作了详尽的阐释。他认为,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即降低劳动者维持生存所需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量,因为劳动力价值决定着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那么,又怎样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呢?不言自明,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缩短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所消耗的生活资料数量不减少,但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了,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了。所以,要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0、222、295页。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本身带来的劳动时间节约的前提就要求劳动力应该在正常条件下发挥作用。“就是劳动力本身的正常性质。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熟练程度、技术和速度。而我们的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也买到了正常质量的劳动力。”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0、222、295页。活劳动时间的节约主要表现为直接生产过程中劳动时间的节省,同时排除多余的无效的劳动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了节约活劳动,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首先是对工人进行严格地监督和统筹管理。资本家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工人,生怕工人有半分钟不劳动而被浪费掉。资本家侵占了“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智力和体力的时间”,还“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的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吃饭,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0、222、295页。其次是实行了严格的分工。通过严格的分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缩短了制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资本家用协作产生的种种新生产力来缩短制造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再次是提高劳动强度。主要是凭借改进和加快机器运转速度和增加工人看管机器的数量。第四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此,资本家要付出必要的学习和训练费用,对工人进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第五是将科学的劳动组织和工资制度结合,完善竞争和激励机制。这些都使得资本主义劳动者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单位产品劳动时间得到了极大的节约。
对抗性节约是指资本家靠牺牲活劳动者即工人而实现的节约。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弃到资本的扎格纳特车轮下。”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07-708页。资本家为了节约不变资本,不顾工人的生命安危,压缩生产活动空间。“这种节约的范围包括:使工人挤在一个狭窄的有害健康的场所,用资本家的话来说,这叫作节约建筑物;把危险的机器塞进同一些场所而不安装安全设备;对于那些按其性质来说有害健康的生产过程,或对于像采矿业中那样有危险的生产过程,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等等。”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102页。这些虽然为资本家节约了不变资本,提高了利润,但它却是以牺牲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因此,资本家的发家致富和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充斥着不平等,存在着尖锐的阶级利益冲突和不可调和的阶级对抗。关于这种对抗性的节约,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尽管非常吝啬,但对人身材料,却非常浪费。”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102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单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浪费。”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9、672页。
生产资料的各项节约,均是以科学发明的应用为前提的。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劳动过程的简单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这个过程的主要因素发展的结果,由主要是人的体力作用到主要是脑力作用,由自然人为主导发展到今天及未来的机器人代替自然人进行操作,都是科学因素逐渐增强的过程。科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的和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诸实体性因素和连接性因素均受到科学技术得制约。“科学技术决定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决定劳动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的提高;科学技术是劳动对象改造的杠杆;科学技术使各管理要素不断改革升级。”④秦宣:《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各种先进技术与手段的采用导致了生产中不变资本的节省和可变资本的减少,也就是生产资料和活劳动消耗这两大类别的运行中节约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节约的生产效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稀缺资源,实现了资源的节约效应,这些也都达到了节约的目的。
时间,这个东西被圣·奥古斯丁称为“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⑤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2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里,时间这个东西则得到了清晰的阐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时间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表示物质运动的过程与连续性,这是从哲学的视角来言说时间。马克思则从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点,联系经济与人文,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来言说时间。马克思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而“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低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这也就是说,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而生产资料节约和活劳动耗费节约,归结起来则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对这一理论的实质,我们将进一步地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作一展开性论述。
“哲学上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展开,是物质运动规律性的表现。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人类劳动也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形式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因此,社会的时间和空间就是人类劳动这种运动以及由它发展出来的各种其他实践活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伸张性。”⑨张雄、鲁品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及其当代意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⑩《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9、672页。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社会时间源于人的社会劳动。因此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持续性和广延性就是这种社会的时间缩影。劳动的持续性就是劳动的过程即活劳动,而劳动的广延性就是劳动呈现的状态,即对象化劳动。马克思也正是基于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把时间划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作为对象化劳动在空间上存在的“物化的劳动时间”即生产资料;一是作为活劳动在时间上存在的“主体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谈到:“我们现在知道了价值的实体。这就是劳动。我们知道了价值的量的尺度。这就是劳动时间。价值的形式(正是它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有待分析。现在先要较详细地阐明那些已经发现的规定。”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51-52、52页。这就指出了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抽象劳动,只有人类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51-52、52页。
根据马克思关于原料和辅助材料中所含劳动量的减少,就是“来自原料和辅助材料的价值部分,必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因为就这些材料来说,这种生产率正好表现在:它们的价值已经下降”。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0、290页。这个方面的情况反映了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时间的节约,经营管理的加强,浪费的减少等等。另一方面是固定资本价值的转移。马克思从固定资本方面分析过,劳动时间的节约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特征表现在:生产中固定资本部分大大增加了,因而其中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商品中的价值部分也大大增加。那么,如何证明劳动时间的实际节约呢?这里的关键就是“必须使固定资本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单个商品中的追加价值部分小于因活劳动的减少而节约下来的价值部分”。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0、290页。这一点,王进概述得十分精要,即“正因为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增加的部分小于它所代替的活劳动的部分,商品的价值总量才会降低,因而也就实现了劳动时间的节约。劳动产品同样是活劳动的物化,所以在消费过程中对产品的节约,也是对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的节约”。⑤王进:《现代经济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在《资本论》中,从探讨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开始,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51-52、52页。而劳动消耗的多少以劳动时间来衡量,所以一切生产过程的节约,生产资料节约和活劳动耗费节约归结起来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经济效率增长就是反映一个经济以最小的投入(成本)生产一定水平的产出,即反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所谓节约,就是社会生产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人力的节省就是活劳动的节约,物力的节省就是物化劳动的节约,财力的节省就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节约的货币表现。而物化劳动归根到底可归结为活劳动,活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计量,因而,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可以还原为时间的节约。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一切节约都归于劳动时间的节约。没有劳动时间的节约就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在同样多的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劳动时间节约能使劳动者获得充分的自由时间。满足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资料,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之一。而物质财富的积累又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使用价值是人类具体劳动的结果。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抽象劳动的耗费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内凝结为商品的价值。加入商品的劳动总量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劳动都可还原为一定数量的劳动时间。正因为社会财富是劳动时间的凝结,所以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可以还原为时间的节约,对形成社会财富的人力、物力、财力诸因素的节约,也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