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洲、朱国众、周群艳
(1上海市统计局、2和3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上海 200003)
PPI与CPI价格决定机制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上)
陆洲1、朱国众2、周群艳3
(1上海市统计局、2和3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上海 200003)
为了研究我国PPI与CPI的价格决定机制,探索两者走势不同步的深层次原因,在对相关价格决定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约束下的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PPI和CPI价格决定机制及两者的差异展开了深入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PPI和CPI的价格决定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外部冲击对两者的影响不同是产生波幅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此建议政府在抑制物价上涨方面,应同时关注PPI和CPI,并针对两者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
价格决定机制;协整检验;方差分解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上下游价格走势不同步现象日趋严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间持续出现缺口甚至倒挂现象。PPI和CPI增长不同步甚至倒挂,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长期来看,这种现象可能使上下游企业盈利能力出现分化,甚至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同时,会使价格形势判断变得更为复杂,加大政策调控的难度。因此,研究我国PPI与CPI的价格决定机制,探索两者走势不同步的深层次原因,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对于有效防止价格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PPI与CPI的价格决定机制及两者之间的波动差异,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对PPI与CPI之间传导机制的研究;二是对PPI与CPI之间长短期动态关系的研究;三是其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
有关PPI和CPI之间传导机制研究,有些学者把重点放在PPI对CPI的传导途径上。传统的生产链传递观认为,由PPI所衡量的基础商品价格的变化会领先或者引起由CPI衡量的总体价格指数的变化;但主要从需求角度考虑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CPI也会影响PPI,其强调最终消费产品的价格也影响到生产过程中输入品的价格。
同时,更多学者则侧重于传导效果的实证研究。他们分别基于全国或省市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或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我国价格传导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PPI向CPI传导的时滞从3个月到1年不等、价格传导或出现阻滞或无阻滞等不尽相同的结论。比较典型的如袁建文(2009)对广东省2001-2008年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PPI与CPI相互影响,且滞后期为6个月。程建华等(2008)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K-L信息量、时差相关分析等技术分析表明:在市场化较为完善的行业或领域,价格传导机制畅通;而一些由政府控制或存在垄断的行业,价格传导发生阻塞。而对于PPI对CPI传导机制受阻的原因,肖六亿等(2005)认为2003年以来,垄断性的生产资料市场和竞争性的生活资料市场之间的市场结构差异导致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不能相互传导。而周望军等(2008)则通过对2001年各种价格指数的量化分析,认为“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阻滞”的问题并不存在,上游产品向食品和服务价格的传导衰减与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阻滞无关。
张延群(2007)采用二阶单整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构造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并得出从短期看是CPI受PPI的影响,而长期来看则是CPI决定PPI的结论。而宋金奇等(2008)则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贺力平和樊纲等(2008)分析2001-2008年PPI和CPI的数据发现,CPI是PPI的Granger原因,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这期间需求的力量大于供给。也有一些研究应用较独特的计量方法来考察这个问题,如何光辉(2009)运用谱分析方法,发现尽管从总量上看CPI和PPI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只有CPI引导PPI,但它们的结构分量之间存在稳定的一致关系,而且无论趋势分量还是周期分量,彼此之间均互为因果、协整一致。苏梽芳等(2010)基于两区制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CPI与PPI的倒挂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尽管我国在短期内经常存在CPI和PPI倒挂现象,但两者仍然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短期偏离只有在超过某种程度时,系统才开始向长期均衡位置调整,而且调整呈非线性特点。
国内学者分别选取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变量,通过构建模型来研究它们对CPI的影响,并得出各自的结论。程建华等(2008)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物价的因素方面,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进口与出口以及M 1、M 2均为CPI的Granger原因。方燕等(2009)研究表明CPI对自身反应较为敏感,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及PPI对CPI的传导效应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货币供应增长率对CPI的冲击较大,外汇储备增长率对CPI的直接影响较小但间接作用不可忽视。薛等(2010)以建立总体回归模型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的计量方法,得出名义有效汇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国外进口商品价格这三个因素对于CPI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使用交叉相关系数(Cross correlation)来研究上下游价格的传导时滞,或从定性的角度分析PPI与CPI波动幅度的差异,鲜有研究就各种外部因素及上下游价格传导对PPI和CPI波动幅度的影响差异进行定量的测度。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对PPI与CPI价格决定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PPI和CPI的价格决定机制存在差异,外部冲击对PPI和CPI影响不一致才是两者波动幅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下文将综合考虑PPI和CPI的各种外部冲击因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外部因素及上下游价格传导对PPI和CPI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度和分解,从定量的角度寻找PPI和CPI价格决定机制的差异性,从而对PPI和CPI涨幅之间的缺口给出更明确的解释,以期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通常被看作处于一个生产链条上的不同产品的价格,生产者价格被视为投入品的价格,用于生产最终产品,消费者价格则是消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根据一般经济学理论,厂商在产品定价时是按照在产品的边际成本上的加成定价。因此,根据加成定价的原理,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变化,直接引起消费品生产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化,最终必然会传导到消费者价格上。
首先,按照马歇尔的派生需求理论,预期消费者价格到生产者价格会有一个反馈机制。因为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最终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决定了厂商对投入的需求。因此,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最终会影响到资源和中间产品的价格。其次,为保持消费品生产企业劳动者的购买力不变,消费者价格的上涨会驱动这类企业继而全社会工资水平的上涨,从而影响到生产者价格。再次,CPI也通过PPI的生活资料部分完成对PPI的传导,CPI食品统计内容中的生鲜产品是PPI生活资料食品项的上游(成本),因而CPI中这一部分产品价格的波动在长期内会影响PPI。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是形成货币传导机制的起点,其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对基础货币、利率和信贷政策导向等方面。货币政策操作通过金融工具影响中间目标继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相对价格和融资条件(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以及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并通过其变动影响实体经济领域,即引起企业和居民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投资和消费变化,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产出和价格水平。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国际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国际因素对我国物价的影响逐渐增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物价上涨,就具有明显的国际背景。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价格的传导主要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一是贸易传导路径。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变动通过贸易中的比价关系直接影响国内原材料价格变动。由于生产资料大多是标准化的可贸易商品,同质性较高,随着我国外贸依存度日益提高,价格联动效应亦趋向明显。二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传导路径。在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中,国际衍生品市场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全球信息传递速度和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加快,国际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会迅速传递到国内期货市场,经由期货和现货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国际大宗原材料期货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物价水平变动。
价格的预期效应是指由少数人的价格预期心理过渡到多数人的价格从众心理,并因为多数人的预期而影响人们的认知与行为模式,进而对价格水平产生的效应。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会影响人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当全社会对物价水平形成一致性预期时,会引发人们对商品购买行为的改变,或推迟购买、或集中购买、囤积,物价水平的预期便会成为现实,甚至产生放大效应。(待续)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4.011
周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