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军
(甘南州教育局,甘肃 合作 747000)
甘南州双语教育现状及发展途径探讨
王晓军
(甘南州教育局,甘肃 合作 747000)
藏汉双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双语专业教师短缺、加授课质量不高、教辅资料缺乏、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升学就业面窄等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教辅资料、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等策略成为甘南州双语教育发展途径。
甘南州;双语教育;发展途径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边远农牧区实施双语教育既有利于保持中华民族政治、文化、教育的统一性,又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正确处理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当下与长远发展的需要。
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近年来,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双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解决甘南州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带动周边藏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甘南州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总面积的26%。平均海拔3 000米,年均气温1.7℃,地域辽阔,气候高寒阴湿,自然条件差,农牧民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全州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99个乡(镇、街道办),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03万,其中藏族37.85万,占总人口的55.6%;农牧业人口54.56万,占总人口的80.2%。近年来,甘南州在积极探索、认真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适合甘南藏区实际的“两个为主”的双语教育道路,截至2010年底,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525所,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158所,占全州学校总数的30.1%;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有44 429名,双语类中小学专任教师3 901名,其中用双语授课的教师2 384名。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从小学到中学的双语教育教学体系,民族语言及文字也逐渐从地方方言向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方向发展。
近30年来,全州双语教育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和巩固了入学率、完成率和升学率。双语教育的开展,改变了教育活动中长期存在的师生语言不通、劳而无功的状况,调动了广大农牧区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适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2006年为98.07%、2007年为98.48%、2008年为98.48%、2009年为98.52%、2010年98.68%,其中藏族儿童入学率也是逐年提高,2006年为96.34%、2009年达98.57%。同时,在校学生巩固率有了很大提高,使双语教育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在此基础上,彻底改变了过去“年年上小学,年年一年级”的状况,使全州双语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为州内外大中专院校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学生,近年来,双语类高考升学率一直高于全省平均高考升学率。双语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新增青壮年文盲人数,提高了民族整体素质,改变了甘南州经济文化落后局面,为甘南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从而缩短了甘南州与内地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为继承和发展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甘南州双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双语专业教师短缺,双语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甘南州目前双语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数量性短缺和结构性紧缺并存。从数量上看,目前,具备双语素质的教师有2 384人,按照附加编制应补充双语教师1 506人。从结构上看,大部分紧缺专业教师经过校本培训后,跨专业、跨学科任教,尤其是藏理科和藏历史、藏政治等学科专业教师奇缺。如碌曲县藏族中学藏化学教师11人,专业教师2人;藏物理教师6人,没有专业教师;藏政治教师8人,专业教师只有1人;藏历史教师9人,专业教师只有2人;其余都由藏语文教师兼任,其他学校也普遍存在此问题。由于现有双语教师专业基础不牢,学科知识不精,教师专业素质无法满足双语教育发展需求,影响了甘南州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学生第二语言基础差,加授课质量不高
由于地域辽阔、农区牧区交错,语言环境的差异显著,不管是“以藏为主”的“一类模式”(以藏语文授课,加授汉语文),还是“以汉为主”的“二类模式”(以汉语文授课,加授藏语文),都使双语教学向单一方向发展:处于藏语言环境中的牧区学生,学习藏文热情高,成绩提高快,学习汉语文无积极性,成绩提高慢;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特别是部分没有处于藏语言环境的学生,学习汉语文热情高,成绩好,而学习藏文无积极性,成绩提高慢,加之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加授课,单一发展主授课现象仍然存在。同时,由于各县小学加授课起始时间不统一,致使升入初中的学生加授课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2.3 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教辅资料缺乏
甘南州目前选用的双语教材是由五省区协编、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文各科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研究中心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藏族地区使用)》汉语教材。双语教材编写起步较晚,许多概念和词语由汉语翻译而来,因编译者对概念、术语的理解差异,常常出现错译、误译、不确切和不符合藏语习惯等问题。加之“五协”由青海省教育厅管理,教材侧重点和适应性更倾向青海省的民族教育。甘南州双语类学校自2005年秋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但双语教材建设滞后,照搬翻译汉语教材内容较多,反映本民族特色的内容较少,忽视了学生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生活在信息较闭塞并且纯民族语言环境中的学生,对于很多事物完全没有认识基础,接受比较困难,只能死记硬背。
同时,藏语学科教辅资料缺乏,小学和初中除重点学科有同步练习外,大部分学科没有同步练习和假期作业;高中完全没有藏语教辅和教参,教师对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无法把握,只能由教师自己搜集、翻译、改编汉语教辅材料。双语类中小学至今尚未编制、配发藏文各科教学软件,未建成双语教育信息资源库。由于双语教学资源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育的发展。
