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2011-08-15 00:49杨圆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体育

杨圆圆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杨圆圆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节奏快、时效高、竞争力强的社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学就成为了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成为了主要方向。文章将从教学指导思想、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现状等几个方面去研究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学生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系迅速崛起和不断完善,不仅可以丰富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同时也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构建。改革高职教育体育课程设置,并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目标。体育是教育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对高职教育现行的体育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思考,提出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对体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及学生的体育需求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的教育有别“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其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主要是围绕着对学生的个性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进行健康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质和品质的目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需求

1.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高职院校所传授的体育锻炼方法、技能和体育文化知识,能够充分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学校的体育教育主要是以健身教育和健身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授方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帮助他们形成体育专长以及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

2.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及体质的需求。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合理的作息制度、营养卫生为辅,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合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能够改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竞技体育的需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针对那些体育基础较好并有一定专项运动才能的学生来说的,学校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以便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从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此外,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还必须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便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重知识轻方法、重技术轻素质、重继承轻创新、重应试轻应用,这样势必造成各级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教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科建设长期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课时开设不足,又受到场地、器材和设备的限制。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课程体系的结构单一、内容陈旧,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应该设置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等四种类型,内容上还注重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单一课型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不足。体育课程在内容上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但是讲授的内容过多,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因此,传统体育课教材结构、内容体系、体育锻炼方式及竞赛方法已经与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出现了脱节情况,并不能满足高职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及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此外,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必须要严格地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及相关的教材规定来进行,尤其是在内容选择上着重体现“学科结构”的基本思想。在内容上主张追求面面俱到,各教材课时时数比例规定严格;教学中过分强调目的性,缺少科学性和主动性;教材编排多有重复,内容雷同,没有太多的变动与创新,直接导致了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随之就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二)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我国体育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接受了前苏联的一些理念和教学方法,最显着的特点是重视知识本身的系统与结构,运动负荷、练习过程趋于军事化、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强调教师、教材、课程三个中心的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科学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这就是所谓的以掌握运动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对体育兴趣的培养。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诸多观点,其中包括体质教育、全面教育、体育能力、成功体育等。这几点充分地反映了高职院校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良好学术研究气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存在的弊端。总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体现,这一目标必须要适从于体育工作者中,否则必将引起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上的混乱。高职院校还有很多体育工作者将竞技看成是体育教学,并且将成绩作为体育的最高追求,用这种眼光看待体育,就会使高职院校体育在学校中丧失地位。

(三)体育课程评价内容体系的范围比较狭窄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方法和结果不能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程度,缺少准确性、指导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是各校的考核制度和内容方法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协调统一。因此,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了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建立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的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就应该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按固定标准和原则进行静态评价,还要按教学改革的实际进行动态评价,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创新。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去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必将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革,以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武装大学生,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身心获得充分发展,这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单一地强调动作技术的结构、技术的细节、运动技术系统性,而忽视了目的性,这也将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心素质。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特色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根据一定哲学观、教学观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方面的认识形成的关于课程的基本观点与一般看法,在课程体系中起引领作用。此外,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重点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不仅打破了过去统得过死的课程模式,主张开放的课程设置,同时也要求体育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鼓励学校结合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这也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性的依据。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特点,自主构建并设置符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课程。

(三)课程目标必须突出就业的导向性,并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课程目标是为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力图实现的标准或结果,同时也是学生完成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获得的知识能力与态度。高职体育课程目标首先应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当前的体育课程结构的特点是各项目内容均衡发展,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善,针对性不强,结果导致课程实际效益下降。高职教育生源层次的多样化、专业的市场化、目标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课程建设应具有多样性,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程。我们可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形成具有本校体育教学特点的一体化结构。

(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变革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变革首先应该体现在体育思想观念上的改革,我们要认真分析高职院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认清体育思路的发展过程是如何形成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优良的体育思想。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不断改进自身的体育方法论,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发展为依托,重新认识并解决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几大实际问题。偏激的传统观点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体育教学工作者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研究体育教学,探讨如何使体育教学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这一主要问题。

(五)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逐渐从单一学科结构向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转变

现代社会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化条件,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更新和改造。高职院校必须由传统的单一性的运动技术教育及体育教学结构向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学科结构转变,构建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新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要从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培养出发,保证课程内容相互连接、相互配合。

(六)课程定位要体现出学校特色、职业发展与劳动保护的实际需要

高职体育课程开设应以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为主,具体落实动作的精确度与准确性,从而降低劳动损伤。体育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个性化,二是学生层面的个性化。学校的课程体系尤其是高职体育课程只为提高学生一般健康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形成劳动技能所需的身体素质,这是尤其重要的。

(七)开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材评价制度

在体育教学评价上,围绕按照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来设计出高校体育课程效果的指标体系、考核标准,逐渐从单一的运动技术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大力开展教材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体育教材。此外,在体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实施评价中,突出体现全面性、简约性及动态性。

[1]郑冰冰,刘楠.浅谈如何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6,(11):125.

[2]赵苏吉,王燕.论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2004,(7):58.

[3]吕小海.试论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88.

[4]李英.浅谈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院,2001,(6):214.

G718.5

A

1673-0046(2011)11-0029-02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体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