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后沟古村乡村旅游发展调查与思考

2011-08-15 00:49刘剑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古村窑洞农耕

刘剑锋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榆次后沟古村乡村旅游发展调查与思考

刘剑锋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榆次后沟是位于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一个历史超过千年的古村落,该村在基本上保留了古村落的完整性,整个村落在文化上表现了农耕文化、山水文化、风水文化、信仰文化、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生态,存储了从原生态刀耕火种到现代机械化的生产的场景,富有旅游价值。然而,2011年旅游开发却表现不佳,文章在详细对该村旅游资源的调查的基础上,简述对其发展的一些思考。

乡村旅游;榆次后沟

一、榆次后沟旅游资源概述

1.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榆次后沟位于榆次市东赵乡,与寿阳县交界,土地面积73.41hm2,折合1100多亩。现有居民75户,251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地貌。后沟古村谚云:“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整个村庄四面环山,地势起伏,错落有致,一条清澈的龙门河贯穿整个村庄。后沟的历史已有千年有余,可追溯到唐代。后沟古村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的、灵秀的景区。多少年来,后沟村在构成上保留了村落的完整性,整个村落既包括日常生产生活设施,也建有儒释道各具特色的神庙建筑。文化上,后沟村集农耕文化、山水文化、风水文化、信仰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既灵秀又灵动的后沟是活态的古村落,它存储了从原生态刀耕火种到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场景。冯骥才先生称之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宝库”。2002年11月,后沟古村收录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2003年,被中国民协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2.风景优美,资源独特

后沟古村依山而建,最高海拔974m,最低907m,相对高差67m,从而形成了后沟村的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形地貌。基于当地地形,村落内形成了窑中窑和院中院的民居建筑。古村独有的旅游资源可归纳为三大特色:第一,高低错落的窑洞民居。窑洞民居包括窑中窑、楼窑、石窑、拱窑等,整个窑洞群被称为华北窑洞民居大全。后沟民居建筑多为穴窑或半穴窑的窑洞,其中院落包括32处四合院为主的三进院和七八处靠崖窑洞为主的院落,窑洞的选址因地制宜,在取向、高低等方面都不对自然产生过多的破坏性改造。洞口上方一般都挂有风水先生加的镇宅符。第二,星罗棋布的神庙建筑。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古村,建有13座庙,供奉着18位神。其庙宇系统十分完善,其中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五道庙等18座庙宇和1座祠堂均按照阴阳、风水、地势建造,尽显出佛道儒三教建筑文化。第三,明走暗泄的古排水系统。历经700年的历史,贯穿3000余米的排水系统沿用至今,从未发生过阻塞现象。

3.乡土气息浓厚,民俗文化丰富

后沟古村保存了千百年来黄土旱塬农耕文化的传统,继承了中国北方汉民族文化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形式。一年四季婚丧嫁娶、戏剧歌舞、社火庙会、生产饮食均有展示。民居窑洞冬暖夏凉,窑洞形式又各不相同,有的为两口或三口窑洞相连,有的则是三窑相连。四合院分布北房为正房,南房为下房,东西为厢房,正房高于厢房便于采光,院内进门为照壁,夏季无蚊子侵扰,空气清新,十分适合居住。

就传统的农副产品生产和饮食生活而言,后沟有手工香油坊、传统的酒坊、醋坊、豆腐坊、米面坊,生产的都是绿色无公害食品。后沟古村的无公害水果、蔬菜,小白梨、红枣、西红柿等,以及原生态手工高粱酒、石磨碾米、散养土鸡、土鸡蛋,均是特色的旅游商品。每当夏秋蔬菜瓜果成熟之时,游客可以亲手采摘,享受田园之乐。

二、后沟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

后沟自2002年被发现,其古老的村容村貌、淳朴的民风对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为了将这座遗留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开发成为便于游客旅游的乡村景点,2005年榆次区委、区政府投资2300万元对后沟古村进行保护性修复。共修建旅游专线6.6公里,停车场6000平方米,步游道2公里,农耕博物馆1000平方米,修复古神庙13处,民俗宾馆9家,农家乐餐馆11家,古作坊6个,古店铺20余家,古茶舍1处,规划开发采摘园区100亩,旅游农副产品数十种,完善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后沟村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和开发,集中展示了原生态的村落生活,从梳妆台、算盘、挂饰品、酒具、茶具到原始的农耕工具耧、犁、砘、耙等,从婚丧嫁娶到牌匾、碾子磨应有尽有,以山西最早建立的较为完整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后沟已有近20家农户在自家院里办起了农家乐或乡村旅游客栈,5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经营。

