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导向·人道依归·基层本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几点意见*

2011-08-15 00:50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创先争优民意伦理

曹 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在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党取得历史成就的一大法宝。新时期开展这一活动,是对历史传统的传承,但也须有思路、办法与举措的创新,以民意为导向,以人性人情为依归,以基层党员为本位,当是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利党利民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主旨,是以提高党组织与党员群体的执政能力,强化其行为表现,解决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个危险”等突出问题,赢得民众的支持、忠诚与信仰,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和谐。

任何组织的持续发展,都需要累积民众的善意情感,获取民众的认同与支持,此即“合法性”,主要体现就是民众通过对该组织制度、结构、伦理的认同,形成自愿的服从,对不利于己的政策表示出理解、宽容、容忍甚至支持的态度、情感,在组织危机出现时分担代价,从而使得组织能顺利地贯彻政策、执行意志、实现理想。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这种加强“合法性建设”的活动。在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环境中,党员个体素质、道德与品质得以提升,党组织的权力理念、政治伦理和领导能力也因此提高,组织文化也会随之优化,自会结出团结协作、同心同德的积极成果。同时,党组织与党员的“创先争优”,又是对民众的启蒙、教育、培育的过程。党组织与成员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服务大众的行为,使得民众更能理解、认同党的执政理念,服膺党组织、党员的领导,达到动员民众、教育民众、组织民众的目的,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民众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构建社会和谐。

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应以民意为导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以民意为导向、以民意为判断“优”“先”标准,应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意对于政权统治具有决定性意义,具有推动时势变化、政权革新与政府善政的刚性。民意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共同意志与共同认识,与大多数民众的利害关系息息相关,有着体现正义性、公共性的公意性质,民众在维护、实现民意时有着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民意还有着最低限度要求的个体尊严性质,是人的基本权利,如果遭到忽视、无视甚至蔑视、破坏,就会刺激民众产生无助感、失败感和被伤害感,产生与现实权力体制、规则离心离德的态度、情感,甚至表现出不合作、冷淡、抗拒、对抗与反抗的行为。所以,民意对于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一个政府的清明腐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是,民意又存在着表现方式弱化、存在形态脆弱的一面。它首先是个体真实意志的表达,直接反映利益诉求,往往表现为直观的道德体验,呈现个体性、表层性、动态性、局限性的特性,在面对强势权力体制的压力时,显得微弱,易受压制;而且,民众信息传递的零乱、民众联系的无组织化和对压力的本能恐惧,民意在一定时期内被操纵成为可能,常常出现替代、违背大多数民众愿望的“伪民意”。

因此,如何利用民意反映社会公意、影响社会进程的刚性一面,或易受控制、零散存在的柔弱一面,就成为判断权力体制正义与残暴、明智与昏庸的试金石。明智、清明的统治者乐于听取民意,改进权力行使的不足、权力配置的不当,在自我利益与大多数民众利益间保持适当的平衡,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众就成为权力体系的支持者、拥护者,政权就有了长治久安的保障;昏庸、残暴的统治者则无视民意,一意妄为,以自我利益为社会的唯一价值,牺牲绝大多数民众权益,政权与民众完全脱节,民众对这种权力体制只会遗弃、唾弃,在政权稍有动摇时,或袖手旁观,或落井下石,或火中取栗,最终权力体系在民怨沸腾中土崩瓦解、消亡绝迹。

“创先争优”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大多数民众生活态度、习惯与价值观的活动,与民众的道德习俗的培育、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和社会化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政府权力的倡导、推动下,社会成员得以组织与动员,优秀人物、优秀事迹得以传播,民众自觉学习、模仿,形成辐射整个社会的时代风潮。可以说,“创先争优活动”本质上是一个收集民意、组织民意、升华民意、实现民意的活动,简言之,是与民意息息相关的活动,民意是判断“优”“先”的首要标准。

在现阶段,民意有什么样新的表现、如何体现民意的标准功能?笔者认为至少要认识到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自我意识提高、公民意识逐渐形成的客观事实;二是网络舆论的深刻影响。

所谓公民意识,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臣民意识而提出的一种社会意识,一般认为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权利有明确认知并参与公共事务的现代意识。公民意识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主体意识,一是公共意识。主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权力控制前能否摆脱依附性、自觉认知自己的权利、进行理性自由的选择、参与公共事务的思想意识,包括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意识是对公民个人权利主张的限制性规范,是指公民在主张自己权利时承担责任与义务的基本心理观念,社会成员在行为时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维持基本的社会结构,从而构成相互协商、彼此合作以节约资源、成本,这又包括法律意识、协商意识、公德意识、民族意识。

