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水泊梁山”及其局限性分析

2011-08-15 00:44刘德林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

刘德林

(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桃花源”与“水泊梁山”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两种类型的社会乌托邦。其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引,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先秦时期的诗篇《击壤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以及后来的老庄道家思想是“桃花源”的最初原型,它所信奉的是人们自食其力的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乌托邦。“水泊梁山”则是以《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的“小康社会”以及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为原型,它所信奉的是圣王统治以及讲求礼义的和谐社会关系。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桃花源”中的情形只可能出现在生产力低下、人烟稀少、社会化分工未能出现的上古时期,而“小康社会”的情景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复出现,比如汉、唐、宋、明、清等封建王朝刚刚建立时就基本上符合小康社会的要求。但是,随着某一时期封建统治的进程,小康的情形很快就会消失,进而周期性地陷入战乱纷起、民不聊生的社会失范状况,这反过来也说明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但它无法从根源上消除社会失范的因素出现。古典名著《水浒传》一方面艺术地呈现了当时及传统封建社会经常性出现的失范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水泊梁山”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和谐社会的想象与向往。

一、社会失范的状况

社会失范是社会学上的一个术语,其基本的含义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本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等失去效用,或者是各种相互冲突的规范性方式发生冲突,进而给个体的生活带来不幸。它的另外一种含义是与一个和谐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社会相比,现存的社会是混乱无序失去规范的。中国古代的学者根据以往出现的昌盛时代,借用孔子的话语概括性地总结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范式,就是《礼记·礼运》篇中所探讨的中国式的乌托邦,即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形成大同世界的几个要素:第一,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天下人共同服务、共同治理天下。第二,选举任用贤明而有才能的人来管理天下。第三,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要讲求诚信,和睦相处。但是,这种大同的世界状况仅仅出现在上古时期黄帝、尧、舜等统治的时期,是私有制形成之前出现的社会状况,它也就自然地随着私有制的形成而消失了。与此同时,儒家的学者们又提出了境界低于大同世界范式的小康社会。它出现在大同世界之后,是禹、汤、文、武、周公统治的时期。小康社会在中国古代也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它虽然将国家看作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私有财产,但最高的统治者是贤明的君主,他们制定礼义作为世人行为的规范,要求人们讲求诚信,也选用贤能的人士担任管理国家的各级官员。

因此,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虽然在经济基础上有所不同,但在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方面却具有鲜明的一致性:其一,政府的各级官员由德才兼备的社会精英组成,这样就可以一方面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为社会的大众作出表率,进而影响并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其二,整个社会有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体系,它倡导仁爱,用礼法来约束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简要而言,贤明政治与普遍认同并接受的思想体系是形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历史中,小康社会不仅出现在早期的禹、汤、文、武、周公统治的时期,之后也相继出现在汉、唐、宋、明、清等几个王朝统治的前期。但是,这种繁荣而又和谐的小康社会的景象又快速消失,社会也不断地陷入战乱纷起、王朝更替的历史的恶行循环。

《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历史史实为蓝本,经过文学家的想象与虚构,艺术地呈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失范状态。在小说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以及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小说引出了政府的两个上层官员洪太尉和高太尉。通过对洪太尉和高太尉这两个上层官吏的描写,小说的作者开篇就道出了导致北宋末年社会失范的政治因素,即乱至上作。其后,小说又陆续地描写了蔡京、童贯、杨戬等一群祸国殃民的政府高官,以及在政权中层受前者保护的梁世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残暴虐的地方官。在政权阶层中的“小人上位”,导致了整个吏治的败坏,随之也就造成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吏治败坏是导致社会失范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每一个时期的乱世景象总是与权利机构中的小人掌权密切相关。其内在根源在于封建社会中,官员不仅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治理国家发表过以下言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反之亦然。

“乱至上作”是造成北宋末年乃至整个封建时代官逼民反以及整个社会失范的根源,因此,小说家以及以往的批评家往往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政权阶层中的腐败官员,却因此而忽视了造成“小人上位”的文化因素。汉代以来,封建社会的官员选拨通常采用科举考试和荐举两种方式,它们都是自上而下的,用孟子的话就是“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下》)由于任用权和监督权都来自于上层,那么,这种方式而产生的官员是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他们如果能够得到上司或者是最高的统治者皇帝满意在当时也就算称职了。如此一来,整个社会的安危完全维系于皇帝一人的品格,如果是圣王统治,就会出现太平盛世,反之则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与动荡。这也正是孟子所讲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章句上》的道理。而圣王又是极其罕见的,他自身不仅要具备孔子所讲的“智、仁、勇”三种品格,同时又能够任人唯贤,自觉地接受大臣们的监督,历史上出现的太平盛世莫不如此。

其次,思想领域的混乱也是造成这一时期社会失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唐王朝的灭亡到北宋王朝的建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大动荡的黑暗时代,流寇分起、朝代更替、异族入侵、南北分裂等诸多社会因素动摇了原本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尽管后来随着北宋开国皇帝重视文官,统治阶层中的儒家知识分子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但是,直到北宋末年,思想领域的混乱仍然普遍地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中。对于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根据地域、师承、学术取向上分化为洛、蜀、朔三党,相互争鸣,又相互攻讦。比如,“温公论张方平为奸邪,而苏氏父子则推之为巨人长德。程颐,洛学奉为圣人,而苏轼谓:臣素疾程某之奸邪。……”知识分子阶层既然不能形成统一的思想,他们就无法为大众提供相对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最终也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阶层行为上的失范。

