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驱动政府转型数据质疑助推统计透明
——访上海市虹口区统计局副局长陆震龙
编者按:近年来,统计数据屡遭公众质疑,说明统计数据与公众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公众对统计数据越来越关注。这在给统计部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改进统计工作提供了动力。近日,本刊记者就“信息公开驱动政府转型,数据质疑助推统计透明”的主题对上海市虹口区统计局副局长陆震龙进行了专访。
记者:陆局长,您好!近年来,统计数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联想一年多前的商品房价格增长1.5%,平均工资“被增长”, CPI数据遭质疑,对GDP数据的调侃等种种现象,统计职业似乎成了高危职业、为难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怎样才能提高统计的公信力?您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基层统计数据的把关者,一定也思考过这些问题,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陆震龙: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居民消费的统计结果,其中,住房支出仅111元,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网上哗然。对于社会上的质疑,有关人员在国家统计局网站发表文章说:现行统计的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包括:水电燃料费、住房装潢支出、维修用建筑材料支出、租赁房租、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和维修服务费等,而公众关注的购、建房支出以及自有房虚拟租金并未包含在内,111元是租房户和自有住房户的居住支出的平均数,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比重超过80%。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住房支出”为什么与公众生活感受的距离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消除社会公众的质疑?我认为:
第一,统计人员对统计数据要有基本判断能力。统计部门在公布热点统计指标前一定要谨慎论证,确保能够经受检验。对照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开支,月住房支出111元的数据如果没有质疑反而不正常。
第二,要注意调查样本的代表性。这次居民消费住房支出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比重超过80%,数据被质疑也就难免了。当然,政府统计人员都知道选定城镇住户调查样本户的难度很大,要取得真实调查资料来之不易。但是,统计部门维护统计公信力的责任比天大,不能因为工作的难度而不顾调查居民消费支出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第三,要做好指标解读,提高统计透明度。CPI指标和住房支出数据最贴近生活,在城市居民的家庭支出中,公众感觉既然构成“住房支出”的项目中包括了水、电、燃料费等支出,那么固定电话费、有线电视费、卫生保洁费也应包括进来。社会公众一般不会去查看统计指标解释,而是凭他们的生活直觉去理解。因此,统计部门的“住房支出”如果没有包括上述费用,在公布数据时应该同时做好指标解读。
固定电话费、有线电视费、卫生保洁费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必要的生活开支,如果我们的统计指标名称和计算范围缺少生活常识,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几十年前制定的统计范围上不变,一定要舆论哗然后再匆匆忙忙作解释,要求不搞统计的人先学习构成统计指标的范围再做评论,是不可能的。值此之际,统计部门还要举一反三,看看有否类似指标需要调整,早作研究。
前些年,报刊杂志上反映企业经济实力分类时常用大中型企业、特大型企业来表示,文字直观,读者即使不是经济统计研究人员,都能直接理解所指对象是哪些。近年,统计部门向新闻界提供的“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工业”等的报道屡见报端,“三上”企业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但社会公众却被蒙在云里雾里。经常有人会问我,什么是“山上”、“山下”企业,是国家对东、西部地区企业的划分?
“三上”企业指的是定期报表的调查范围,是为了布置和采集统计报表而在统计专业会议上的专用名词,“规模”、“限额”、“资质”的所指对象除了分属不同的国民经济行业,在文字含义上会有什么“质”的不同?如果批零行业先定名“规模”,工业用“限额”会引起行业数据混乱吗?既然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能合称“限额以上”,为什么不能把“三上”统一为“限额以上”或“规模以上”呢?制定指标名称不但统计范围界定要清晰,还要增强公众意识,不要让社会各界费解。
基层统计人员很有办法,为布置和总结统计工作的需要,已开始改称“四上”,把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包括进来;“五上”包含所有三星级以上宾馆,以后难免出现“六上”、“七上”。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当有什么大的波动,人们往往最先关注的是统计数字。为此,政府统计部门要准确定位。要明确哪些新的经济社会现象由政府统计部门组织调查,哪些情况由行业组织或行政管理部门去组织调查,哪些数据直接在行政管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开发。甚至有些统计数据,当部门统计优势已强于政府统计部门时,政府统计部门可以及时让位,政府统计职能转为综合审核。这就是政府统计管理的定位意识。
比如,就本人所知,政府统计部门的社会平均工资统计,统计制度方法很严密,统计范围甚至包括“实物收入”,但执行力很差。由于私营单位相对配合度差,统计部门对企业数量占80%以上的私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统计覆盖度很低,并且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去组织私营企业实行劳动工资统计。如果用抽样调查方法,难免会带主观性地去抽取配合度高的单位,样本的随机性就差了。然而,现在政府系列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行政管理优势,该局对每个劳动者都有就业登记和社保金的缴费记录,社保金缴费人数比报表统计人数多很多。我认为,借鉴历年来统计部门公布的出口贸易数据都用海关提供的基础数据的做法,现在统计局计算劳动工资统计的基础数据也可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统计部门换位为对统计数据的整理、审核和发布。此事早做早主动,做晚了会很被动。当然,前提是平稳过渡。
这一过渡做法已有先例。2010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上一年全国商品房价格上涨1.5%,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现在公布的商品房价格指数就来源于住房交易中心交易数据,急流勇退很高明。
统计部门不是万能的,不必对任何新产生的社会现象都去直接开展调查,因为很多细节之处常规统计方法还没有触及,但没有统计部门是万万不能的。因为任何数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关联的,审核数字关联是统计部门的强项。政府统计部门应该责无旁贷地审核其他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甚至制定和审批调查方法,这是《统计法》赋予统计部门的法律责任。
记者:您刚才实际上是从统计部门的角度谈了如何改进统计工作,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提高统计公信力的问题。我们知道,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还需要统计调查对象的支持和配合,但这方面似乎不尽如人意。对此,我们有《统计处罚条例》为统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当统计部门遇到拒报、瞒报时,理应可以拿起处罚的法律武器,但是为什么《统计法》立法几十年,与物价、质监等部门相比,统计部门执法仍是“软刀子”呢?
