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芸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杨芸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由于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想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了解本民族文化与外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然而,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单纯的注重语法、句法等外在内容,却忽视了写作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导致中文式英语。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强调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当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英语思维模式,以便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跨文化意识;思维模式;地道的文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写作是语言的外在表现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仅仅学会和掌握目的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他还有必要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地完整地掌握目的语,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地道的有“洋味”的文章。然而,从当前外语写作教学的现状来看,侧重点都放在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社会和文化知识,结果导致了许多英语句子从语法结构上无从挑剔,让本族语者看了却直摇头,不知所云,形成了“英语的句子+汉语思维模式”的作文。既然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把文化因素融入到写作教学中应贯穿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下逐步形成的。西方文化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希腊文化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二是罗马文化的政治和法律传统;三是希伯来文化的宗教意识。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民族的传统哲学讲究“神凡分离”,主张把社会和自然,物质和精神,本质和现象对立起来。因此许多欧洲科学家主张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过程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把极复杂的问题化为比较简单的部分和形式,然后一个一个去研究,从而形成个体或叫分析的思维模式。西方哲学不仅强调个体,同时也讲究形式。总的来说,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民族在思维形式上具有重形式、重理性、重分析的鲜明特征。这种思维模式表现在写作上则是注重实证,重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思维模式呈现出亚里士多德的线条式,在遣词造句和组织篇章上,表现出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形合;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先秦、汉时期的楚辞汉赋、魏晋时期的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等的大融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三大哲学——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的影响,他们都重悟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重“领悟”、重“言外之意”,乃至重“含蓄”的思维方法。概括起来,在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汉民族思维从总体而言是一种重整体、重悟性的思维模式。因此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反映在汉语中则是在遣词造句、篇章布局上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其中突出表现在汉语造句时少用或不用形式词,而是依据意义上的连接——意合,其思维模式是螺旋形的。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词汇知识也是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重要部分,它承载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它们除了在词法和句型上有类似之外,其深层结构有极大的差别。然而,许多老师在教词汇时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讲解,因而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往往把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完全等同。其实,很多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虽然有着相同的概念意义(denotation)却有着不同的内涵意义(connotation),因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经历而且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世界。例如,“厨房(kitchen)”,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这个词,然而他们却有着不同的内涵意义即社会意义。在英国,厨房是家庭即使是拥有几辆车的家庭成员也会共同渡过很多时间的地方;对于没有仆人的家庭,厨房是家庭成员(包括丈夫)共同分享家务的地方;因此,厨房也是家里装备最好最齐全的房子,拥有冰箱、洗碗机和一些比其他居室更新、更贵的家用物品。与此相反,在中国,厨房却是阴暗、狭小、供妇女或仆人准备饭菜的地方,同时,它也是男女不平等的象征。男性,特别是有身份的男性是很少下厨的,正所谓“君子远庖厨”。如果不了解同一词在不同文化的社会意义,而简单地套用字典上的意义,极有可能造成混淆甚至误解。如一个中国学生在作文中写到“After she finished the wash up,my mother went on to study until deep into night.She was so eager to get the diploma as to set herself free from kitchen that she spent the whole night preparing for the National Self-education Examination”。毫无疑问,这样的句子会让本族语者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伟大的母亲会如此渴望从厨房中解脱出来?当然,如果我们了解到这个词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的社会意义,把“set herself free from kitchen”改为“set herself free from boring housework”,意思就明确了。当然,类似的词还有“狗”、“龙”、“家庭”等。只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不同,才能在实际中正确的运用。
除此之外,在写作中为了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赋有感染力,一些学生喜欢引用习语、典故、谚语。若不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如“as strong as a horse”被学生译为“as strong as an ox”,把“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写成“spring up like bamboos”,这些表达都是学生不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而犯的错误。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不同文化的词汇内涵,才能写出地道的符合要求的英语句子。
受英汉两种思维模式的影响,英汉句子的差异之一表现在连接词的运用上。由于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hypotaxis),而汉语则重意合(parataxis)。虽然它们在句子的基本结构上呈现出相同的特征即都有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但它们在形式结构上仍有着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英语的句子通常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借助一些连接词如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之类的连接,才能把句子的其他各个语法成分层层搭架,呈现出有中心向外扩展的“分岔式”结构,这样句子的意思才会明白;而汉语一般通过多个动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把一件件事交代清楚,呈现出一线形的“排调式”结构(孙致礼:67-77),句子间的关系不需要连接词来体现,而通过句子本来的意义来决定。因此,英语句子如果少了连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支离破碎;而中国学生往往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来塑造英语句子,丢掉了许多在他们看来并不影响意义表达的连接词,只从句子本身的意思把概念或关系表达清楚。如: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下面类似的句子:
He went to class,he forgot his paper.
