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与最佳联想的听力理解

2011-08-15 00:47叶蔚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听话者听者隐喻

叶蔚萍

(莆田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福建 莆田 351100)

隐喻认知与最佳联想的听力理解

叶蔚萍

(莆田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福建 莆田 351100)

通过对隐喻认知过程的理解,结合关联理论与语境,从语境的逻辑、心理和背景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听者通过将始源域的可适用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运用最佳联想的听力理解的有效方法,获得对隐喻的正确认知。

隐喻认知;语境;联想;听力理解

隐喻的最新理论认为,隐喻不应只被看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它同人类认知思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联想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听者通过对始源域的常规联想,并根据最佳关联原则等因素将始源域的可适用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可得到隐喻的正确认知,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一、隐喻的认知过程与联想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它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日常的概念都是以隐喻方式表征,人类的思维方式、概念系统以至于语言本身基本上都是隐喻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个跨学科的、多维的命题。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1]语言学家们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的作用,强调语言使用者在隐喻使用和阐释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装饰,而且也是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2]联想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时空联想、理性联想、感情联想等等。联想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心理活动,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通感或称联觉则是创造和理解隐喻经常使用的一种联想方式。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也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metaphorical concept)。概念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从始源域 (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部分映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思考和认识另一个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3]

隐喻的认知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听话者根据明确的隐喻信号或语义与语境的冲突及其特征进行理解判断。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即听话者再根据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特征,对隐喻的意义进行推断。隐喻认知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4]253即听者通过联想机制理解目标域。在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中,听者将形成有关始源域的经验或特征的复合体,然后将该复合体的经验特征映射于目标域。而这一复合体就是由始源域引发的联想特征集。联想体现了听话者理解时获取和提炼信息的一种方法、一个范式,也是人们话语认知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听力理解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不是对所听取材料的信息的简单接收和记忆,而是要对所听取的语言信号进行接收、识别、判断、筛选、编码等多程序的复杂加工处理,并使之成为与发话者会话含义基本相符的信息且保留在短时记忆中的心理过程。这一理解过程要求听者迅速进行各项微技能的综合操作和运用,其中听者的联想是听力理解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听者运用自己对所听内容语境特征的了解,以及自己掌握的词汇量、信息量、文化背景知识和经验来判断预测并正确理解将要听到的话语内容。[5]但作为理解过程的联想不是随意的联想,由于个人经验的差异,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习俗的群体之间的联想则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它受到如背景知识、语境等因素的制约。

二、隐喻认知与语境的关系

研究话语的理解不能抛开语境,否则就不能得到一个话语理解的全面答案。隐喻的理解也不例外,要受到 “主客体因素的影响”,所以也必须考虑语境因素。[6]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一个心理构建体”,是内化于交际者心理表征的一系列知识集,也叫做认知语境。语境在隐喻的构建和理解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不考虑语境的隐喻认知模式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语境的很多方面都会影响隐喻的理解和构筑。[7]如果不考虑隐喻使用者,不考虑隐喻使用的社会或语言环境,要正确判断隐喻意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交际双方的共享背景知识能限制听话者对说话者使用某一隐喻的理解范围。[8]

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语境本身的特点对隐喻理解产生影响,一种是听话者对语境非常熟悉,听话者可以根据对说话者及话题的了解,预测说话者将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根据说话者的实际话语,对原来的期待进行修正并作出反应,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另一种是听话者对语境的熟悉程度很低,对话题和说话者的了解几乎为零,这时他对话语的理解主要依靠对实际话语的解码,然后再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判断话语的语境意义和说话者的真实意图。[4]256

在隐喻构建方面,构建者所产出的隐喻附带着他的洞察力、思想观念、知识背景等,这些观念或知识背景就是隐喻构建的认知语境。在隐喻认知过程中,听话者要根据隐喻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此时听话者的语境包括其已有的认知语境和隐喻提供的即时语境。语境是关联的承载体,关联都是在语境中产生。隐喻认知的实质也就是,在隐喻信息,尤其是在始源域提供的所有信息中,寻找与当前语境具有最佳关联的可适用信息来对目标域进行解释。隐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将两种本不等同的事物等同起来了,从而形成了语义上的不相容。所以,在听到语义异常的句子时,听话者往往并不放弃对其意义的理解,而是根据语境从其它角度来猜测可能的意义,即把它当作隐喻修辞手段来理解。