公民意识是宪政价值体系的支柱,因为当以下行为出现时,正是法治社会、宪政秩序张扬的表现:公民能全面、明确认知自己的法定权利、道德权利并积极主动主张自己的正当权益,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知道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明晓自己的主人意识,相信权力监督的正义性,积极、自觉地参与政治过程,不迷信权威,不轻信承诺,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尊重、信仰、忠诚正义的法律,尊重规则与秩序,相信道德正义力量,不轻易诉诸暴力,遇到争议、紧张、冲突时,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对话与沟通;在社会责任、个人义务和利益追求的关系上,有着较多的责任意识、道德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将是公序良俗的信仰者和建设者。

公民意识的出现,势必带来民意表现形式的变化,这就是网络传播成为民意表达、民意聚集和民意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社会,民意一般为政府主导、权力引导,在公民社会则要求自主的、自由的、公开的表达。在网络社会,网络媒介成为中心枢纽,汇集、聚结、引导、升华个体意愿并群体表达。网络社区固然有鱼龙混杂的弊端,但开放性使得自由理性选择、公意表达成为可能,这也是网络传播最大的优势。

在我国网络社区的参与者中,网民实际是我国当前社会最为活跃的民众群体。据统计,到2011年3月,我国网民总人数突破4.3亿,网民队伍与我国的受教育人群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网民比例大于在国民总人口中的比例;18—30岁网民占总网民人数的近三分之一。网民群体呈现受教育程度高、思想活跃敏感、流动性强、年轻人居多的特点,而网络表达的经济性、便利性,使得网民意愿表达更为便捷、直接。换言之,在知识支持、情感热情、利益诉求、责任意识、传播平台诸方面,网络舆论与民意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对于创先争优活动的态度、情感与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项活动的成效与走势。

因此,在当前语境下,说网络民意是社会民意的晴雨表当不是虚言,如何利用网络就成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下述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1)开放性地利用网络,汇聚民意、收集议题,集中社会智慧,丰富创先争优活动的内容;(2)公布话题促发讨论、引导民意,公开议题互动监督、优胜劣汰,完善组织的活动方式,促进党员个人的自律环境;(3)民众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既充分表达真实的意志,行使监督权利,又在他人的经验中学习、观摩、改善自己,见贤思齐,完善自我,提高进步,形成与政府权力、先进榜样的良性互动,提升个人品质,实现人际关系的和善处置,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4)利用网络即时传播,使局限于一地、一人的先进经验迅速传播,辐射到更大区域、更多人群,以发挥集体性效益,促进组织、成员与大众的整体性进步;(5)国家管理者在民意中汲取力量,寻找决策的基点,把民意的压力转化为政策的动力,党的执政能力、社会习俗、民族文明也因此获得前进的智慧源泉,民族复兴、国家腾飞也就有了最可靠的依赖。

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应符合人性人情

“创先争优”活动,是希望树立超出同侪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保持党组织、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全民,并激励一般民众的学习热情,积极进取,提高整个社会民众的知识、道德水准与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时代氛围。因此,“创先争优”活动是来之于民、归之于民的全民性活动,它必须与社会风俗同调、与大众情怀合拍、与人类情感一致,应该合乎人性、合乎人情、合乎人道。所谓人性,是基于对人德性期待而做出的关乎人类情感、态度、意识的总体判断,是一种善性的、乐观的、积极的评价,包括个人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处理、社会整体性的准则各个方面。人性的总体要求是道德的,但人情表现则是多元的,可能是平常的,甚至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作为人,在人情世故、情绪情感方面,都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即使是先进典型,仍会有着悲伤、哀愁、幽怨乃至痛苦等负性情感、情绪,也就是说,任何典型都可以以普通人的情感进行判断,而非道德完美、高高在上的圣人,或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人。

确立模范与楷模的人性人情,不仅是人类共同属性的当然要求,而且在情感上也容易与普通大众的心绪相通,在心灵上得到相互呼应,造成民众的类属感、归属感,更能得到认同、信任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它符合模范与典型宣传时的基本原则——真实、客观、实在。在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中,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成为信息存在的首选原则,多元化的媒介选择使得谎言传播几无可能,虚假信息招致的只能是更多的不信任,粉饰、矫饰会刺激民众的反感,甚至带来深恶痛绝的恶感,不仅模范形象本身的任何事迹会受到怀疑,制造模范的体制与制度也会遭到质疑与批驳,从而形成制度性的形象危机。

优秀分子的合乎人性、人情的形象报道,不是说不需要综合、概括等方法的应用,而是说这些人物的典型事迹的集合,应该体现出下述几个原则:

