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柳氏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南宁530001)
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文化构建
伍柳氏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南宁530001)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得到有效运行而使其功能发挥受阻已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如此,究其根本,是因为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而又缺无民主文化支撑之故。为此,必须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创建鼎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民主文化,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效深入的发展。
民主文化;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和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努力探索,创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但实践表明,我们的民主制度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有效运行,其功能还能得到充分发挥。之所以会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应文化的有效支撑。为此,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赋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的生命与活力。
一种体制的创建对一种相应文化的倚赖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多次指出,不同的德性产生不同类的城邦。以马基雅维里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理论家们也认为,在人们缺乏公共品德的地方,共和政府注定要失败。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更是强调了文化的这种作用。他指出,在确立和维护国家秩序的各类法律中,风俗、习俗和舆论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其他一切方面的成功全都有系于此”。他还形象地比喻说,一切法律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1]73-74。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也有同样的看法。管仲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韩非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孙中山指出:“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①转引自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30。列宁发现:“文化上的落后性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2]766
体制对文化的倚赖也被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所证实。考察西方民主先创国的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不难发现,在它们创建民主制度之前,其“政治文化首先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代表新时代的政治文化已经走过几百年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所以当历史的时机到来时,旧的政治体系就被涤荡一清”[3]176。民主后建国的历程同样表明,“要实现民主政治以完成政治解放过程,就必须首先完成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的社会化过程”。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后发国家的民主政治的实现无不如此。日本自明治维新始就仿效西方初步架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到现今稳固的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与日本在效仿西方制度的同时“仿效欧美改革旧教育制度、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休戚相关,它们对日本民主制度的发展和最终确立“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韩国在脱离殖民统治后不久的1948年就迅速地建立起了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的基本框架,但是直到1990年代初“民主政治文化在韩国终于脱胎成形”之时,民主制度才得以“根基坚固”。而菲律宾获“亚洲第一民主国家”“东方的民主橱窗”之美誉,则完全得益于“美国人给菲律宾留下的一整套的政治思想体系和政治制度”。[4]75-79总之,“一个稳定的、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和政治的结构:它依赖于人们对政治程序的取向——依赖于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撑一个民主的系统,不然,这个系统成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5]586。
民主自近代以来就一直是我们诉求的目标。但历史表明,近代中国诉求民主的所有努力都归于失败。之所以如此,究其根本,还在于缺无民主文化的支撑而受制于传统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的经济、政治结构及其统治形式历经数次重大变革,并先后建立了相应的新型的政治价值系统,然而,“迄今为止,实际发生的政治文化转型主要局限于政治文化的表层结构,而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的主体作为深层文化因素依然延续下来”。“传统政治文化价值主体仍然遗留在我们的民族意识和大众心理之中,仍然左右着人们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治选择”[6]169,制约着民主政治的发展。
(1)传统意识形态对民主发展的制约。由道德中心主义、专制主义、民本主义有机构成的传统意识形态体系,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深层的文化障碍。在道德中心主义的长期熏陶下,一方面使历朝历代始终把政治方面的注意力集中在伦理道德的构筑上而忽视对政治制度本身的探讨和建设;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形成法制观念传统和一部真正像样的法律。这就从根本上堵死了走向民主法治的现代政治之路。专制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终身制、言论一律、官僚主义、等级特权现象以及任人唯亲、论资排辈、攀龙附凤、裙带关系、家族意识等各种封建宗法观念与现象,都是专制主义残余表现,并明显阻碍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民本主义的实质是为民作主。但因貌似民主,使许多人至今仍误把它当作民主而“不知不觉”地制约着民主政治的发展。
(2)传统政治心理对民主发展的制约。在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和陶铸下,形成了普遍的“崇圣意识”“臣民意识”“宗法等级观念”“狭隘顺从心理”“义务本位观念”等传统政治心理。而“中国现阶段的政治心理某种程度上就是传统社会意识和政治心理的积淀”。[7]54它仍然像罗网一样笼罩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8]585。
崇圣意识必然把政事、国事的兴衰完全寄托在“明君圣主”身上,从而必然导致“人治”;而臣民意识则必然导致人们“不识为主人、不能为主人、不敢为主人”而甘愿为“子民、臣民、奴民”。宗法观念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血统论。在今天,“高干子女更易当官”,拉关系、走后门、搞裙带关系等不正之风,以及严格的等级差别都是血缘宗法的表现。“狭隘心理”的体现和危害是:它使人民“感觉迟钝,目光短浅,对政治盲目无知,对本村以外的一切东西妄下判断,用农民关系的尺度去衡量复杂的历史关系”[9]564;使人民在反叛的时候都没有自觉地反对各种权威主义传统,而是反对衍生于中国文化与传统的制度体系所产生的后果。他们的反叛只是一种改变谁统治的方式,而不是用来改变导致这些不幸后果的结构、价值、观念或文化。[10]323其目的始终局限于“只需要一个主人而不是需要一个解放者”[1]61。因此,“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力量的性质,对于运动的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9]560。顺从心理把逆来顺受的服从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做“做稳了的奴隶”成为他们唯一的角色期待。因此,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农民起义,但也只是他们在被置于“身无立锥地,家无隔夜粮”的“死地”后而为“生存”所作的一种本能反抗,一种“只能使它在受压迫的时候产生自我保存的冲动”[11]104。义务本位观念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在家国面前是渺小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为了家族、国家的利益,个人的任何权利都要作出牺牲。在中国宗法专制社会中,一个人生下来就处于义务网络的包围之中,他必须按长幼亲疏、父子君臣的顺序对兄弟、姐妹、配偶,对家庭、社会、国家力尽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忠、孝、悌、义”等之义务。有什么样的文化心理也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人普遍显示出了实用、功利、中庸、嫉妒、私德等“否定人格特质”。[12]126
