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雅芸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以“网络+工作室+公司”为载体的国际贸易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探索
步雅芸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无论在定义还是在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可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从网络、工作室、公司三条途径搭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仿真实训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内准就业”,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国际贸易;生产性实践教学;准就业
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校内模拟实训。主要结合专业课的开设,利用校内模拟的进出口交易场所及相关的业务模拟软件,开展外贸英语口语、外贸单证实训、外贸综合实训等。二是校外的见习。主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化整为零到外贸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训,主要辅助与见习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岗位的工作。
这些尝试都为学生进行业务实践提供了解决方案,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校内以模拟软件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停留在仿真为主、全真为辅的状态,学生缺乏真实的业务氛围实践,造成毕业生外贸业务处理的综合能力与企业实际要求有一定距离。在校外化整为零的企业实践中,由于业务资料的机密性,学生进行真实业务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只是见习或做一些杂事,无法接触主要外贸业务,因而对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把握不全,对业务流程的实践不完整;同时,因国际贸易岗位的特殊性,愿意接受学生进行顶岗的企业数量较少,单个企业接纳进行顶岗的学生数量有限;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的遥控指挥,管理与指导的难度比较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这一思路解决了以上不足。各院校开始投入资金与人力加强校内全真生产性实践基地的建设,探索全真实践环境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实践项目的系统设计与操作的整合,实践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与企业合作达到双赢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进一步开发等问题。本文基于本校的实际操作,围绕以“网络+工作室+公司”为载体的国际贸易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的建设,探索“校企合作”的校内顶岗实践模式如何推动国际贸易业务的工作流程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问题。
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产物。目前学界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的概念界定并不完全一致。《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本特征作出了解释,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1]刘家枢等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2]不论概念如何界定,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发展至今,已具备三大特征,即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校内实施;亦工作亦学习。简而言之,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是校内进行的工学结合。
多个教育部指导文件和许多专家都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必须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并形成良好的态度。如马树超、范唯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提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融入职业要素”,“能够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等。[3]本校国贸专业针对100多家外贸企业所开展的调研结果也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以及外贸业务必须的专业技能。因此,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呼之欲出。
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软硬环境建设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丁金昌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模式归纳为三种:企业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和共建共享模式。[4]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最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为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实现共同经营、优势互补和任务驱动。我校的做法是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推动力量,立足职业岗位运用能力需求标准,通过与企业联合注册网络平台、建立典型产品工作室、把企业引入校园等途径,构建以工作室、企业、网络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1)完善以外贸商品为载体的网络贸易平台。如今,网络在进出口业务中担当重要角色。在校企合作力量推动下,学校与湖州瑞丰印染有限公司、湖州翔顺工贸有限公司、湖州三鑫纺织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注册国内主要网络贸易平台,如中国制造网、中国纺织网和中国供应商等,校企共享网络平台资源。网络贸易平台的形成主要用于企业询单、回盘操作,同时也是推广企业及其产品、联络国内外客户的最佳途径。询单制单实验室同时安装主SimtradeTM外贸实习平台、SimIFF国际货运代理实训平台、ICD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平台。通过全真贸易平台和仿真实训平台相结合,使学生流畅地使用网上贸易平台进行商品信息的查询、供货商信息查询,为开拓网上贸易业务,熟悉贸易流程,进行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创造条件。
(2)建立以湖州地方典型产品为载体的师生工作室。师生工作室是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国贸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对地方典型出口产品加强了认识,围绕产品的出口业务流程进行了大量实践,从而具备了独立操作某项产品出口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师生必须在真实的业务中得到锻炼与检验,完成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因此,根据湖州地域特点和产品特色,成立了纺织品、丝绸制品和竹木制品三个产品工作室,工作室采用学校专业教师负责制,聘请企业专家做指导,联系地方多家典型产品企业,学生主要完成产品外销的网络推广、询盘、回盘,以及对老师承接的业务进行跟单等任务。