第一,不能脱离世俗的生活、社会环境。典型人物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个体的活动,他可能有着更多的道德感、尊严感、成就感乃至使命感,但不是与世隔绝、完全免俗的世外君子,其事迹应该是植根实际、扎根生活、根源群众的。

第二,不能离开基本的科学判断、常识判断。先进人物的事迹有超越一般民众优秀的一面,但又是现实中的一个“人”,他的基本方面与一般人并无大的不同,是可以用常识、经验做出判断的,因此,过分拔高,故意扭曲,蔑视生活环境的制造与虚构,脱离大众的宣传只能是自欺欺人。

第三,不能无节制的宣扬不合人情。先进人物可能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更有原则性与道德崇高感,但过分地与现实人际关系脱节,过分宣扬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刚毅品质,则难以保证其个体人格的健全、道德品质的真实,也就难以服众。如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设定在一个与人为敌、功业至上、处处争强好胜、事事与众不同,经常的批评、刁难别人的场景中,无限拔高其事迹的意识形态、道德的价值,必然使人怀疑该人、该事存在的可能性。先进人物可以高于生活,但必须源于生活,必须具备人世间共同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

第四,不能模式化的处理,而应该是个性化的展示。模式化树立典型,是拙劣的强加于人,是权力意志的强制性信仰,与公民文化的自由选择格格不入。生活实相是多元的、个性化,绝非概念化、脸谱化、偶像化、绝对化,因此,典型宣传要有生命力、感染力,必须是先进人物“自说自话”、自我展现,是典型人物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展示。

第五,不能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分割。“创先争优”活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明一脉相承,有着社会根基、群体心理基础、道德伦理资源。顺应优秀传统道德、适应中华固有文明,是这一活动能够具有更好的亲和力、更久的生命力的动力所在。典型模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维护者、发扬光大者,而不是彻底的无视者、叛逆者。如,他应是家庭伦理的自觉维护者,有着较强的家庭观念,孝敬父母,夫妻和睦,爱护子女,兄友弟恭;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顺融洽;权力关系上,敬畏权力,尊上谦卑,体恤民众,怀扶穷困。在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中应体现出这样的传统美德:以家庭伦理为本位,以孝亲观念推导出人间道德,以温良恭俭让建构一切人际关系,所谓“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此之谓也。于此,家庭伦理和顺,可以保证社会成员有基本的躲避风险、休息劳顿的港湾,可以培育个体温和、善良、乐观、积极的生活信念,亦能提供克服困难、抵御灾祸、奋斗进取的生命动力;对他人设身处地理解困难,热心助人,和睦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求,不苛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权力行使上,爱民、护民、利民、恤民。反之,如果倡导不顾家庭观念、超脱家庭伦理的“超人”,则会造成社会成员内心深处爱的情感缺失、情商低劣、人际关系紧张与社会伦理的极端化,人会变得粗暴、乖离、暴戾,甚至人格分裂,进而导致整体性的紧张冲突。因此,倡导典型模范的家庭伦理进而演绎人道的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正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人情人性的当然要求。

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应以基层成员为依托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建工作的一贯传统。在90年的历史实践中,有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被载入史册,成为当时与后世学习的榜样。这些先进人物的选择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反映着不同的时代要求。如果说,英雄是上个世纪的时代格调,在21世纪已经过去10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行了30余年的当下,则需要更多的“平民英雄”,即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基层组织、模范人物应该成为先进模范的首选。

基层党员,尤其是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的普通党员,虽面临生活压力仍坚强奋斗而不失信念,同样是共产党员优秀品质的体现,且更能使社会大众感同身受,激励更多人群。基层党员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与人为善、古道热肠、扶危济困、抚育老幼等大情大爱,更应是形成社会伦理、公序良俗的基石。学习这些优秀品德、尊重这些底层伦理,更符合现代社会优良制度的正义性预设、公民社会人道秩序的德性要求。

于此,就要纠正长期以来过于注重“成功人士”、“高端人物”的弊端。可以照顾到“成功人士”、“英雄人物”的巨大影响力,但不可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强势人群,更应该注重于基层组织、基层党员。

总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民意为导向,以人性人情为依归,以基层党员为本位,不仅有利于“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的进一步形成,也是此次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本身的内在逻辑使然。于此,党的执政能力、社会习俗、民族文明也可因此获得前进的智慧源泉,民族复兴、国家腾飞也就有了可靠的依赖。

猜你喜欢
创先争优民意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服务侨企创新业 创先争优展作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如何以创先争优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中国有色召开庆祝建党96周年暨创先争优表彰大会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