二、秩序的重建及其不彻底性

正是由于北宋末年吏治的败坏以及意识形态的混乱,也就造成了这一时期整体性的社会失范状态。原本应该奉天承运,管理社稷的朝廷由于小人掌权出现了“违天逆道”的行为,于是,那些勇武过人、胸襟豁达、敢作敢为、打抱不平的豪杰之士也就不再顺从政府的统治,他们啸聚山林,对抗官府,由于打着“替天行道”旗帜,并且将“忠义”作为自身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于是这些在统治阶层眼目中的盗贼流寇,成为了下层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

出于对乱世的憎恨,好汉们凭借着传统文化所能提供的小康社会的信息,在梁山上建立起一个乌托邦性质的小社会。这里,“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

水泊梁山是由宋江为代表的豪杰之士建立起来的与合法但又混乱的宋王朝相对抗的小康社会,这种社会景象与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强汉、盛唐等时期相似,因为它明确地倡导“忠诚信义”的道德观念与“随才器使”的用人标准,于是也就符合了吏治清明与意识形态较为明确的两个基本条件。但是,水泊梁山对社会秩序的重建是有局限的,因为它没能够提出一套较为先进的意识形态与革命纲领,没能够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造。因此,当好汉们接受招安后只能起到保家卫国的作用,而无法实现杀尽贪官的愿望。即便是这些英雄好汉们不接受招安,而像李逵所言真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最终的结局也无法使今后的社会摆脱由盛世到乱世的恶性循环。因为“水泊梁山”的短暂繁荣同样要维系于宋头领一人的品格,宋江任首领之前的水泊梁山从反面充分证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三、“忠义”观的局限性

政权阶层中的小人上位造成整个吏治的败坏,意识形态的混乱使得地方恶霸横行无忌,这两类人的行为是导致社会失范的直接原因。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在那个时期以及任何一个时代总是存在着一些恪守传统道德价值规范的人们,比如,在《水浒传》中出现的王进以及上梁山之前的林冲、宋江、武松等人。受儒家思想特别是“忠义”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原本希望在正常的社会中作良民,但是,由于社会上层中的吏治败坏以及社会下层中的小人横行,他们都无处容身,只能采取独善其身式的隐居或者是逼上梁山式的造反。换句话讲,就是忠义观念无法有效地对社会上的黑暗势力起到制约作用,从而不能够改变社会失范的状况。

为着改变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孔子提倡以礼来节制个人膨胀的私欲,让整个社会变得和谐有序,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责,就是使社会处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状态。其中,“忠”是用来指导社会中的个体对于君王和上级领导的道德规范,它源出于“孝”。孔子的儒学将国家看作是家庭的组合,个体在家庭里首先要对父母尽“孝”,“孝”是个体最基本的道德,即“百善孝为先”。个体成年后走出家庭成为社会阶层中的一员,在处理君王和上级领导的关系时,便要“移孝为忠”,此所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为人子对父母行孝道,不仅在中国古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它也仍然是一种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但是,“孝“的道德观念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子为父隐”以及“三年无改父道”观念必然会造成以下后果,当父母有了错误的行为时儿女们不能及时对其做出纠正。第二,严格地遵守孝道也会限制后人的自由发展。比如,《愚公移山》中的后人以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都将必然地遇到“孝”观念的重大阻力。当中国古人不恰当地将家庭范围内“孝”的道德推广到国家范围内“忠”的道德时,它给整个的社会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如果出现昏庸君王或者奸佞的大臣,他们所直接管辖的臣子或下属便无法对其进行相应地约束,甚至也无法做到独善其身,更多地会出现上行下效的行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的混乱。广为流传的“楚王好细腰”以及“指鹿为马”的故事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水浒传》中,宋江凭借着刀笔纯熟的智慧、乐善好施的仁爱、谨守孝忠的德行被众人推选为第一号头领,在水泊梁山上成了圣王一般的领导者。但是,当晁盖被射死后他却没有及时发兵报仇,其他的弟兄在孝忠观念的影响下无法提出疑议,也就为后人落下了指责的话柄。

《水浒传》中的“义”指的是义气,作为道德观念,它主要用来指导朋友之间行为的道德规范,它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朋友之间相互亲近,相互友爱,也就是“英雄相惜”。比如,林冲与鲁智深的结交就因为二人都武艺高超,相互赏识,进而发展为亲如兄弟一般的关系。第二,朋友之间相互扶持,相互救助。比如,林冲遇难,鲁智深便大闹野猪林,后来又把他护送到安全的地方。第三,朋友之间相对平等的态度,反对传统社会中以政治、经济、出身等因素而造成的等级秩序,“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义”虽然可以消除传统意识形态中过于强调等级秩序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敌对情绪,但它过于推崇朋友之间的友爱与救助又可能导致党同伐异、是非不分的行为。在《水浒传》中,出于义气的宋江私放晁盖,便破坏了朝廷的法度;为了援救宋江,李逵“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这便为着救助朋友的小义丧失了除暴安良的大义。因此,缺乏更基础与更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观的约束,“义气”只能保证一个小团体、小组织的和谐稳定,但它会导致不同团体之间的激烈斗争,进而造成整体性的社会失范。

四、结语

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其中,经济、政治领域的变化造成的社会变化是极其直接而巨大的。但是,文化却是改变整个社会形态的最为根本的因素。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隔绝的延续性,对于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现状而言,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等方面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是在社会的诸多层面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失范现象。比如,“拜物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流行表征着大众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迷惘,一些贪官污吏的相继落马反过来也说明依然存在着导致官员腐败的因素。因此,为着消除社会失范的诸多现象,为着有效地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我们应当一方面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从其他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对传统文化进行有益的补充和改造,在保持思想自由争鸣的同时,确立最为基本也为大众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念体系。另一方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保持社会稳定与政策畅通的前提下,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对各级官员的监督能力,从制度上消除吏治败坏的温床。这正是《水浒传》为我们提供的有益启示。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
砥砺奋进 辉煌百年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主题班会发言稿作文导写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分析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