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少芳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建设
施少芳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伴随着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步伐,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为后勤建设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高校后勤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对高校后勤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论文着眼于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符合现代大学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高校后勤;和谐;幸福
后勤社会化改革在近十年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随时都在、随处可见。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后勤社会化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和谐、创新、低碳、幸福、绩效”五个主题,探索符合新形势的高校后勤建设。
和谐是高校后勤建设的核心,尤其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谐后勤”的内容要点,就是要明确后勤建设的理念、宗旨和指导思想。
高校后勤建设的理念: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这种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后勤应该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后勤工作的主题是服务,主轴也是服务,后勤工作讲发展就是讲服务,追求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追求又好又快服务,在又好又快服务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高校后勤建设的宗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而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高校后勤必须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大局,坚持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宗旨,通过引导式管理、亲情式服务、美化环境等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潜移默化育人,充分发挥后勤工作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服务。
高校后勤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这就要求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后勤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增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一是注重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理解、去把握,深刻认识高校后勤工作都是为了不断服务好和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二是要求我们从事后勤工作首先和最重要的是了解不断满足师生的各种合理要求,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一切后勤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师生的精神、物质、文化的需求,都是为了师生的根本利益。三是注重做好服务工作,强化服务职能,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并贯穿到我们后勤的各项工作中去。
由此可见,“和谐后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服务才能有新举措,工作才能有新局面。高校后勤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自身建设为“和谐后勤”,为高校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邓小平同志主张,社会科学要做出具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研究成果。对高校后勤建设的研究,应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现出“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创新工作需要知识和技术含量作为支撑,因此,笔者认为创建学习型后勤和提高后勤信息化水平就尤为重要。
(一)创建学习型后勤
学习型后勤是以后勤干部学习为主导,以团队学习为重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实现后勤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通过持续的、开创性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后勤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后勤员工整体素质,更新员工观念,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后勤队伍;另一方面可以使后勤服务工作更加便捷、优质、高效,推动高校后勤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适应高校的发展,满足师生不断的服务需求。
学习型后勤,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组建资料室,征订后勤图书和后勤刊物,开展读书活动,下发书籍和管理资料;2.加强集中学习,组织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班、专题研讨会,举办岗前培训、技能比赛等活动,转变观念,研究工作,及时总结经验;3.外派培训,组织参观、考察其他高校后勤改革经验和优秀社会企业的管理办法,借鉴成果,拓宽思路,开阔眼界;4.挂靠高校相关部门,如职业技能鉴定站、科研机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科研工作,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5.鼓励并支持在职学习,报考在职研究生、函授、自学考试等。
(二)提高后勤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各种电子化解决方案已经在企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将更加重要。同样,信息技术在高校后勤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后勤现代化及服务信息化。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服务信息化,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信息系统成为内部关系纽带和对外关系桥梁,实现科学运行管理、合理调配资源、控制计划执行过程、提高服务效率并降低成本的目标。
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安全保障机制与运行维护及内部控制。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将拉近后勤与师生的距离,信息化建设应当考虑:1.为师生提供直接、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信息化生存的基础;2.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3.网络服务与现实工作相得益彰是信息化成功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进行转变。
在政府和社会都大力提倡低碳的今天,高校后勤承着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特殊使命,建设“低碳后勤”刻不容缓,低碳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讲究节约能源和资源,重视资源高效利用。一方面,通过宣传,在高校范围内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坚持加强各种形式的节水、节电宣传工作,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强化和提高师生员工的能源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形成人人时刻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广泛采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比如在供水领域,贯彻201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尽快淘汰或改造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积极响应水利部的节水器具推广行动;在供电领域,采用智能控电系统,自动计量、实现预售电,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用电情况;在建筑工程方面,积极推广使用空气源、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新科技,推广中水回收利用工程等,推动建筑节能。
低碳已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课题,节约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将“低碳”融入后勤服务的实际工作中,是我们后勤人责无旁贷的使命,让后勤服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师生对高校后勤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幸福后勤”,主要是指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后勤人的幸福指数。具体来说,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高校后勤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渠道,主动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食堂伙食、师生公寓、校园环境等后勤服务工作,调动广大师生“走进后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后勤服务的民主监督,及时听取师生的意见,改进工作方法,规范服务行为,做到与师生积极交流、良好互动。笔者认为应重点构建:1.加强与师生的联系与沟通,譬如开设后勤网站、后勤博客、后勤论坛、意见箱,发行后勤刊物、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师生评后勤问卷调查;2.提升膳食委员会、宿管会、校卫队等学生自律自治组织在后勤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扩充勤工助学岗位体验。通过以上方式扩大高校各方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做到真正关注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办师生满意的后勤。
(二)“幸福指数”几乎跃居2011年全国“两会”热词之首。“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则是温家宝总理对“幸福观”的阐释。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宗旨的高校后勤更应该关注“民生”,创造条件,建立“后勤之家”,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识。一要真心地关怀员工,不懈努力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员工切实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家的感觉,重视员工的生日和节日,为员工送上生日或节日的祝福,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二要提炼属于后勤的文化,顺应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构建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后勤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后勤文化内涵,提升后勤文化的品味,转变观念创服务品牌,强化后勤“服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绩效管理作为高校后勤建设中流行的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奖罚手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后勤建设提供一个信号,一个促进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的信号。有效的绩效考核,有利于帮助形成良好的效益,提升服水平。所谓的“绩效后勤”,包括对高校后勤工作整体的绩效考核和后勤内部人员工作的绩效考核两重含义。
(一)后勤部门整体绩效,即后勤部门与高校之间的绩效考评。如果高校与后勤形成合约关系,合约一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服务保障,合约另一方由此得到市场和效益,这既是合约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相互责任的体现,要求合约双方都要严格履行双方协议。衡量合约关系目标管理的满意程度和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
(二)后勤员工个人绩效,即后勤部门员工的绩效考评,是一种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岗位分析和工作计划,明确岗位职责和绩效目标,设定具体实用、可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工作量统计表、员工自我鉴定、员工互评、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考核申诉等形式,构建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同时考核结果要与员工职务的晋升、薪酬的调整、岗位调配以及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和完善员工综合素质,实现员工个人与后勤整体发展的有机结合,更好地适应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要支撑,高校后勤具有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关系到高校的和谐与稳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符合现代大学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关键是最终达到为教学、为科研、为师生员工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让社会满意,让高校满意,让师生员工满意。
[1]蒋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途径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1,(1).
[2]于璞.高校后勤信息化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94~96.
[4]鞠传进.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5]黎玖高.现代大学后勤管理理论与实践[A].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G64
A
1673-0046(2011)11-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