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体育与健康》课田径教学改革浅析
徐伟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文章通过对景德镇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田径教学现状和改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目前存在问题和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景德镇市中学田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健康课;田径教学
论文以景德镇市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田径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体育师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景德镇市中学女性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少,男女教师比例为7∶2,同时发现,在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40岁以下的教师占66.66%,表明景德镇市体育教师的年龄趋于年轻化。年轻教师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在教学中完成动作示范方面与中老年教师相比具有优势,但是年轻的体育教师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也相对较弱。
体育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也预示着教师潜在的科研能力。调查表明,景德镇市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而从体育教师的学历方面看,专科或专科以下学历占有较大比例,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奇缺。景德镇市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广开方便之门,创造条件,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景德镇市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及实施情况
体育教师是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他们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在被调查的景德镇市体育老师中,有71.43%的被调查者对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表示不太了解或一般了解,比较了解或者很了解的教师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8.57%。这反映出: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景德镇市各中学已实施多年,但体育教师在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在广度、深度上都表现出较低水平,这必将制约新课改的进一步开展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景德镇市的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在田径课的课程资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而对于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表示一般。还有极少数的教师未对田径教学进行改革。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开放性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手段,但在改革的进程中还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给学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景德镇市中学田径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场地器材设备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被调查的五所中学都具备了专门的田径运动场地,而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五所中学中有71.43%的体育教师认为田径教学器材无法满足田径教学需要。同时,在日常田径教学中争场地现象比较严重。调查发现,田径教学器材的多少完全依赖于学校资金投入的多少,器材基本由商家或者厂家供应,只有少数体育教师自制教学器材去弥补教材的不足。
(四)体育教师对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情况分析
在针对教师如何选择田径教学内容的调查中发现,根据育人的目标进行大胆创新,灵活拓宽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师只占总人数的1/3,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教材安排的占总人数的39.68%。这说明部分体育教师在选择田径教学内容时还是严重受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的体育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和基本出发点,可以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梳理、调整和改造,从而使教学内容和形式适应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
(五)景德镇市田径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田径在景德镇市中学的初中阶段作为主要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在高中阶段,田径作为第一年的必修课程。有两所学校是以男女生分开的方式上课,这样虽然考虑到了男女生的身体素质的不相同,但同时又忽视了同性学生之间也存在的心理发育的差异以及身体本身的差异。有的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教学,这样虽然注意了学生心理的发展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对各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统一的教学形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各方面素质差的学生会嫌教学内容太复杂不容易掌握,素质好的学生会嫌教学内容太简单,从而两者都会降低对田径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田径课的教学。因此,体育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考虑学生性别、个体差异,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六)体育教师对田径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分析
调查表明,体育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比例较多,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比例很低。传统的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追求动作技术的完美与准确,把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作为体育教学的直接目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田径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七)景德镇市田径教学中体育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田径教学评价体系一直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这一层面上,看似公平,“一视同仁”,但是这样却恰恰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考核成绩取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有先天的不平等,所以考核体系不能过于单一,进行“一刀切”,考核标准要重视不同个体在学习田径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
(一)家长、学校领导对体育课重视度不高,导致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中发现:有77.78%的体育教师认为家长和学校对体育课程的冷漠态度致使自己对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部分家长教育孩子上体育课时不要太认真,学好文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这使得学生下意识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而在学校方面,校领导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对文化课特别注重,忽视文体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以上情况都会导致体育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二)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有65.08%的教师认为:由于大部分学校对体育健康课不够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体育健康课的开展,导致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资源匮乏,打消了教师对田径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学改革无法很好地实施。
(三)教学计划限制较大
每学期体育教师都有要完成的教学计划,而如今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不相适应的,再加上学校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不得不放弃对田径教学的改革。
(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
目前,景德镇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田径教学的需要。有46.03%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很好的渠道去参加继续教学,导致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结构越发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需求。
(五)没有专门的培训体制
30.16%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改革认识不够,需要学习田径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以此借鉴,而主管部门未能建立健全有效的培训体制,以利于在体育教师中推广田径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六)自身缺乏创新能力
有38.10%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影响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古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否定新事物,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准确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导致田径教育的改革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
(一)改变学校和家长观念,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学校和学生家长向来对体育课程有世俗偏见,认为体育课是副课,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加以支持,导致体育教师对待工作不积极。景德镇市的教育部门应该对学校的体育教育加以压力,督促学校对体育课程加以重视。同时,景德镇市各学校也可把体育教学内容列入家长会议的范围,向家长展示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扭转学生家长陈旧的观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充分领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本项业务,才能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体育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学会用现代化设备辅助实际教学,使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渗透到田径教学当中。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多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田径教学中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带给学生新奇、激烈的精彩影像,在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比赛时,可给予指导和激励,使学生在欣赏中加深对各项技术的了解与领悟。
(四)丰富教学形式
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对其进行统一的教学。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任务。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五)改善教学器材条件,满足教学需求
在田径教学中,对田径教学场地器材的改造、开发和合理运用,使之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带领学生去公园、公共体育健身场所进行身体锻炼。另外,铅球可以由自制的实心球、沙包来代替,对跑、跳、投的场地可以进行简化设计、修建等。安全性高、趣味性强、易于操作的健身器材势必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六)构建合理的评价系统
对学生评价方法的单一、片面、呆板,这样的评价方法不能起到推进田径教学的促进作用,反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田径教学评价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因人而异,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和成绩的提高,采用人性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田径教学中能通过自我学习评价和同学间在学习探究新知识和技能中互评来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扬长补短,努力进取。
[1]王国民.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及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J].山东体技,2005,(4):92-95.
[2]李志清.21世纪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学历要求[J].中国学校体育,1999,(5):68-70.
[3]肖鸿飞.改革田径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4,(8):50-51.
[4]张桂宁.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6,(5):56-58.
[5]原碧野.浅谈中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甘肃科技纵横文化教育,2005,(2):135-136.
[6]李儒新.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99-103.
G642
A
1673-0046(2011)06-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