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及其影响

2011-08-15 00:44:50蒋雪群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董仲舒统一政治

蒋雪群

(武钢党校管院 党史党建部,湖北 武汉 430081)

董仲舒是秦汉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既是秦汉之前中国传统思想的系统总结,又是秦汉社会开辟新时代的思想独创,自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以来,他所设计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与文化走向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汉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与文化,不仅对西汉的繁荣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确立了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霸主地位。尤其他的“大一统”思想,赋予了国家政权统一和国家意识形态统一的含义,亦即政治上的一统和思想文化上的一统。从此使“大一统”思想观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在民族心理的深层建构起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养成的一种民族心理与感情,是团结、凝聚华夏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背景

在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之初,其统治思想经历了三次变化,首先是秦始皇推行的法家思想,继之是西汉前期统治者所崇尚的黄老思想,但这两者均未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最后到汉武帝时代,由董仲舒倡导的新儒学即“大一统”思想登上统治思想的宝座,成为了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流意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之所以确立为国家统治思想,无不与董仲舒自身成长经历和他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对以孔氏儒学为主体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兼采诸家之长,吸纳、融合了墨、法、阴阳等家的思想密切相关。

1.与董仲舒自身成长经历和他取得的成就密切相关

董仲舒,字宽夫,约生于公元前179年文景盛世的一个相当富裕的农村家庭,他家田连阡陌,牛马成群,且拥有大量的藏书,其家庭境况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耕读之家”,董仲舒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汉政治稳定,经济生活繁荣的时期,汉惠帝废除了秦王朝的不得私藏诗书的禁令后,使得儒家经传、诸子杂说出现,加上汉王朝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这使得董仲舒在青少年时代,即已博览先秦诸子,除专攻《公羊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外,对传世儒家经典诸如《周易》、《诗》、《书》等均有深湛而独特的见识与研究。他的学习精神十分刻苦,“三年不窥园,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也”,“专精于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董仲舒一生对学问研究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在汉景帝的时期,由于学品兼优,成了博士。他被称为西汉早期著名的公羊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和思想家,著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春秋阴阳》、《春秋折狱》等。董仲舒成长的环境和他自身的努力决定了他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立足历史现实,去构思如何调整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等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汉代政治初步实现“大一统”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董仲舒是那个时代的骄子和杰出人物。

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渊源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作为董仲舒思想核心的“大一统”理论,直接继承于先秦儒家,同时吸纳、融合了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动乱,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诸子百家身处乱世却规划着未来的“一统”天下,他们不仅将“大一统”的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孔子针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和“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孟子说:“君仁臣义,君民同乐,风尚淳朴,百姓亲睦,天下‘定于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道:“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 也,民之父母也。”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吕氏春秋》:“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管仲说:“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治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专不听。尧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纣之民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他甚至设计了具体制度的“大一统”:“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墨子说:“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显然这些都是对政治秩序的“大一统”观念的不同表述,强调自上而下的政令统一。这一理念最终在“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成了现实。从秦始皇开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直至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这一传统从未断绝。

董仲舒的整个哲学理论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哲学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部分,而“大一统”思想又是政治思想的核心。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大一统”观念并将之发展成一套适应当时政治需要的政治理论。在“大一统”论、德治论、“中和”论等方面,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定于一”、“施仁政”、“致中和”等思想;在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天志”论、“大一统”论等方面,董仲舒兼容了墨家的“天志”、“上同于一”等思想;在“德主刑辅”论、“大一统”论等方面,董仲舒汲取了法家的“德刑并用”、“天下统一于法”等思想;在“天”的范畴、君主独尊地位的合理性、“尊德卑刑”论、“三统说”等方面,董仲舒融合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兼收并蓄了其他诸家的一些思想,正确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满足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当时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一个必然。

二、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1.“大一统”来源和含义

“大一统”的概念是《春秋公羊传》首次提出的,其原始意义是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春秋》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春秋公羊传》阐发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意思是:什么叫元年呢?是指国君即位的第一年。什么叫春呢?是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度。王指谁呢?是指周文王。为什么说先讲王而后才讲正月呢?因为用的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要用周文王历法的正月呢?是为了使用天下通用的统一历法。表面上看,这里的“大一统”指统一历法,实际上暗含着要恢复到周文王时代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的理想政治模式,“大一统”的概念是由“王正月”来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何休《解诂》理解到这一点,他在“大一统”之下解释说:“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徐彦《疏》进一步申明此意:“所以书正月者,王者受命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董仲舒据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天地指空间,古时称“宇”,古今指时间,古时称“宙”,“常经”和“通谊”都是指最一般的规律。“大一统”中的“大”含有重视和推崇之意,而“一”是指万物的根本,是天的运行原则,“《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和“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中的“一”就是这个意思。

2.思想文化意义的“大一统”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时期,社会处于一个大动荡大冲撞的历史漩涡之中。政治上,周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各诸侯对内是盘剥人民,对外是连年战争;思想文化上,先是礼崩乐坏,继之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司马谈在《论六家之旨要》中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儒、墨 、道、阴阳、法、名等各家学说都意识到了天下最终必须“定于一”,“大一统”是当时的共识,但是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统一的问题,各家说法不一。法家思想的“大一统”理想在秦王朝的实验失败,历史选择了儒家学说。董仲舒借汉武帝贤良对策之机会,适时的向汉武帝提出了儒家思想的“大一统”理想,《汉书◦董仲舒传》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术,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通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为了使儒家学说在思想文化上、意识形态上成为“大一统”,董仲舒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融道、墨、法等诸家学说,形成了新儒学,他也积极的去实现自己的主张,借贤良对策之机会,向汉武帝呈现“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念,建议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兴礼乐教化之功。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也广泛的传播自己的学说,他扩大公羊学的影响。公羊学被首批列入五经博士官,而且由于古代学术与政治始终纠缠在一起,而《春秋》在五经之中又与政治最为亲近,在汉代经学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董仲舒的公羊学。

