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1-08-15 00:44王玮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教学内容

王玮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6年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建议全国各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以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各高校应遵照国家和教育部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切实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政策、制度、课时、师资、教改等方面对大学语文课予以支持,使大学语文教学逐步走出低谷。目前有不少出版社组织班底重新编写各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许多大学也都在开设或准备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笔者有幸已经在塔里木大学从事大学语文授课工作近四年,希望结合在塔里木大学的一些授课心得谈谈自己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得到同仁的指正。

1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它应该是有别于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的,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更多侧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一个工具,为了应试而去学习,导致进入大学后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疲劳和厌倦。正如王宁教授所说的,大学语文“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进校就懂得,一个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不止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在本质上的跨越。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1]”。因此进入大学后的大学语文有理由让学生摆脱应试的压力,轻松地爱上语文,让学生在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的熏陶中身心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余身心获得调适、得到陶冶,让学生在中西文学的比较阅读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开阔视野,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在授课方式上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益、有利于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2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丰富性

虽然大学语文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应该如何组织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以什么标准进行甄选?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遵循文学史或者文体模式:以文学为主要内容,或按文学体裁组成教学单元,或按文学发展史线索组织教学。教材内容与中学语文并无根本区别,过于偏重知识性、工具性,被戏称为“高四语文”。有学者提出在大学语文教材改革方面,可考虑不再采取按文学史或文体排列的方式,而是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分组排列[2]。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大学里的语文课要突出“大学”语文之特点,除要凸显我们传统教学中的文学性特点之外,还应兼顾授课内容的开放性、前沿性、地域性、文化性以及综合性等特点。

2.1 所谓开放性是指授课内容能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语文教学大多侧重对某一篇目的学习而拓展性不够。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彭书雄提出了“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散,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杨建波提出了“以一带十、牵三挂四、以约反博”的教学方法,以1到2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带动一批即一单元的作品[2]。也就是说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选材,这样教师的教学可以由点及面铺展开来,让学生了解相关专题的不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在学习爱情诗专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广泛搜集古今中外自己所喜爱的爱情诗,并与同学分享,而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比较中西方爱情诗以及古代与现代爱情诗在文化上以及表达上的异同,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原因,最终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特点,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将有限的教材所选篇目与无限的文学世界联系在一起。

2.2 所谓前沿性是指在授课内容方面能够选择与时代特点以及学生兴趣结合比较紧密的文学作品,并将前沿的学术思想传达给学生。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生存和做人(Learning to be)。大学语文承担着满足学生“成才”与“成人”的时代需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要与时代特点紧密相连,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大学语文改革,需要创新,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所以在高教版的《大学语文》第三版中,你可以看到有爱因斯坦的文章,也有反映‘和谐’、‘生态’等时代主题的文章[3]。”为其如此,大学语文才真正是活的大学语文,才真正能够担负起大学语文的使命。

2.3 所谓地域性是指在授课内容方面要选择一些与本地域有关的文学作品。有学者认为一个不出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如果不了解本地区历史上的名人,一个不出省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本省区历史上的人文景观,一定意义上应被视为教育的失败。所以提出在《大学语文》教材里应该融入相应的人文教育内容或者乡土教育材料,让每个学生在成年之际就懂得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之处和作为一个特定乡土之后代的骄傲所在——只有“把根留住”,才是教育的成功[4]。塔里木大学地处新疆南疆,学生大多来自新疆各地州,毕业后大多也会留在新疆工作,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新疆的作家创作的作品以及其他地方作家写新疆的作品,并选择一些专题进行学习讨论,比如边塞诗专题、兵团文学专题、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学专题等。

2.4 所谓文化性是指通过各个专题的文学作品的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各个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了解共同生活于这一地域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汉语言是汉民族的母语,是每位公民维系民族认同感,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础和有效工具[5]。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重德尚义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6]。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只选中国的文学作品。生活于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有着全球的视野,在各国文化的比较中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欧洲的母语教育:“他们都将发扬和传播本国文化作为本国母语教育的重点。但是,欧洲母语教育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它们没有拘泥于本国的文学以及文化,而是在大力倡导本国文化的前提下,吸收世界各个优秀国家的文化以及文学融入到本国的母语教材中[6]。”

2.5 所谓综合性是指授课内容不仅仅选择文学作品,还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欣赏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科普文章等。有人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读图时代”,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与学生一起分享,让他们接受优秀影视作品的熏陶,并学会赏析影视作品。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科普文章,还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上几点是笔者关于大学语文授课内容的一点思考,每位授课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学生的意见以及本地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专题进行讲授。

3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关于大学语文的授课方法虽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有几点笔者认为应该注意:

3.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受制于教材,摒弃师道尊严。以往教师容易唯教材是从,教材里选什么文章就带着学生学什么文章;容易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一堂课里听不到学生的声音。这样导致教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不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也只是遵从教师的安排死记硬背不善于主动学习。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陷入固定的程式失去激情,学生的学习如一潭死水失去动力,很难达到育人的目的。

3.2 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搜集、选择、讲解相关专题的文学作品,给学生锻炼和表现的空间。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检索文献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资料的阅读、甄选过程中,选出相关专题下优秀的作品,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鉴赏能力;作品的讲解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组织课堂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从课堂中隐身,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相反教师要做的工作更多了,他需要不断的学习以赶上他的众多弟子,他需要在课堂中起到提纲挈领的讲解作用、画龙点睛的评论作用、循循善诱的启发作用以及锦上添花的总结作用,这应该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3.3 改变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的方法,考核方法更加灵活。众所周知,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却将考试当成了目的,为了考试而学习,及格万岁,至于课堂上学了什么却早已随着考试的终结忘得一干二净。因此,为了让学生爱上大学语文,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必须改变其考核方式。比如可以对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资料鉴赏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分项赋分,中间穿插演讲、朗诵、写作等各种方式进行考察。以达到“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2]”的目的。总而言之笔者希望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优点。

3.4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技能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控制等。它具有转换性、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技能已被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技能把文本格式的大学语文转换成了电子版,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表述转换成了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直观的形象,能把影视作品插入到课堂教学等,高度提高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把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情景,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

总之,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是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而衡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标准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快乐、是否主动、是否有兴趣、是否有成就感,是否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是否提高了能力、开阔了眼界。只要是能够给学生最有益的影响、最直接的帮助、最能够调动其学习兴趣、最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以为我所用。

[1] 王宁.高级母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准确定位与教改实验[J].中国大学教育,2004(6):21.

[2] 刘彦超.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年专刊,54.

[3] 汪瑞林.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J].中国教育报,2007-08-22.

[4] 张慧君.大学语文教材开发面面观[J].新观察,2007,(7).

[5] 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

[6] 潘勇,叶隆晓.论欧洲母语教材的“多元因素”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8,(9):91 -96.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母语教学内容
母语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母语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