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喜刚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新时期大学生生命教育论
何喜刚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以及轻贱其他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使得人们在对部分大学生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更深层次地审视和反思当代大学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入手,通过分析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教育内容及其实施途径,建议高校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切实增强大学生生命意识,展现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命风采。
大学生;生命;生命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呈不断增加趋势。据国内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中约有8.89%~18.53%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或绝望感[1]。在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自杀率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自杀率已接近万分之二,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另外,还出现了诸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浓硫酸伤熊事件等。这一件件戕害生命、漠视生命的血腥暴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缺乏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挫折承受能力差、情绪冲动和不稳定等问题,更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因此,有效化解这一难题,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使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成为当前大学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使命。
大学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使其与他人、社会和环境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就认为,学校教育不应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当代著名的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也提到,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明白“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3]。由此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一种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通过对生命知识的传授,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价值,正确理解生活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其形成关爱情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和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和意义的教育。具体而言,它应包括以下3个层面的内涵:一是通过生命知识的传授,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认识人的价值,进而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关爱生命。二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死亡,理解死亡的意义,感受死亡的痛苦,进而学会规划自己有限的生命,向死而生。三是鼓励大学生追求自我的生命价值,逐步树立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意识,学会感恩,学会生活,善待生命,关爱他人,最终获得人格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精神生命的有效提升。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承担着繁荣祖国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帮助其走出成长、发展、学习和交往中的困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在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成为我国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在高校的生命教育中应采用哪些内容关怀、润泽大学生,引导他们展开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从而增强他们的生命意识呢?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历,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当紧紧围绕生命本身这个中心展开,主要包括生命知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命历程教育3方面内容。
2.1 生命知识教育
首先,要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了解生命存在的真相以及生命的脆弱性,让他们明白人的生命是一个有限的、不可逆的自然过程。其次,告诉大学生关于死亡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这样,当大学生面对自身或他人死亡时,能持有客观和正确的心态,以敬畏之心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生命。最后,传授一些其他生物的生命知识,让学生明白人并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唯一物种,在这个蓝色星球上,还生活着数以亿计的其他生物。人类和其他生命是互相依靠、和谐共存的。
2.2 生命价值教育
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大学生自杀与杀人事件,笔者认为,这主要与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生命价值以及长期处于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生命教育中,一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生成功并不是一元的,努力帮助他们消除只有鲜花和掌声的生活才是成功的错误观念。二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对生命的信仰,包括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的欣赏和珍惜,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报答。三是教育大学生对社会负责,帮助他们树立责任主体意识,自觉为国家的振兴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要让学生深切地理解生命的自我完善与对社会尽责并不冲突,相反,两者的统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2.3 生命历程教育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各种磨难和挫折,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压力。但大学生在家庭、学校的庇护下,很少经历挫折和磨难,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失败较敏感。所以,生命教育应让学生了解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历很多磨难的。为此,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和屡败屡战的勇气。二是要让学生明白遇到挫折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从中可以得到很多知识和经验。三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道路的顺畅与坎坷,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四是要使学生学会面对鲜花与荣誉,也要学会面对怀疑与冷落,使他们形成对生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走好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步。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其关键并不在于内涵的挖掘和蕴含的内容,而在于实现的形式和方式,也就是说,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具体实施才是生命教育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最主要环节。笔者立足实际,围绕人的自身价值这个重点,主要从文化观念、课程设置、活动载体、外部因素等几方面探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凸显人文关怀
要使大学生生命教育行之有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将人文精神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纳入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其次,要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凸显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努力形成关爱生命、珍视健康、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使人文关怀、生命关怀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要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努力将生命与健康教育融入学生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和感悟生命。
3.2 开设生命课程,加强理论研究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学校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生命和死亡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辅导学生规划未来生涯;帮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对爱情、婚姻负责的态度;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断追求生命的崇高价值。另外,高校还可以依托课程平台,组织教师对生命教育相关课题展开研究,不断拓展理论维度,切实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学校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笔者建议,不妨将生命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以此确保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3.3 注重学科渗透,增强教育效果
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其他相关课程学习中,例如思想政治、心理学、生理学等课程中,采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从而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生物学等课程中向学生讲解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各种功能,使大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思想品德修养以及伦理课程教学中,向学生阐述生命的内涵,帮助学生提升个体心理素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伤人、杀人的严重后果,从而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3.4 依托学生活动,创新教育载体
一方面,要举办一些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可以一月一次,也可以根据现实条件随机展开。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尽量灵活多样,贴近学生实际。例如通过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环保主题演讲、实地消防演练、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主题征文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高生命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爱心活动、勤工俭学等机会,并在这些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和快乐,增强承受挫折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生命价值,提升个体精神品质。
3.5 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合作
生命教育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形成一股合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和睦氛围对孩子生命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父母只有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使其对未来和生命充满希望。作为社会而言,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组织保障,把生命教育与保护环境、倡导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营造生命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着现实的必要性,不仅仅因为它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1]乔丹,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84~86.
[2]伍红梅.浅谈高校生命教育[J].科学教育,2008(4):1~3.
[3]阿尔贝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G412
A
1671-1246(2011)17-0018-02
Vol.29 2011 No.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