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攀
(洛阳市卫生学校,河南 洛阳 471001)
隐性课程对卫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及意义
魏 攀
(洛阳市卫生学校,河南 洛阳 471001)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学习环境、师生关系、人格魅力等。结合专业学习进行人文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隐性课程研究和人文素养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护士有重要意义。
隐性课程;卫校学生;综合素质
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就业形势的严峻,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的深刻变革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职医学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产生了深刻影响[1]。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21世纪的卫生职业教育更应凸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其关注的是人对人的价值[2]。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显著的专业特点,将专业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即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现笔者就隐性课程对卫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与意义讨论如下。
在国外,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的特点。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主要特点:(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上述特点,在隐性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优化学校整体育人环境;其次,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如各校区的宣传橱窗、公告栏、文化活动场所、标志性建筑物的文化设计,校园绿化等。
隐性课程是指正规课程以外的学校文化、校园环境、人格魅力、学术氛围、学习环境、师生关系、人文关怀、学生生活、学校精神等[3]。
卫校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卫生服务需求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卫校设置必要的隐性课程,创造良好的医德教育环境,通过学生的无意识、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激励、鞭策学生形成持续、稳固的医德情操[4]。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卫校与医院合作办学,且以见习和实习2种形式展开。校院合作办学是卫校校园文化与临床护理文化对接的重要途径,卫校可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环境资源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从事护理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合作态度、慎独精神、健康心理等)。护理是服务于人的行业,护理活动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护理人员的敬业精神尤为重要,是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对护士的基本要求[5]。护理服务对象是需要为其提供健康服务的人群或个体,护理的核心是“关怀和照顾”,这就说明护理专业学生,仅仅有护理技能是不能胜任工作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稳定的心态,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6]。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面貌。良好校风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发挥隐性课程的功效,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共赢的氛围。如校训“平等尊重,团结奋进”,即教工尊重领导、学生尊重教师,领导尊重教工、教师尊重学生。而护理专业学生会将这一理念迁移到对护理对象的尊重,对其生命价值和人格的尊重。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教师良好的教风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如“循循善诱,敬业高效”的教风就包含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认真负责”,进而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形成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良好行为。
学风是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如“孜孜以求,自立自强”的学风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学习风气。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相连,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实现由技术护理向人文护理的转变,树立现代护理理念[7]。如法学课程将单纯的法学知识与护理知识相结合,整合为护理法学课程,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将来在护理岗位上能用法律武器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各项护理行为,避免护理工作中的失误,防止医疗纠纷和事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卫校应以优秀的护理文化引领护理教育教学发展,在学生入学时就加强护理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护理专业内涵;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礼仪培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如利用每年“5·12”国际护士节举行宣誓仪式,让学生意识到白色燕帽和工作服的圣洁,意识到护理事业的平凡与神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如成立“学生护理部”等社团,围绕护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开展活动;邀请学校资深教师及护理界优秀工作者,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护理领域先进理念和前沿动态,开设各种讲座,以开拓学生视野,使其充分了解护理工作,坚定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念[8]。
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深层次基础,是科学理性与情感体验、教育与自我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交融渗透,它能使德育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集体环境中,达到“风以化人”的作用。
隐性课程重视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身体性活动和直接体验隐性课程提供的教育情境,产生主观性的感情和意识。这种主动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与人内在的发展、创造需要相联系,与生命活力的激发和潜在可能的实际相联系。学生以这种学习和生活态度对待人生,使得个体的生命过程更加积极,最终促进创造力的巨大释放。
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包括学校的办学风格、学术风气、制度文化、集体行为规范、教师个人魅力、社团活动、建筑、景观等,它“视而不见”,但随处可察。隐性课程提供的全景式人文环境,使受教育者真切体验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其完善自我的动力,使生命中崇高的人性、正义、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得以升华。
[1]黄南珍.学《纲要》与时俱进图发展再创辉煌——中等卫生学校办校思路的调整与创新[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9):640.
[2]韩晓峰.21 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大学教育,2004,(4):23.
[3]杨立明,宋鄂,杨春梅,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会[J].淮海医药,2004,22(2):167.
[4]徐亚康.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贵州教育,2004,(3):15.
[5]张少茹,李小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的衔接和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123~124.
[6]寇杰.临床护理文化建设是医院发展永恒的课题[J].中国医院,2006,10(9):36~37.
[7]李小龙.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季诚.活动课程在培养护生知识迁移能力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6,(3):108~109.
G40-012
A
1671-1246(2011)07-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