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1-08-15 00:49:04李庆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李庆东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商丘 476600)

〔理论探索与研究〕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李庆东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商丘 47660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通相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要借鉴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积极进行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互相促进

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重大命题的提出,表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目标任务和制度体制,在我国的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传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长期积淀的人文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连。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容相通的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源于我国当前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人们思想观点相互交织缠绕的复杂局面: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正逐步与世界接轨,社会变革深刻、利益格局调整变化巨大、国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在逐步削弱。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古代社会密切相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的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道德礼仪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由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范畴不同,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实践基础不一样,而且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一样。据此,有些人认为二者没有关联或者必然的联系;也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说传统文化可能阻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些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时代社会意识的产生都不是单独的,也不是孤立的,都和它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新的时代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纵观我国百年历史的进程,我们遇到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是和传统的历史文化完全割断开来的?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有益的成分,仍然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借鉴或参考,二者在很大种程度上是相容相通的,今天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然要放开心胸,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纽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也是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吸收、改造、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表现得尤为充分:无论从内容上(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还是从表达形式上(如用“走马观花”、“解剖麻雀”强调调查研究;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三打祝家庄”、“时中”说明唯物辩证法;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谈政治和军事领导艺术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商周时代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之理。西周时期民本思想得到初步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从孔子“为政以德”,要行德政,务以“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再到荀子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为君,以为民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黄宗羲的“万民忧乐”,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具体反应。其中的精华已深深地内化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之中。我们今天提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民本思想、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爱国主义”始终是流淌于传统文化机体中的血液,千百年来,无数的爱国志士用他们的英勇事迹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屈原的“虽九死其尤未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都表明了高尚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忠于祖国、为祖国献身的人生价值观。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进取精神的深化和发展。《易传》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创新意味着盛德,盛德意味着创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健康、健美、健壮有力的人和物才能行于天下,才能在大自然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要强健就必须自强不息,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是人生进取精神的一种生动写照。《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程颢、程颐:“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日新”指的就是一种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从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深圳特区“敢为人先”的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都是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创新。今天我们提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进取精神的一种延伸和创新,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八荣八耻”的提出,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对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先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荣辱问题,春秋时期,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国文化的“诗化”境界和对超脱物欲的心灵自由的哲思,体现了“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真正的“人的存在”。我们提出的“八荣八耻”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因子,它所体现的“纯粹的人”、“高尚的人”的生活境界和身心健康的状态,是中国文化智慧的高度体现,也是“生命质量”和“生活幸福”的源泉。

三、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激励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脱胎换骨”,增加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内容。

首先,要充分重视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之所以湮灭或失落,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有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就没有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建立。所以我们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是要充分重视。采取“否定”的态度,只会酿成恶果:“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文化遭到的摧残,给几代人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就是明证。今天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我们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二是要深刻发掘。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历史悠远,那种“天人合一”“民本”、“知行合一”命题和认识,都要我们认真地探讨和深刻地发掘。三是合理地“扬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采取“扬弃”的辩证态度,从中汲取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构建出我们时代需求的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整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曾经有过“民族大众文化”、“创造性转换”、“儒学复兴”等观点的争论。其中张岱年先生提出来的“综合创新”论,在今天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仍具有一定意义。这种主张,抛弃了“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排除了盲目的“华夏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干扰,特别是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吸收“会通以求超胜”论、“民族大众文化”论中的合理因素,认为只有辩证地综合创造,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坦途。事实证明,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对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加以综合,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同时,我们又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状况,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

[1]张友谊,毛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5).

[2]孙勇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青海社会科学,2002,(1):15.

[3]陈忠红.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2):88.

[4]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9.

D6

A

1673-0046(2011)08-0057-0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