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城市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1-08-15 00:45:06方晓莉吴雪萍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桐庐县桐庐大都市

方晓莉、吴雪萍

(桐庐县富春江镇政府、凤川镇政府,浙江 桐庐 311501)

浙江桐庐城市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方晓莉、吴雪萍

(桐庐县富春江镇政府、凤川镇政府,浙江 桐庐 311501)

基于杭州桐庐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通过对其城市化建设有利条件以及农村人口转移难、小城镇功能较弱等难题的分析,提出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城市;融入“长三角”,接轨大都市;处理好建设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关系;以产业集聚推进城市化建设等几点对策建议。

城市化建设;发展对策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一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二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三是城市地域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愈来愈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一、桐庐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桐庐县城虽然历史悠久,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县城规模一直没有大的发展,1949年县城人口仅为4459人,1980年也只有1.62万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了较大发展,到2010年县城人口达11.43万人;城市化水平也从1980年的8.3%上升到2010年的60.0%。

城市规模在空间上得到扩展,县城的形态结构从老城区的单一团状结构,向新、老城区组团式发展模式。昔日,桐庐县城仅囿于富春江北岸3.5平方公里。桐庐县委、县政府放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规划城市,用市场的手段经营城市,适时提出县城“跨江发展”战略,经过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实施了县城“跨江发展”战略,把“一川如画”的富春江点缀为城中“内河”。今日,富春江上两条彩虹(经过县城亮灯工程,两座大桥成了靓丽多姿的彩虹)把新旧两城区紧紧融为一体,县城的范围扩大至16.1平方公里,城区框架日益拉大,城市空间不断拓宽,从空间上来说,目前的县城是过去的4倍之多。

近年来,桐庐大规模开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围绕以建设山水风光特色的现代园林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大创建投入,着力夯实创建基础,积极推动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形成群山环绕水穿城、青山碧水绿绵延的城市形态。加大公建设施投入力度,建成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批大型公建设施;打造出富春江滨江绿带、迎春南路景观带、桐庐中心广场等一批园林景观精品,一个富有特色的山水旅游城市雏形已初步形成,“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正是桐庐城市形象的真实写照。

二、桐庐城市化建设的有利条件与难题

综观桐庐县城市化建设的总体状况,其有利条件不少,但仍然存在一些难题。

桐庐城市化建设的有利条件。桐庐作为国家级生态县,在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特色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创建“省级文明示范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际花园城市”等活动中,桐庐始终突出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乡村共美的主旋律,这一切对城市化建设起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提升桐庐城市面貌和文明程度,顺应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近年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的原则,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一批城市道路,强化一批城市设施,美化一批城市景观,倾力打造彰显桐庐山水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再者,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连,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十一五”期间,桐庐经济有长足发展,2010年,全县工业销售产值550.07亿元,比2005年增长0.98倍,年均增长14.7%;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3.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27倍,年均增长17.8%,这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桐庐县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人口转移难。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环境比以前宽松得多,但相对于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仍然是滞后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化进程,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城里不容易找到工作,难以安身立业;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并且覆盖面有限,难以免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二是小城镇功能较弱。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其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然而由于目前桐庐部分小城镇规模过小,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还没有形成,大部分小城镇还只是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其工业、交通、通讯、科技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

三、桐庐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前景与建议

如何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桐庐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值得思考。

1.发挥优势,着力打造“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桐庐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独特环境和几千年人类文化积淀使桐庐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荟萃之地。以上海、杭州大都市为依托,桐庐力推的观光、休闲游与周边大都市旅游形成互补;同时,上海、杭州工作生活节奏较快,钢筋、水泥建筑密集,休闲游对大都市人吸引力较大;上海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桐庐要以此为契机,通过依托上海,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向国内外推介桐庐,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的品牌,增强桐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应不失时机地融入“长三角”,接轨大都市。以大都市为依托,根据杭州市委作出的加快市域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决策,主动接受大都市的辐射,自觉接受大都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参与市域一体化进程,借鉴外地的经验,应该做到:①以观念接轨为先导,构筑一体化思想体系;②以产业接轨为核心,构筑一体化产业体系;③以基础接轨为根本,构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体系;④以城建接轨为依托,构筑一体化的城镇体系。

3.正确理解和处理建设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是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4.以产业集聚推进城市化建设。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建设,而这其中起主导性地位的就是产业集聚中的城市化建设。产业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协作,城市之间、地区之间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并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域日趋庞大,城市的空间也发生着变化,城市空间不断扩展,新的城镇不断出现,城市由孤立发展转向地域集聚、依托网络关系构成城市产业集群。城市产业集群以其开放性、网络性的特点,高集聚能力使得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得以配置,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城市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辐射能力,通过经济网络的联系,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问题发展到今天慢慢已演变成为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专业化分工出现使得各行业分化产生地区集聚效应,产业的集聚必然引起人口的聚集,从而带动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发展也会促进产业聚集,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研究城市发展这一课题上,有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地区产业的聚集对城市化的影响,而这种现象也是确实存在的。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4.020

施越霞)

猜你喜欢
桐庐县桐庐大都市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杭州(2023年1期)2023-03-15 03:25:36
美丽乡村(浙江桐庐)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汉语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8:16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中等数学(2021年5期)2021-08-14 02:31:10
操场上真热闹
大都市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38
桐庐县:科技编织“桐庐梦”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51
桐庐县完成34个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