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2011-08-15 00:48徐贞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维教师

徐贞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徐贞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知识传授中将德育、美育和创新教育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大学语文;教学;渗透教育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上至天文地理、宇宙星空的探索,下到日常小事、心灵轨迹的摹写,古今中外、上下纵横。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知识传授中将德育、美育和创新教育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1 润物无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以载道”,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德并举的课程,教材所选内容都是古今中外著名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同时又凝聚着人类追求理想、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等内涵,是对社会生活全方位的辐射,是知识性、形象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文学载体,将文学作品塑造的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蕴涵的深邃的思想道德、深刻的人生哲理,文道结合地输送给学生。以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感染学生,以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教育学生,引领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建构正确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社会正义感,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1]。一般说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较之单纯的说教,往往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在大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的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意味着作者洞察事物、认识生活的方式和角度千变万化,透射着作者独特的生活视角,而且所选课文大都文质兼美,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今中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淳朴的人情、秀丽的山川,学习到中外文明的美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发扬优良传统、勇于探索的热忱,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用多种方式表达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文言文的沉郁素简,可以启迪学生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宝藏,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外国文学中异域风土人情的描写,可以使学生尽情畅游世界的优美画卷,品味人类灿烂的文明,咀嚼人类文化的精髓,增进对大千世界的了解;现代小品文又有相当部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激发同学们热爱科学,为中华崛起而奋发向上的豪情。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表现崇高人物形象的文章,教师应在课文讲解中进行德育渗透,精心引导学生认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接受他们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痛斥了“弃城图存”和“拥兵坐观”等投降主义和分裂主义,热烈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为捍卫国家的统一和拯救民族的危亡而艰苦卓绝、英勇顽强地与敌人决战到最后一息的忠勇品质和慷慨悲壮、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洋溢着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背景内容和全文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被文中人物坚贞不屈、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所震撼。

大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还有大量的格言警句。那些经过千百年锤炼至今仍放射着奇光异彩的格言警句,处处闪耀着历史上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与智慧,展现了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认知,能激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染力。如孟子的“舍生取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格言警句的教育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讨论这些格言警句的深刻内涵,要求学生将这些格言警句当作座右铭和励志语录来鞭策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品行,一旦这些格言警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就会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终生闪光。

大学语文教学中到处存在着良好的德育契机,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我们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如何求知、怎样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名人传记、优秀文学作品等课外读物的形式让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熏陶。如可以针对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

的特点,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系列散文,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从而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针对学生不善思考、人云亦云等现象,组织学生课外阅读胡适的《容忍与自由》、熊秉明的《看蒙娜丽莎看》等文章,阅读后让学生谈感想,鼓励学生学习独立思考、提高辨析能力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德育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教师应注意用“人性化”的方法感化学生,切忌口号式的政治说教。尤其要以现实为依托,用生动形象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做到课上课下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话不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事不做。教师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以此影响和带动学生向完美人格方向发展[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潜心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能够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潜移默化,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大学语文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作品,这些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内容上讲,有歌颂祖国美好河山的,有赞扬英雄人物的,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修身养性的等,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淡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更加注重和强调其人文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欣赏美和培养美的教育。教师在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讲解和赏析中,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各种美的特征,通过潜移默化的美育渗透和贯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通过对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是文学形象,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这些文学形象,感动于这些艺术形象,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将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作者无视江山胜景,也不发思古幽情,偏偏着眼于平平常常的竹子,对竹楼这一描写对象进行了深入开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平凡的植物,它常常作为一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王禹偁被贬黄州,而其地多竹,这就自然地使他借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描写以竹所构建的竹楼,实际上是他的“心灵宅宇”。文章写登楼远眺和“楼中六宜”,详写了在楼中可以领略到种种别处无法领略到的清韵雅趣。和四大名楼的高华富丽相比,竹楼实在寒伧至极,然而高华富丽中藏污纳垢,有说不尽的浮华庸俗,为“吾所不取”;小小的竹楼却有千般雅趣,万种风情。自己地位虽如竹楼一样卑小,但拥有竹的高洁、狷介、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讲清竹楼的清韵雅趣,作者的高洁人格,学生自然会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美图片,都可以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还可以配合教学播放一些名家名作的电影或录像,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3]。如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蒹葭》等作品,可以搜集一些意境清雅朦胧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增加他们对诗境的理解和领略;讲郑板桥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可以搜集一些郑板桥的诗、书、画,把它们制作成课件,使学生加深对郑板桥思想和艺术成就的了解。美育对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正是依靠对各种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讲述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人的尊严与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通过情感的融通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3 春风化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语言文学知识,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强调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文学艺术的固有特点,语文教学时时处处离不开形象思维。文学创作需要形象思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材料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4]。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成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具体生动,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语文教学应遵循这一规律,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情境,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但鼓励发散并不是不要聚合,相反,适时地对大学生发散出来的东西进行必要的点评、选择,有助于他们思维独特性的进一步发挥,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又为聚合出正确的答案提供了可能。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鉴赏作品、培养创新思维的双重目的。

想象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习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完成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后,让学生假设李甲带了杜十娘回家,大部分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完成故事改写。通过改写,学生不仅进入了创造性思维,而且更深刻地认识到:从表面看来,李甲、孙富二人,特别是李甲,是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直接责任者,也可说成是杜十娘所托非人的结果。但实质上,杜十娘被逼而死有着更为深层的内在原因,即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的礼教观念和婚姻制度很难使官宦世家接受一名妓女为媳,所以,懦弱的李甲根本无法面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强大压力。孙富之所以可以动摇李甲对杜十娘的感情,不仅是依靠千两银子,更主要的也是依靠封建礼教对李甲的强大压力,对于杜十娘而言,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实际上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了各种合理的设想,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提出与一般常理不同的观点。逆向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定势,引导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如“班门弄斧”的故事,常用来批评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逆向来思考,从而确立“不要过于迷信专家、权威”,“要敢于向专家、权威挑战”,“要提倡班门弄斧精神”的新论点。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人耳目一新。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经常巧妙设疑、鼓励质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疑是教师通过有目的的设置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设疑是重要的教学策略,没有“问题”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活跃,就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疑,所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新意,要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质疑是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问,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对事物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待课文,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的对象,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评判,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质疑时,讲究方法,善于质疑,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看问题,养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合格人才。

[1]张小利.浅谈《大学语文》的德育功能[J].河南教育,2009,(9):13.

[2]郝建军.浅谈德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30.

[3]王坤.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8,(2):91.

[4]沈智霞.大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1):94.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Penetration

XU Zhen-tong
(TaizhouPolytechnicCollege,TaizhouJiangsu225300,China)

Bounden du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teachers,is the cor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key.Language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teachers shouldmake full use of teachingmaterials,the know ledge transferw ill bemoral,aesthetic and creative education into allaspectsof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curricularand extracurricular combination,through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activities to cultivate students'moral sentiments,shaping a sound personality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aesthetic,the innovative spiritof students,to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urposes.

university language;teaching;penetration ofeducation

G642

B

1671-0142(2011)03-0008-04

徐贞同(1952-),女,江苏泰州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冠楠)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教师如何说课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