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画同源”的笔墨美

2011-08-15 00:49李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笔法笔墨书画

李浩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论“书画同源”的笔墨美

李浩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家是借助于文字体势进行线条的自由舞蹈的,而画家则是借助于万物的形象进行线条的舞蹈的。特有的笔墨线条和艺术的理念,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书画同源;笔墨

中国画以它特有的绘画工具、造型的基本形式和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的理念一直流传至今。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指书法,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源自中国独有的“象形”文字。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绘画早于文字,音乐早于语言。随着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发展,绘画越来越不能适应思维和表达的需要,于是绝大多数民族都难以摆脱绘画对思维和表达的限制,于是都逐渐走上了声音语言的道路。唯有汉民族,以其巨大的创造性,将绘画逐步抽象、简化,突破了造字上的无限障碍,使象形文字发展到极为完备的水平。

在绘画向象形文字的转变过程中,融入了汉民族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最高智慧,实现了天、地、人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有学者说汉字有道,以道生象,象生意义,象象并指,万物隐于其间。中国的文字学,既有认识论意义,又有诗学意义。

汉字比之声音语言的字母要复杂得多,为了能把它艺术地表现出来,汉民族逐渐创造出了“笔、墨、纸、砚”的文房四宝,汉字的书写也逐渐成了一种独立的书法艺术。中国特有的象形文字,决定了中国的读书人,入学都要从习字开始。汉字是从绘画演变过来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绘画。文字越早,越复杂,越具有绘画的性质。再加上真、草、隶、篆、行等不同的字体,就使得读书人在习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对造型艺术的偏爱和扎实的基本功,大大加强了临摹和创造的能力。这和中国画的训练过程基本上一致。

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工具一样,文房四宝为书家和画家共用。书写和绘画的手段也相同,都把“线”作为造型的基本形式。不同的是,书法家是借助于文字体势进行线条的自由舞蹈的,而画家则是借助于万物的形象进行线条的舞蹈的。是笔墨线条和艺术的理念,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特有的笔墨线条和特有的艺术理念,使中国绘画自成系统,形成了与西方绘画不同的艺术风格。西方绘画注重摹仿,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摹仿,就要突出物象的体、块、面和色,因为这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注重表现,就要突出物象的线,而线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对物体高度抽象的结果。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线条”意味着“形而上”的“道”,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现实物象对艺术家的束缚,能充分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保证“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这一中国绘画的根本艺术法则在绘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的绘画理论中,“绘”和“画”是不同的。“绘”强调反映客观物象,要将物象的面、块、体、色尽量地描绘出来。“画”则强调主动地用主观情感去统摄客观,以充分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以“意”去统领笔。而最能充分体现画家情志的,则是“线条”而不是块、面、体、色。西方绘画注重“绘”,中国绘画则强调“画”。因此,西方绘画注重科学、透视的理论,解剖学、色彩学、写生等就成了西方绘画的入门学科。中国绘画因为强调的是主观表现,所走的不是科学的道路,而是艺术的道路。因此,中国绘画没有透视的理论,没有解剖学和色彩学,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最大的自由,但却对驾驭笔墨“线条”的能力,有无限高的要求。

中国画的所谓“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线条,而是与画家的思想感情,与画家的手和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的创作活动。笔墨技法只是创作的手段,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才是创作的途径和目的。在创作中,画家的思想不是抽象的,而是在与创作对象的相互作用中,酝酿出来的一种艺术的情感。与思想相比,情感与身体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它能使身体处于某种运动状态。联系艺术情感与运笔,即意与笔则是“气”,这构成绘画的动力。不同的情感形成不同状态的“气”,不同状态的“气”决定笔墨不同的运动。笔墨不同的运动,形成不同的线。不同的线,构成不同的“韵”和“势”,从而传达出不同的艺术情感。

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线,在具体的创作活动中,有形上与形下之分,有抽象和具体之别。书画中形象的轮廓线,是形下和具体的,而对书画全局具有贯穿或组织作用的,对欣赏者的视线具有左右和引导作用的,则是形上和抽象的线。这形而上的抽象的线条,就是中国画论中所说的“意在笔先”的“意”,它在无形中左右和引导着创作和欣赏。这与西方画论中所说的“倾向线”和“假想线”大体相同。形而下的具体线极为复杂,没有很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很难得心应手地任意挥洒。而形而上的抽象线,更加难以把握。只有书画家达到一定的创作境界,才能逐步自由地进行引导和控制。中国书画论中的“一笔书”和“一笔画”,主要就是讲的形而上的抽象线。这形而上的抽象一定要居高临下,引导着无数形而下的具体线条的运动。它像一部大型交响乐的总指挥,所有乐器的演奏,只有在它的统帅下,才能构成一部和谐的乐章。