三、隐喻在语境中的最佳关联

在语境中,听者通过最佳关联原则找出始源域的最佳关联可适用特征并将该特征投射于目标域,最终达成对隐喻的理解。此时的最佳关联可适用特征就是在当前语境下,能引起理解者足够注意并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的始源域特征。例如:我们把商业看成是有机体隐喻,人类、植物、动物等有机体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以及各种活动方式的词汇常被用来描述商业现象。人们用身体或精神的健康状况来构建经济概念,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人的健康概念更容易为人所理解。经济实体常被概念化为需要关心照顾的病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被理解为“疾病、顽症、慢性病”;经济运行状况不佳则是“疲软、虚弱”;除此之外心理疾病也常被映射到经济概念中去。这种概念隐喻经常出现在经济报道的英语语篇中。以下例句出自美国之音有关经济的新闻报道:

(1)A weaker currency lowers the price of a country’s exports.That angers other exporters with stronger currencies,and it can lead to so-called currency wars.

(2)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at odds over ways to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ownturn,with Washington pushing the 27-nation European Union to spend more to fight it.

(3)Dubai Feels the Financial Pain.

(1)和(2)分别用“currency wars”和“fight”来表达中美两国在贸易上的冲突和国与国之间由于贸易导致的货币战,以“fight”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欧美各国与经济衰退的搏斗;(3)利用概念隐喻,将财政危机给迪拜带来的痛苦具体化,更容易获得理解。可见,隐喻在语境中获取最佳关联并得以正确认知。

关联理论认为,隐喻与日常会话没有本质的差别,它只是言语交谈的一种松散话语(loose talk),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可以得到全面的解释,不需要特殊的解释理论。[9]关联理论还认为,影响话语理解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关联原则。该原则包括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虽然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但在实际的交际中,交际者只期待实现交际的最佳关联。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即说话人给出的话语刺激是他能给出的最佳关联并能引起理解者足够注意的刺激。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倾向于获取认知的最大关联,但在实际理解过程中只能获得最佳关联。即使是这样,最佳关联性话语已经为我们正确理解话语提供了足够的保障。[10]语境的最佳关联直接影响到大脑语言信息解码过程中的语义联想。触景生情便是由语境刺激引发的联想所致。语境对语义联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听话者在明确说话者使用了隐喻之后,接下来就要对隐喻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推断,对话语的理解可以在更大的语境中得到修正。但是,在实际的话语交际过程中,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远非像所描写的那样。话语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1.逻辑语境与最佳联想

语境的逻辑层面(logic plane)包含着思维推理的逻辑关联和话语结构的逻辑组合两个方面。所谓话语结构的逻辑组合,实际上指的是语词的逻辑搭配(collocation)及其前后的逻辑联系。语词的组合搭配明显地影响到语言的内部形态构造及其表义功能。话语推理的逻辑关联,指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均以逻辑的思维进行语义联想和推理。例如:由何其莘等编的《英语初级听力》第三课:Section One:Dialogue 3

Terry:Frank’s getting married.

James:Is he really?

Terry:Yes,he is.

James:I don’t believe it.

Terry:It’s true.

James:Who’s he marrying?

Terry:A girl he met on holiday in Spain,I think.

James:Good heavens… where are they going to live?

例中James的反应与问话Good heavens… where are they going to live?表面意义好象是问 “他们将住哪儿呢?”实际上从语气词“天哪!”再跟上问句“他们将住哪儿呢?”,逻辑理念自然联想推测出James的言外之意(connotation):“他们要是结婚,没地方住!”这种逻辑关联的感应性,使带有任意性的话语建立起了最佳的联想与衔接。说话者借助语境来表达思想,而听话者则根据语境来理解话语。

隐喻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人的知识因素加上有关具体语境因素的综合推理过程。听力理解过程是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语言本身的不完整性要由认知语境为基础的有关具体场合的背景知识的推理去补足。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语义上跳跃的对话,这种跳跃超出了学生的预测范围,这时听者应该运用自己对所听内容语境特征的了解,以及自己掌握的词汇量、信息量、文化背景知识和经验来判断预测并正确理解将要听到的话语内容,进行最佳联想和猜测,填补语义之间的不连贯性。例如:

Woman:Tom,can you go back hom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Man:The railroad workers are on strike.

Question:What does the man mean?