3.政治意义的“大一统”

董仲舒的思想文化“大一统”是为其政治“大一统”服务的。董仲舒在呈现给汉武帝的对策中,对政治“大一统”国家做过这样的描述:“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揽兼听,极群下之如,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他认为,“大一统”的国家,首先是有秩序,国君的权力可以顺畅的达到每一个角落,“海内莫不率服”;其次是有活力,能够人尽其智,物尽其用,“极群下之如,尽天下之美”;再次是人民精神富有,连偏远地区都能够“说德归谊”,在董仲舒的眼里,政治的“大一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生命的潜能,都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董仲舒的政治“大一统”表现为国家政权一统于国君。《春秋繁露◦奉本》说:“下至公、侯 、伯、子 、男,海内之心悬于天子,疆内之民统于诸侯。”《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说:“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董仲舒赋予了国君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无人与敌的权力。但国君行使权力必须得到民众的承认,董仲舒将民心比作“天”,认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国君需爱民,这关系到天下人心向背。他在《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中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国君的权力获取是以服务民众为前提的,人心的向背是国君权力得失的关键。董仲舒还说,天子“其德足以安乐民者”,是将民心趋向直接与国君德行联系起来。在《春秋繁露◦奉命》曰:“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则废而称公,王者之后是也。”国君如果没有仁德之心,就不能获得民心,也就是不能“奉天之命”,就应该“废而称公”。要求国君以“仁”来爱百姓,要让利于民,定度制以调均,以义端正自己,要清心寡欲,让出一部分权力,做到“尊贤”、“贵士”。董仲舒在“大一统”思想中强调等级意识,强调臣民服从国君。《在春秋繁露◦奉本》曰:“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也。”另外,董仲舒认为国君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家,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还必须刑德并用,虽然主要用德,刑罚只是设而不用,但刑是必不可少的,他主张当权者运用政治技术。

三、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符合当时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及皇权的需要。由此,在汉代政治初步实现“大一统”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1.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使“大一统”观念真正确立并根植于民族心理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超越了《公羊传》统一历法的意义,赋予了国家政权统一和国家意识形态统一的含义,亦即政治上的一统和思想文化上的一统。“大一统”思想观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是在民族心理的深层建构起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养成的一种民族心理与感情,是团结、凝聚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增强华夏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生动体现。在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创造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无不得益于国家统一。汉、唐、宋、明、清的历史证明:统一才能为华夏民族带来繁荣、富强和文明。因此,国家统一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期望。而分裂时期,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等,尽管诸侯林立,但各种政治势力均认同华夏民族文化,以统一为己任,由此构成各国共同的文化基础,虽为分裂,但实质上仍是一个整体,分裂只能是这个整体内部的分立,统一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主流,分裂仅是伴随主流发展的一种“涡流”,最终受主流裹协并汇入主流而逐渐消失。统一是长久的,分裂是暂时的,只不过是由一种统一到另一种统一之间的过渡。当然社会走向统一的形式是不同的,或由武力征服,或为禅代,或更换旗帜,或“一国两制”。即使在分裂时期,许多割据政权向往统一,奉中原王朝正朔,如十六国时期的前凉。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亦是现实的需要,因为它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对当前的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最重视“根本”、“首始”,在今天亦是如此,中华民族不能离开“统一”这个根本,一旦脱离了这一根本,就必然陷人乱世。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当前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对于此,当年参与中国革命留下台湾问题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着共同的认识,毛泽东曾对人说过这样的话:“我毛泽东同蒋介石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中国要统一,一个是中国要独立。”可见,当年的炮轰金门,主要是支持蒋介石对抗美国的侵略和并吞,也在中国西沙战事紧急时,蒋介石曾下令台湾舰艇为赶往西沙参战的中国军舰让路,主要是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台湾自古就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国领土,两者同根同源同祖同宗,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我们今天再论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思想,就是要向他寻求智慧,向历史与传统讨经验。两千余年凝聚的智慧,两千余年积累的经验,必对当今海峡两岸有所启示。而最大的启示莫过于“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也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大纲、总纲。当前最重要的是抓住“大一统”这个纲,在这个纲上凝聚海峡两岸人民的共识与信念。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台海两岸应走向“大一统”之路,在异中求同。并以和平发展,团结合作,来创造两岸共荣双赢,让中华民族的光辉再现于全世界。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总之,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理论是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了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的诸多影响。从此以后,统一逐渐转化为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以江山统一为乐,以社稷分裂为忧,成为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价值取向,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深层动因。

[1]钱穆.讲堂遗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康有为.春秋董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华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王永祥.董仲舒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金春峰.汉代思想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周桂钿.董学探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张实龙.董仲舒学说内在理路探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9]马勇.董仲舒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0]苏兴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董仲舒统一政治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34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统一数量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