显然,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涵与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法治、自由、权利、平等、参与、宽容、妥协、信任、友谊、诚实、尊重、自主等价值诉求和精神取向相去甚远。
民主政治发展受制于传统政治文化而倚赖于民主文化的事实,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创建支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民主文化。这一文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民主观念。简言之,是指关于民主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诉求。民主的本质是“人民的统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一本质体现为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享用。因此,树立民主观念,首先就要树立人们的公民权利意识,就是要树立争取、维护和实现自己公民权利的意识。可以说,如果人们没有这种源于对自己公民权利的自觉诉求,那么民主也就无从谈起。而且,“使人们能够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和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11]271-272。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利观念往往与法律制度观念交织在一起。因为公民权利只能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来加以确认和保证。因此,当我们强调树立权利观念时,也意味着在强调制度法律观念。就此而言,树立民主观念就是要首先认识到民主是一种以确认和体现公民权利并确保公民权利得以真正实现的法律制度。
(2)现代国家观念。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弊端就是“缺乏近代国家观念”。[13]11因此,树立现代国家观念就成为创建民主文化的重要内容。树立现代国家观念就是要使人们认识到,国家“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8]281。认识到:人民是国家权力的唯一来源,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必须依据宪法来行使其权力,国家权力的运用受到宪法的规定和限制,受到人民的监督;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的各种权利,而不是相反。
(3)公民观念。公民观念是指社会成员自觉地把自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定位为“主人”角色的一种主观意识。其基本涵义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平等地成为国家的主人;公民具有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具有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和责任意识;具有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4)自由平等观念。历史表明,自由是人类自古以来诉求的目标。人类最终的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之于民主的意义在于:“自由是民主的特有美德。如果人们关心自由,把自由当作终极的社会价值来加以关怀,人们同样也应该关怀民主的命运。”[14]28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这种对“自由的要求”的“心理才能使社会重新成为一个人们为了达到崇高目的而团结在一起的同盟,成为一个民主的国家”[8]74。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才创造和选择了民主政治。与自由一样,平等也是人类自古以来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理想。“人人生而平等”成为人类渴望平等的最好写照。平等与民主密不可分。平等终将促成民主,平等需要而且只能由民主来实现。列宁曾多次指出,民主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力。
(5)现代法制观念。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就是要使社会普遍认识到:民主政治的真正确立离不开法律制度的确认和保障;任何力量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活动;自觉用法律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民自己是法律制度创建的真正主体,是“法治”力量的唯一源泉;法制的终极目的是维护和保障自己的政治权利,是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偏爱,是对公平、正义的维护。
总之,“民主单靠程序是存在不下去的。与程序或方法同样重要的,还有作为民主程序之基础的价值观念,以及实施民主程序和依靠民主程序才能生存的公民的感情和素质。”[15]10一言以蔽之,只有对个人权利与尊严的“要求心理”,才能使社会成为一个民主的国家。[16]409
[1]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 伍柳氏.民主化模式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J].安顺师范学院学报,2006(1).
[5]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军 ,阎华江 ,郑孝华 ,等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 吴大英,杨海蛟.政治意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0] 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等.比较政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2] 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3]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册[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14] 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5] 帕特丽夏·怀特.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Cultural Construction for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WU Liu-shi
(Marxist Theory Research Bas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It is no doubt that socialist democratic system has not been functioning effectively and the reason,in nature,is the lack of democratic cultural support because of the restraint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Therefo re,it is a must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and create democratic culture,p romoting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democratic culture;democratic system;socialist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D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49X(2011)04-0005-03
2011-05-09
伍柳氏(1969-),本名戴回天,男,苗族,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责任编校:李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