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铅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对高校教师权威滥用的解读与反思
陈志铅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教师权威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顺利的开展,使用不当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文章通过归纳教师权威滥用的危害,分析教师权威滥用的原因,提出防止教师权威滥用的策略。
高校;教师权威;滥用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和个人因素而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的、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可见教师权威是教育正常进行的一个保障手段,其存在具有合理和合法性,但是权威的滥用却会影响教育正常的进行。
所谓的高校教师权威滥用是指,高校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恰当地扩大自己的权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的身上,使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害。高校教师权威滥用带来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八九点钟的太阳”,大学生富有活力和激情,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在很多问题上,他们不愿意人云亦云。于是,他们有时候不可避免地同老师的意见相左。而老师按“求同不存异”的原则行事,不容学生提出质疑,强迫学生机械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习得,对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加以抑制。久而久之,学生会意识到,与老师争执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于是他们学会了“顺从”,学会了“听老师的话”,而他们的积极性就这么地受到打击和剥夺。
2.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这种欲望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强烈,自尊心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面子”的问题,更是他们参加各项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精神支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高校教师搞封建家长式的教学管理,凭借自己的权威,动不动就对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批评、训斥、挖苦甚至恫吓,不让学生有任何反抗的余地,把他们“镇压”下去。久而久之会产生两种后果:要么学生真的被镇压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形成了懦弱的性格,变成一个“良民”;要么使学生的自主意识遭到扼杀,产生消极厌世的态度,对任何事情都消极应对,无所谓的态度,对学习生活心灰意冷,精神萎靡不振,冷眼看世界。
3.给学生增添不必要的思想包袱。据笔者调查,此类危害在博士教育中最为常见。国内部分知名大学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因为导师个人的研究需要,不得不推迟毕业时间或延长修学时间。面对导师的权威要求,作为学生自然不敢对此表示反对。于是,除了承受沉重的学业压力外,这些学生还要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这无端的思想包袱反过来又影响其学业正常顺利地进行。
4.损害师生关系。高校教师滥用教师权威,在伤害学生的同时,也损害了教师本身。它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看法,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的情绪,激化师生关系的矛盾。“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应对教师滥用权威,学生可能进行某些形式、某种程度上的反抗,这往往造成即使教师讲的是真理,学生也会当成谬论来对待,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削弱教师育人目的的达成。
造成高校教师权威滥用的原因很多,有教师本身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不够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应该说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还是符合这一职业道德的要求,但某些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比较低,仅仅把教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对教学工作简单粗暴,对学生冷酷无情。2011年7月份爆出的福建某高校“挂科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电话录音中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这位林姓英语副教授以娴熟的商贾口吻同学生就“挂科费”进行讨价还价。录音里学生提及同班同学中有几人家中贫困,无法支付230元的“挂科费”,但该林姓老师以人数不够不能优惠为由拒绝了请求。有网友爆料称:“不交钱,挂你科”已经成为这位老师的一个生财手段,一个班级没有提前送礼或者考后交钱,平均要挂三分之二左右。而且,每次考完林某都会联系一位同学,然后叫他通知班级的同学交钱,一个人交200~600元不等。当然,像“挂科门”这种极端事件毕竟是少数,但有些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每月给学生发一定的补贴,让学生为自己做课题、搞科研牟利,却不罕见。这些导师大搞封建家长式教育管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强调绝对的服从,甚至故意延迟学生的学习年限,原本3年就可以毕业的博士,有可能要4-5年才能毕业。
2.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从传统看,我国的学校教育就是一种权威性的教育,学生一进学堂就被灌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而传统的教师形象负载着浓厚的“礼教”色彩,在“天地君亲师”的伦理定位中,教师似乎对学生天经地义地拥有受尊敬与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以至于学生一旦不能如其所愿,教师对学生的爱就会“裂变”为恨,进而会变本加厉地惩罚学生,以示教师之威与尊。虽然现代教育提倡平等、教学相长,但是那种把师生关系定位于控制与被控制、命令与服从的观念在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师权威的滥用。
3.法律意识淡薄。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人治社会,国人的法制观念并不强。教师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公平公正平等意识不强。有的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依法办事,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办事,不能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及其每一件事,对学生缺乏爱心,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处理学生问题,简单地认为学生的任何申辩都是对自己的不敬,必须予以回敬,并没意识到他们在滥用教师权威的同时,其实在法律上是对学生权益的损害。而学生在自己权益受到损害时,很少有诉诸法律的,这就从另外一个方面让教师在滥用权威的时候有恃无恐。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国家立法层面看,目前我国并没制定关于防止高校教师权威滥用的法律。我国教育法中虽然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了明确规定,但由于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使得相关规则不可能很完善。作为教学单位,多数高校在防止教学事故方面有详细的规定,但在防止教师滥用权威方面依然存在空白。不受监管的权利,往往容易被滥用。
高校教师权威的滥用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它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凭学校,而是应该靠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力量。
1.制定规章制度防止教师权威的滥用。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教育立法的力度,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法可依,让教师依法教学,合法行使其必要的管理、决策权。在合理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时候,切实保障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对于个别严重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2.社会和家长方面。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监督,特别是新闻媒体应该要敢于揭露教育的黑幕,保持强大的舆论态势。作为家长,当自己的子女在学校受到老师不公平对待的时候要敢于站出来,维护子女合法的权益。作为受害者的学生,更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对教师滥用权威说不。如上述“挂科门”事件,就是由学生录音放到论坛上,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经过电视和报纸等媒体的报道才引起广泛的关注。
3.重塑高校教师权威。首先应该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建立有利于为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与教育管理体制。教师权威来源于教师专业上的成长,所以应当给高校教师创设一个积极和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其次,提升教师权威的内在品质,注重教师爱与智的统一。爱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学生成人的重要保障;智是教师的内涵特质,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成人成才是教育的理想,只有爱与智统一的教师,才能实现爱智统一的教育。教师的爱是教师权威产生的情感基础,而教师智慧是教师权威产生的内在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爱与智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重塑高校教师的权威。
4.提高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应该承认,目前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并不低,尤其是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他们的工资算是比较高的,但助教和讲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偏低,而助教和讲师恰恰是高校的教学主体。如果不考虑教师的物质利益,实际上就等于否定了权威的物质基础,教师权威就成为空中楼阁。从长远看,也就无法真正保持。因此,国家要对高校教师进行适度的工资补偿,使高校教师工资与同等学历者从事其他行业者的工资持平或偏高,让教师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重塑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权威的形象。
5.教师个人方面。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能随意地支配他们。其次,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他们的角色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简单的“教书匠”。最后,教师应该明白他们拥有或运用权威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为了支配和控制学生。合理的教师权威是为学生自身的成长、成熟以及最终走向自主、自觉服务的。合理的教师权威能为学生的自由创造条件,提供方向和支持。
[1]陈锦燕.教师权威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 2006,(18).
[2]卫倩平.审视与超越:教师权威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回归[J].教育探索,2009,(12).
[3]陈华安.警惕教育中的“权威滥用”[J].现代教育论丛,2006,(4).
[4]张良才,李润洲.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J].教育研究,2003,(11).
[5]裴嵘军.浅析教师权威的强化问题[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9).
[6]吴萧彤.教师权威问题探究[J].吉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1,(6).
G64
A 节
1673-0046(2011)11-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