(3)引企入校,实现校内全真公司顶岗训练。学校筑巢引凤,把企业设在校园内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工学结合模式。我校免费提供经营场所、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吸引了湖州瑞丰印染有限公司、湖州三鑫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入驻。两家公司在学校进行接单、打样、制单、跟单等进出口操作,同时接纳教师实践、派遣企业员工指导、提供学生固定岗位轮岗,大大增强了校内生产性实践的氛围,实现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的互补和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工作室、公司三种途径搭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生产性实践提供了平台。
校内实训一般有两种,一是依托课程的仿真实训,即把来源于企业的项目编成教案用于课堂教学,或利用实训室的硬件、软件开展模拟实训,这对于学生基础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二是生产性实训,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综合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把两者相结合,在仿真实训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工作室+公司”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了“校内准就业”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校内准就业指学生应聘于建在校内的工作室与企业,身份为企业的准员工,实训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并“生产产品”,使企业产生效益。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招聘。由湖州瑞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湖州翔顺工贸有限公司、湖州三鑫纺织品有限公司、纺织品工作室、丝绸产品工作室、竹木工作室联手分院实训基地管理部门招聘校内国贸业务助理,公布招聘具体岗位、人数、要求等。学生通过递交个人简历与自我介绍进行自荐,实训基地进行心理性格测试,各招聘点组织公开面试筛选,择优录用公司业务助理。
(2)上岗。录用的业务助理先进行集中的岗前培训,然后分“企业准员工”和“工作室员工”两大类上岗,分配师傅和校内指导教师,明确企业规章制度、工作范围及各自岗位职责,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优胜劣汰。
(3)项目开展。员工根据各自的时间安排进入相应业务岗位进行实践。如业务员岗位主要进行网络贸易开拓,设计完善公司网页,网上询盘、发盘、对邮件进行翻译与回复、英语网上搜索、英语广告宣传等;跟单员岗位主要到工厂跟单査货、组织货源、盘存等;单证员岗位全面准备并了解订单资料(客户制单、生产工艺、最终确认样、面/辅料样卡、确认意见或更正资料、特殊情况可携带客样),确认所掌握的所有资料之间制作工艺细节是否统一、详尽,对指示不明确的事项详细反映给相关供应商和业务部,进行及时确认。
(4)考核。企业与工作室对项目进行指导、对学员进行考核,分院进行督导,顶岗结束后企业为顶岗学生出具企业实习鉴定,在双方满意的前提下,学生可优先被录用或取得被推荐相关企业就业的资格,由准员工转为正式工。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践即准就业的实践一般由第四学期开始,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主,在外贸类专业群中进行筛选,完全按照岗位需求招聘学生,按工作流程组织项目,学生边学习边实习,接受学校与企业双重管理,企业负责学生的岗位操作指导,学生跟着企业里的“师傅”开展业务。准就业的实施带动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学结合”的开展,与校外化整为零的顶岗实践珠联璧合、意义深远。
1.搭建以典型外贸产品为载体的网络贸易平台,亦工亦学进行外贸业务训练。典型的外贸产品可以直接从本地多家企业获取信息,在此基础上承接网上贸易业务,满足了大量学生参与全真业务实践的需要。
2.引企入校,建立贸易工作室展开实践项目,形成全真外贸业务经营环境。既解决校外单个外贸类企业提供实践岗位少、企业业务资料保密性高、实践教学开展难的问题,又把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的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成为企业的一份子,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企业又全程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正常经营发展的情况下,为自己的企业量身定制人才。
3.依托“网络+工作室+公司”的实践环境,形成校企共管的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校内全真实践环境下的顶岗实践,扩大师生工学结合的参与面,加深学生轮岗参与度,便于学校全面、全程与全员参与,减轻管理难度。学生在提高岗位工作能力的同时为企业解决实际的劳动力不足、技能不全面等问题,不仅节约了企业的劳力成本,而且带来了实际的收益,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三赢。
以“网络+工作室+公司”为载体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以16号文件为依据,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尽管目前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必能培养出大量职业适应性强、就业竞争力强的外贸人才。
[1]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教高厅函【2007】47 号)[Z].2007 -07 -04.
[2]刘家枢.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和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6).
[3]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4]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On Productive Practic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with Focus on Internet,Workshop and Company
BU Ya-yun
(H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The productive practic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s still on exploration stage whether on definition or on implementation.Colleges can focus on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organize campus practice via internet,workshop,and company;implement campus employment to gain work experience as well as do simulation practice to train ability;so as to benefit students,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international trade;productive practice teaching;campus employment
G642
A
1671-5977(2011)04-0088-03
2011-09-03
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之一《以“网络+工作室+公司”为载体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yb2010118)
步雅芸(1977-),女,浙江海盐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王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