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益娴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299)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美育探微
夏益娴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299)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复杂性,美育也愈加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发挥美育的作用,笔者试图发现当前美育中的问题所在,并寻求美育的最佳途径。
高校;学生;问题;美育
美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是美的传播者、教育者、引导者,美育在其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也将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入手,探究美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对实施美育的途径做初步的探析。
美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新形势下,美育确实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美育以其特具的感染力,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绝好的载体。美育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在美的鉴赏和创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陶冶。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发展的过程。美育能让人以高品位的情感追求取代低级或腐朽的生活行为,与智育、德育相结合,体现“真、善、美”的统一。美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个感人的艺术形象,一首美好的歌曲,一幅优美的画卷,在供人们欣赏的同时,也在滋润着人的心灵世界,陶冶着人的思想情操,激励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使人受到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所以,美育对训练、陶冶大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具有其他教育途径难以比拟的作用。
其二,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长远要求。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就是“育人”,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现代高校美育工作不仅要关注人类群体的发展,更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这是因为,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首先,加强高校美育工作对于大学生个性的优化和发展具有独特功能。美育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个性发展的自由天地,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尽情创造,而且能够优化学生的品质。学生在欣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时,原有的性格、气质、兴趣等个性心理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激起、改造和升华。其次,高校美育工作对于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完美人格主要表现在知、情、意、行的高层次统一。在知、情、意、行四要素中,“情”最具黏合力,是把知转化为意、行的强大动力。美育是最具情感性的教育,完美人格正是在追求和创造美的历程中逐渐生成的。
其三,美育教育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毕业后,大部分同学会到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他们一方面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又是美的传播者、教育者和引导者。他们面对的群体特殊,中小学学生正处在审美观点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美育在其中具有根基似的深远意义。引导学生用美的眼睛看世界,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性情,去发现美、创造美。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拥有一份健康积极的心态,为中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好的基础。师范院校的学生承载的使命崇高,所以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师范学生的美育不容忽视,授予他们美学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实践、去传承。
目前,高等院校在意识到美育重要性的同时,在实施上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其中包含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
首先,纵观目前我国教育现状,高校美育远没有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完善。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来看都是非常欠缺的,美育至今没有成为学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多数学校来说,美育课和美育活动仍然徘徊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另外,高校美育教师的师资建设也非常薄弱,专职的美育教师比较短缺。
其次,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是个新型的群体,在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同时面临非常多的社会诱惑。学生的审美容易真走入误区,以何为美,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问题。高校学生追求非主流文化,借此引领时尚,追求新潮,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美所在,认为那些都已过时。传统文化经久不息,好的文学作品、好的音乐,在物质化的时代之下,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追逐金钱和权势,人们忽视真情所在,并逐渐淡漠,这对高校实施美育也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再者,从主观方面讲,师生对美育的重视不够。目前,高校开展美育课程,教师基本按照课程任务和课程标准备课、讲授,以传授美学理论为主,缺少生动性与趣味性。学生只是为了迎合学校的评价机制,硬学硬背,难得融会贯通。美育的范畴很广,不仅仅体现在美术、音乐、体育中,也体现在科学知识之中。所以,高校教育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科学知识中美的挖掘,做到感性美、理性美、知性美的统一。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也要深刻挖掘知识中美的所在,增强自己的美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吸收所学的知识。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等院校在实施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美育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中,其作用也愈显突出。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更好地实施美育,笔者做如下的初步探析:
首先,保证高校的美育理论的系统传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走向审美自觉。高校应设置一定的美学知识类课程或相关课程,用足课堂学习时间来向学生普及美学理论知识和传授美学原理,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学的兴趣并以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发掘自身感受美、寻找美、创造美的潜能。如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美学》、《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等,都能较好地为美育传授提供理论指导。
当然,高校美育课程的设置不仅仅限于美学知识的课程,如何把抽象的美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实践性知识仍是一个难题,这是广大的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同时开设诸如绘画、音乐、书法、形体、色彩、设计类的课程,通过学生对“技”的学习、实践与体验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与领会,不失为一个好的课程设置体系。当然中国的现代美学体系、美学理论、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山水意境等)与中国古典哲学、古典文艺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因此,高校还应开设一些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艺类的课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学生在接受美学理论的传授和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也能走向审美自觉。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和陶冶中,能够形成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积极走向,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很多美的教育,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会有意识地把美育蕴育在其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和氛围。
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体现专业特色,开展文艺联欢会、校园文化歌手大赛、朗诵比赛,组织旅游参观,举办各种影片展、摄影展,并把创新性教育与之结合起来,举办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美的存在,并把美育加以延续。
再次,重视在网络中贯穿美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上网成为大学生一个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但不良的网络文化与行为也会对大学生起到负面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有些传媒受商业利益的驱动,所传播的低级庸俗的内容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色情网站、非主流文化以及多元价值观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都产生严重的危害。美育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并统一于真正的真实之上,这一本质对网络文化的无序性、虚拟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好可以起到消解作用,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促使社会审美意识趋向高雅。
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及其发展,认识到网络只不过是人类发明的工具,它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不能取代人类“万物之灵”的地位。人类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世界而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通过美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把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同时,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网上开展各种美育活动,如举办平面设计、多媒体软件制作、网页设计或者课件设计大赛,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都能被调动起来,,不但提高他们对高科技美的认识,而且能活跃其思维,陶冶其情操,提高其综合素质,丰富其课余生活,使网络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发展个性、开拓创新的平台。
最后,针对师范院校学生,更应注重美育中的爱心教育。对于师范院校学生而言,将来他们做的是“人”的工作,不少学生将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使命神圣。师范院校要多重视学生的爱心培养,多推荐学生阅读和观赏优秀的书籍和影视,提高他们的审美价值情趣。在每年的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社团巡礼月、科技文化技术节中,可以多带领学生进行美育实践,鼓励学生多学习、多参与、多思考,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耐心。针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和行为,要教导学生多发现,培养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职业敏感力。带领师范生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培养他们用美的眼睛看世界,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学生。
总之,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所在,在思想上重视美育教育,在方法上不断思索、不断创新,真正地把美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1]赵青青.谈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途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3):33-34.
[2]徐奇明.大学生美育教育研究[J].青年探索,2005,(7):28-29.
[3]苏双平,齐义军.略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途径[J].阴山学刊,2004,(11):145-146.
[4]李跃红.论大学生美育的作用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4):83-84.
[5]任倩.在大学生中开展美育教育的思考[J].大众文艺,2007,(11)(中):192-193.
[6]秦太明.大学生美育探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73-275.
G64
A
1673-0046(2011)11-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