可见中国书画线条的每一运动,都要紧紧围绕着刹那间思想的活动、情绪的变化。思想、情绪的变化属“意”;笔墨、线条的运用属“法”。“意”和“法”并不天然是统一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在相互不断影响和作用中逐渐趋向统一的。这个过程是无限的,直至生命的终结。中国书画用笔,主要是笔法和墨法的相辅与相成。笔中有墨,墨见笔踪,以笔统墨,每一线条中都含有笔法和墨法。中国书画笔法和墨法的高度统一,使它具有十分灵活和神奇的表现力。常常是一笔下去,线条中便包含着面和块的效果。中国书画的用墨十分讲究,笔法和墨法相结合,便能使墨分五彩。浓、淡、亁、湿、枯、润的种种变化,更使它具有无限的表现力,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水墨画。

“笔”与“墨”、“线”与“面”融为一体,书画论中称之为“骨”与“肉”的关系。“骨”为书画的灵魂,“肉”为书画的华彩。以笔摄墨、以骨摄肉、面为线用,构成了中国画笔、墨、骨、肉之间的关系。这种结合,使中国画具有极强的化客观为主观、以神摄形的表现力。中国画的形简意赅、以少胜多、任意挥洒、得心应手的特点,就是由中国特有的笔法与墨法决定的。

由于中国绘画的笔法和墨法有极强的表现力,所以中国画不大重色彩。即使用色,也与西方绘画不同。西方绘画用色,一要符合色彩学的原理,二要与描绘对象的色彩保持一致,因此其用色是理性与科学的,是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强调“形似”;中国绘画用色则不然,中国绘画的用色是感情的、艺术的,是服从情感表现的,是和主观精神相通的,强调“神似”。因此,中国绘画中的色彩既要服从于“意”,又要服从于“墨”。墨为主导,色以辅墨,色不碍墨。墨给色留地步,色补墨之不足,色墨交融。如果笔墨能够达意,就可以不设色。

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关系特别密切,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著名的画家,几乎都是书法家。书法通于画法,书论通于画论。画到极处便是写,写到极处便是画。据说,吴昌硕40多岁时学书法而不精于绘画。他第一次拜任伯年学画时,任伯年说:“把你写的字拿来我看看”。当吴昌硕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拿来让任伯年看时,任伯年感到十分惊奇。他激动地对吴昌硕说:“不得了,你的字功力这么好,如果学画,日后一定会超过我”。果然吴昌硕因为有深厚的书法基本功,画学得非常快,不久便成为著名的画家,在中国近代书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元代初年,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在题自己所画的《秀石疏林图卷》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元代的书画家柯九思也说:“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撤笔法,木石用拆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石涛也说:“古人以八法合六法,而成画法。故余之用笔勾勒,有如行、如楷、如篆、如草、如隶等法。”书法不同的体对用笔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绘画也是这样。不同体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苏轼在书论中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绘画要想表现古朴厚重的静穆美的风格,常多用篆书笔法;要表现沉稳健美的风格,就多用隶书的笔法;要表现端庄典雅的从容美,就多用楷书的笔法;要表现超逸的狂放美的风格,就多用草书的笔法;要表现妩媚圆通的流动美的风格,就多用行书的笔法。

在中国的各体书法中,草书,乃至大草、狂草,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形式。草书最尚气势的雄强,最强调挥洒自如。草书的创作,要求进入气功态,达到忘我的境界。但这种境界需要其他诸体书法的长期反复习练,没有这种长期反复习练的基本功,是很难进入这种书法的高境界。绘画也是这样,绘画的最高形式和境界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如果没有许多绘画基本功的反复习练,也很难进入和达到这种境界,而各体书法的习练就有助于达到绘画的高境界。

中国书法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它在文化上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尤其对绘画。书、画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书法已经成了中国画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中国画中的题画诗和题记,犹如画龙点睛,不但有助于绘画意境的表现,而且可以大大增加中国画的学究气,使之更有文化含量和品位。

[1]龚文.“书画同源”的观念解析[J].艺术百家,2003,(2).

[2]张旭光.绘画中的观念表达[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1).

J2

A

1673-0046(2011)10-0179-02

猜你喜欢
笔法笔墨书画
笔墨童年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