2.4 教学设备紧缺,教学方法陈旧
大部分双语类学校缺少必备的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尤其是现代教学仪器和设备十分紧缺。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甘南州平均41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均无电子阅览室,大部分农牧区中小学和寄宿制学校无计算机教室,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普及程度低,停留在重设备充实,轻使用层面,教学信息化程度低。多数双语教师仍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启发诱导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没有得到体现,教学方法、手段跟不上普通类学校发展的步伐。
2.5 升学、就业选择面窄,双语生源减少
双语类学生可报考的院校少、就业面窄,工作中使用民族语言机会少。现行的国家、省、市各级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等各类就业考试中,招考藏语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的非常少,双语类学生就业仅限于教师和藏医类医疗卫生行业,即使有个别岗位有少数民族名额,考试还是统一使用汉语,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导致难以就业。甘南州州级机关需要藏语文专业的单位只有报社、广播电视台、编译局等,县级单位除广播电视局需极少藏文专业人员外,大量藏语文专业毕业生只能到各县的藏中、藏小任教。双语类学生可报考的院校较少,就业难,工作中民族语言运用机会少,使得家长、学生对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双语生源减少,不利于民族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1 拓宽培养、培训渠道,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在双语教育中,要大力加强双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双语教师培养,尤其是藏理科、藏历史、藏地理和藏政治等紧缺专业教师的培养。可考虑与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院校实行订单培养,培养专业的双语教师。同时,建设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增加双语教师专项培训经费投入,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培训力度,采取“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方式,组织现任双语教师进行整体集中培训和个人学历进修,鼓励其积极学习汉语和藏语,达到2种语言“一通一懂”,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自如的目的,以全面提高双语教师教学素质。通过职前订单培养、职后对口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全新教育理念、高超教学技术、高尚师德的中小学双语教师队伍。
3.2 大力发展双语学前教育,夯实第二语言基础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双语学前教育可为少数民族中小学全面实施双语教育教学奠定基础。要抢抓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双语学前教育的机遇,加大对双语类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在州、县市、乡镇幼儿园中全面开展双语教育,大力推广幼儿双语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牧区普及学前双语教学,不但要让幼儿掌握藏语知识,也要让不会汉语的幼儿掌握汉语会话,突破语言障碍,为接受义务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通过编制家长阅读手册、开办家长学校、开展亲子活动等方式,有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工作,构建家园共育模式。
3.3 积极研发,提高双语教材、教辅质量
应建立统一、通用的藏语标准语,解决由于藏语内部方言差异带来的部分名词术语不一致问题,以免误译和错译;成立藏语教材编写机构,加强对藏语教材开发研究,尽早编写出高质量的各类双语教材。组织专家开发与现行教材相符、适合学生学习的高质量双语教辅材料。教材的选材、编排、设计要兼顾传统和现代、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统一性和多样性,将普遍和特色相统一。加强双语类校本课程开发,特别是双语类教辅读物的编译、开发、应用工作,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
3.4 建立新课程资源库,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保障
通过引进资助项目、购买、本土开发等建立新课程学习资源库,为本地区双语教师提供科学、实用、快捷、方便的学习和教学资源。教师学习资源库包括理论学习资源库和学科培训资源库,理论学习资源库以各种教育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的文本大纲、演示文稿、讲座光盘、主题参考书目和网址索引等为主;学科培训资源库以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各版本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学科知识更新与拓展、各类教学参考资料等为主。同时,还要加大学习资料的译介力度。教育部已启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旨在为教师终身学习构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台,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大规模开展高水平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但在网络检索中尚未见到藏语教师培训资源。因此,相关研究机构要不断提高理论书籍译介水平,将最新教育教学理论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并尽快将这些成果开发为电子信息资源。通过多方面努力,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3.5 优化双语教育环境,增强双语教育对生源的吸引力
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使农牧区群众认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在民族类大中专院校增设一批双语类专业,加大民族人才培养。各类就业招录中,允许双语类专业毕业生用藏语文答卷,并给予降分录取。逐步在藏族中小学推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等级考试(MHK),以汉语水平考试代替以藏为主类高考汉语文成绩。各级文化、网络、影视等有关部门要注重开拓双语阵地,吸纳一批双语类人才就业,拓宽双语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增强双语教育吸引力。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必将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研究、实践、发展的过程,也是产生新问题的过程,解决好这些问题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笔者针对目前甘南州双语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甘南州民族教育的发展。
G750
A
1671-1246(2011)17-0035-03
Vol.29 2011 No.17
2008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边远农牧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甘南州农牧区的研究为例”(甘肃省社科规划办[2008]5号)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