这种缺少了连接词的中式英语句子,让重分析、重逻辑的西方人无法理解和接受。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教师应在写作课堂上从文化的角度讲述为什么缺乏连接词的句子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无法接受的句子,从而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在写作时他们才会正确运用。
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必然会使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不同。英语的思维模式是逻辑推理的直线式,体现在段落上就是段落往往以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始,主题句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正如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所说的,段落主题句是“段落最重要的句子,主要用来表明段落或章节的中西思想,通常出现在段首位置,尤其是说明性的文章”,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Main Idea),然后分点论述,最后结尾。主题句后的每个支撑句(Supporting Sentence)都与主题句密切相关,而且各个分点之间都需要用适当的连词,以保持段落的连贯性。在结尾处,英语比较重视以总结重述方式,简明扼要地回顾前面提到的主要内容。而汉语的思维模式是跳动的迂回模式,往往围绕主题外围从侧面,以反复而发展的方式展开论述,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在段落写作时,经常忽视主题句的设定及句首位置,很少明确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期待读者通过段落的整体去理解把握作者的意图。另外,英汉段落也存在差异,在英语中,段落可视为一篇缩小的文章,段落具有“单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单一性”要求一段只阐述一个主题;“连贯性”要求一段里上句与下句紧密连贯;“完整性”要求段落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而汉语段落,自然段不能视为缩小的文章。根据廖开宏(1999)的调查显示,多数汉语语篇都是从语义上来分段的,一个意义段可由两个或多个自然段组成,即几个自然段共同阐述一个中心思想,当然不排除自然段与意义段一致的情况;同时调查还表明,少数汉语自然段包含两个或多个意义段,即一段阐述了两个或多个中心意思。这些都与英语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相违背。如果不了解英汉段落的这些差异,中国学生则很容易把汉语段落的知识迁移到英语段落中去,从而出现让本族语者难以接受的段落。因此,在写作课上,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英汉段落的对比,让学生了解英语段落结构的文化内涵,从而写出符合要求的英语段落。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篇章的组织方面特别是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组织有较大的区别。由于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受道教、儒教、佛教的影响,再加上受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重“领悟”、重“言外之意”,乃至重“含蓄”的思维方法,直截了当会被认为不好或不礼貌。尽管文章观点的提出也有文首型的,但间接迂回甚至含蓄隐讳更受人们的推崇,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文似看山不喜平”,太直接则被认为是平铺直叙或枯燥无味。受此影响,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里文章观点最后提出来的、甚至没有提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的大有人在。而这样的文章让重直述、重直截了当的西方民族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他们的文章逻辑性极强,多先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再层层深入、层层剖析,最后得出一个强有力的结论。
英语写作不仅仅是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教学,要想写出地道的让本族语者能接受的英语文章,还必须要从文化的角度,介绍西方的习俗、宗教、哲学等。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学生写出符合西方思维习惯的文章,达到交际的目的。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金积令.英汉语主题结构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1,(2).
[3]廖开宏.英汉说明文段落划分差异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8).
[4]刘华.英语写作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5]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墨希,李津.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7]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8]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杨玉晨,闻兆荣.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句子类型及分析[J].现代外语,1994,(1).
[10]Schachter,J W.Rutherford.Discours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ransfer[M].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1.
2011-04-1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2010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J201037)
杨芸(1974-),女,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