对话中,这位男士并没直接告诉女士后天不能回家,但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当时对话发生时的背景语境,就会得出因铁路工人正在罢工,这位男士无法确定火车是否能正常运行,即他不能确定何时回家的结论,这样使听起来不符合逻辑,似乎答非所问的对话衔接起来,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

2.心理语境与最佳联想

语境的心理层面(psychology plane)包含着说话者的心态(mentality)、情感(affection)和动机(motivation)。 心理语境对言语的交际形式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它可以左右语义的表达。例如:说话者利用声调变化传递信息,听者也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尤其是在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方面。如由何其莘等编的《英语初级听力》第四课:Section One:Dialogue 4

Tom and Anna saw a film yesterday.

Tom:It was exciting,wasn’t it?

Anna:Yes,it was.

Tom:Charles Bronson was good,wasn’t he?

Anna:Yes,he always is.

Tom:I thought the girl was good too.

Anna:Did you?

从Anna最后一句话“Did you?”的语气、语调,我们可以判断得出Anna是不同意Tom的观点的。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常常通过语气和言外之意作为心理语境的投射手段,听话者则通过将始源域的可适用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运用最佳联想方式,进行话语衔接,获得对隐喻的正确认知,以实现其心理意图(intentionality)的真值语义表达。例如:

W:How do you like the play you saw last night?

M:Well,I should have stayed at home.

Q: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he play?

对话中男的用虚拟语气“我真该待在家里”婉转地表明他不喜欢这出戏,而对没待在家里表示后悔,使他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自然是“The play is boring.”。因此,我们在对话语进行推理理解的过程中,听者需要仔细分辨其心理语境反映在语言中的各种特征对语义的作用,才能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

3.背景语境与最佳联想

语境的背景层面(background plane)包含着社会文化背景和场景中的共知信息背景两方面。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主动参与,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和合成,就构不成听力理解,也达不到交际的目的。背景知识是语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佳联想离不开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理解整个语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听者在听辨自己熟悉的背景材料时,更易获得理解上的成功,对输入信息的处理也更加完善。听者知识面的宽窄、文化背景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对语篇深层意义的理解。比如《大学英语听力》第三册第8课中,“We have lunch at a drive-in.”此句中的drive-in一词就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学生不了解该词的文化内涵,就会造成理解的偏差,陷入语义联想的误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拍的加快,各种服务到车上的设施应运而生。drive-in一词指顾客无须下车即可得到服务。特定的文化现象常常把某种烙印牢牢地刻在语言用法中,往往与字面意义相去甚远,而表达出超乎其表面意义的另一引申含义。因此听者若不了解背景语境对话语理解的特殊作用,就难以建立起最佳联想的语义衔接。例如:

(1)A:He is a very white man.

B:Yeah,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A…(Baffled)

(2)A:He is a very white man.

B:Yeah,I like him very much.

(3)A:He looks pale.

B:Yeah,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例(1)中B的回答显然让人尴尬,He is a very white man.在英美文化中是指“他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许多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要建立正确的语义衔接,达到最佳联想,听者必须熟悉文化背景知识。

以上我们分析了隐喻的认知过程与联想方式,从逻辑语境、心理语境和背景语境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强调隐喻的认知离不开语境的参与。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应了解语境特征,运用最佳联想方式,提高对隐喻认知理解的正确性。

[1]Lakoff 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2):30-34.

[3]苏立昌.认知语言学与意义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53-260.

[5]叶蔚萍.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语义联想[[J].外语电化教学,2000(1):9-12.

[6]王小潞,徐慈华.影响隐喻认知的主客体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1-5.

[7]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5.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00.

[9]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2.

[10]易良慧.隐喻理解——最佳关联导向下的常规联想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2009(11):189-194.

Cognitive Metaphor and Best Association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YE Wei-p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Putian University,Putian,Fujian 351100,China)

By 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metaphor and combining the relevance theory and contex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xt from three aspects of logic,psychology and background.Projecting the appropriat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rce domain onto the target domain,the listeners obtain the correct cognition of the metaphor by using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the best association in th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gnitive metaphor;context;association;listening comprehension

H313

A

1008—7974(2011)09—0068—04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09214S

2011—05—05

叶蔚萍(1964-),女,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外语系教授。

林凡)

猜你喜欢
听话者听者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劳工(外二首)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