陆震龙: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统计部门执法处理“软刀子”的根源,即统计部门执法与物价、质监等部门执法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是取得物证难易不同。物价、质监部门执法时当场能取得物证,而统计获取物证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当政府统计部门要立案查处单位迟报、拒报统计报表时,企业统计人员会辩解说报表早已送出,或电脑上报数据库丢失了等等。
二是处罚利益受损的对象不同。物价、质监部门监管的是商品质量与价格,处罚利益得失是某个单位。统计“监管”拒报的对象名义是单位,实际是企业从事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利益得失会转向到个人。现实情况是企业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职多、身兼几家企业多,他们往往节假日加班不但没有工资,入驻商务楼的单位还有诸多加班不便,如双休日空调停运等。企业上报统计报表是履行义务,报表越多,企业统计人员越忙,因此,企业统计人员的心态是工作任务越少越好。单位法人代表因统计报表与单位的直接利益无关,平时不关心,受到处罚时才叫冤。
三是处罚后工作关联不同。物价、质监执法处罚后继续监管,发现再犯就再罚,执法者在二次处罚期间与处罚对象可以没有必要的工作往来。政府统计人员的个人职责是按时汇总上报,最担心收表不及时,企业统计人员是政府统计人员的工作依靠,是统计报表的来源。处罚后,政府专业统计人员还需企业统计人员定期上报统计报表,希望上报时间能积极配合,查询数据能及时答复。因此,在现实统计工作中,统计违法情况不少,但是处罚很少,处罚的案例都是统计人员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要求立案的。
记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推行,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加入了在网上申请提供统计信息的队伍。而现有的统计方法,调查手段和统计队伍与公开政务信息的需求已经不相适应。请谈谈您对今后统计事业发展的建议。
陆震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目前的统计信息的提供与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要深入查找原因、破解难题、寻找对策,依靠统计发展来发展统计事业。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需要,以及公民查询政务信息的需要。
统计的职能定位,使政府和社会各界向统计局提出统计咨询的要求越来越多,信息面越来越广,在时间上也要求越来越早。但是统计部门不可能独自组织一支庞大的调查队伍来满足提供经济社会全方位数据的要求。统计部门要利用各部门资源的优势。
计算机管理已完全进入各行政管理部门,庞大的行政管理信息资源目前多数停留在本部门里,其他部门和单位即使上门索取也只能得到很小部分,或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开展重复调查,费钱费时费力。因此,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是当前解决政府缺少管理信息,向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统计信息的有效途径。
目前上海市的工商管理信息、税务申报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实有人口管理信息等,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应用。有待整合的资源还有: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与保障、城市规划和监管、房地产交易等信息,应把政府行政管理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行信息共享,当然,同时也要建立信息查询的权限制度。
统计部门不仅要积极地参与行政部门综合信息开发,还要发挥熟悉“国民经济行业代码”赋码工作的专业优势,使一个单位的行业代码统一赋予在不同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库中。
当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全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部门不仅要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基本的、重要的数据,而且要为社会各界了解形势、参政议政提供统计帮助和支持。因此,提高统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统计分析能力,是统计更好地发挥为科学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提升统计分析的敏锐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都很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政府部门不但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想尽快知道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政策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统计分析工作者要有政治敏锐性,应当在他们提出需求前主动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在政策措施发挥效用之后及时写出具有针对性的统计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提升统计分析的判断力。统计分析要深入研究数字背后的内在规律和问题,预测今后发展的趋势,这是提升统计分析能力的关键。
3.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能力。提升统计分析的关键是要有较高文字表达和分析研究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鼓励统计分析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或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扩大统计人员的视野。同时,也要完善统计分析工作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总之,我是一个基层政府的统计工作者,从1978年从事统计工作至今,由于统计职业关系,切实感受到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已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这一热度一定会持续下去。社会诚信度对统计公信力的影响,需要用提高统计透明度来应对,而普及统计基础知识,公开统计范围与计算方法是最有效的途径。统计数据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体现在数字的关联,统计人对统计数据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建立在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础上。统计工作很辛劳,辛劳不等同于贡献,贡献要经过深思熟虑,体现在对数据的客观反映和准确判断。统计部门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公众新闻,这是时代进步,统计人切勿急躁,要慎之又慎。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7.012
(编辑:周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