2003年2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后沟古村确定为“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2005年7月,又被亚洲太平洋组织、中外旅游推广峰会组委会、世界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推荐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2006年6月,后沟古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2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2007年,后沟古村被晋中市环保局授予“绿色景区”称号。

截至目前,景区已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00万元。近年来,景区又投资1000万元,围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做文章,在古村外围开辟了生态采摘园,大投入带来大收益,带动了全村百姓的收益,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1400元提高到2009年的8568元。2010年以来,景区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门票收入达300万元。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将达到12万人次,旅游收入将突破1150万元。

三、后沟古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1.如何处理乡村旅游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后沟古村的旅游开发基本上保护了古村落的历史原貌,后沟古村落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一方面得益于后沟人对于文化的传承,对于民俗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经济的落后和与外界的隔绝。山西过去有不少像后沟古村落一样的资源,有些资源条件甚至优于后沟,有些庙宇在“文革”中遭受了破坏,但相当一部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村子富裕了而被改建或推倒盖了新房。后沟的发现和成功开发,增强了后沟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去除了他们被遗忘、被视为贫困者的自卑心理,为其传统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机遇,为其旅游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商机。旅游开发给后沟带来的一系列桂冠,也使得后沟人拥有了与外界交流的更多机会,推动了与外界文化的互动。甚至有后沟人迎娶了四川妹子做媳妇,旅游业改变了后沟人的生活。

后沟人保持了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传统和质朴、勤劳和善良传统观念,但也面临着市场化、商业化、城市化文化的强烈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诸多社会条件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文化的存在、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则,不可能人为地固定、悬空搁置。特别是把商业化和实利主义的价值观带到原本重文轻商、重德轻利的后沟古镇,其建立在道德上的价值系统是否很快就被建立在金钱上的价值观所替代?如果不加以调整,旅游往往给像后沟这样的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带来严重的影响。

但后沟人也在向往现代的文明、城市的文明、经济的发展,他们也期望改善其传统的居住条件,用上冲水马桶,享有宽敞的客厅,使用现代的厨房和卧室、家具,而且一些后沟人已经进行了尝试。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如何既能够保护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能够使目的地居民享有现代文明的快乐,这是后沟未来开发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如何处理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生产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后沟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互相依存。冬日里猫冬养身,土窑洞遮挡了严寒;夏日清澈的山泉冰凉消暑,窑洞清凉宜人,蔬菜瓜果飘香;春日花开,秋日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自给自足,香油自家制,豆腐自己做,白酒自己酿,米面自家磨,棉布自家女人纺。住的窑洞都是亲戚、邻居帮助家里挖凿垒砌。吃的蔬菜、红枣、甜杏、白梨、西红柿都是自己种植,没有化肥农药,绿色无公害。吃的土鸡、鸡蛋都是自己养,全都原生态。这正是后沟生活的魅力所在,这也正是吸引旅游者观赏、体验的亮点。

虽然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涌入,后沟人自家种植的菜肴、养殖的土鸡和土鸡蛋变成了农家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后沟的杏桃、玉米、土鸡蛋变成了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但后沟依然依赖于传统的农业方式获得自己的经济收入,后沟依然按照手工生产方式经营着自家的生活。后沟人能不能建设自己的蔬菜大棚?能否拥有现代农业设施?能不能使用一产、二产和三产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实现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衔接生产?如果能,怎样能够保持原有后沟古村落的风貌?如果不能,有什么理由让子孙永远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怎样才能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是否需要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后沟村,让农民自愿地搬迁。但如果后沟缺少了活生生的农民,那些后沟还能拥有现在的吸引力吗?

3.健全管理体制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后沟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与机构统筹布局和有效管理,村民抢客、压价、破坏环境卫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些生意好的农家乐主要是靠能说会道的家人(或雇人)把客人拉到自家院里吃饭或住宿。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基本表现为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开始介入,通过与村委和村民的沟通进行综合整治与治理,形成了“政府+村委+村民”的管理模式。到2007年,后沟的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景区经营依然落后,景区收入偏低。2010年4月,后沟景区委托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经营管理,学院组成了硕士生比例达70%的管理团队入驻景区,管理团队借助团队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学院的品牌效应,在规范管理、文化挖掘、市场拓展、产品开发、建设和谐景区上做了大量工作,由此形成了“政府+(学校)旅行社+村委+村民”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了校、企、乡村共建、共赢、共享的发展格局,景区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优势、产业链的构建依然需要进一步建设和研究。课题组认为,应当积极联合农业技术部门规划和提升后沟村的农业生产,在后沟现有旅游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提升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品质,以实现后沟景区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古村景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目标。

F59

A

1673-0046(2011)11-0169-02

猜你喜欢
古村窑洞农耕
《古村小巷》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古村——大芦
陕北窑洞民居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