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造口并发症防治进展

2011-08-15 00:42叶广坡项和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2期
关键词:肠造口腹壁造口

叶广坡 项和平

肠造口是治疗肠道肿瘤、外伤、炎性病变以及肛肠先天畸形等常见的外科治疗手段,该手术将肠道直接引出腹壁实现暂时或永久的粪便转流,以替代肛门排泄粪便的功能,是挽救患者生命,治愈疾病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估计每年新增加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约10万人,累积肠造口患者约100万人。由于肠造口改变了粪便排出途径,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创伤,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是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现就肠造口位置的选择,常见并发症的分类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 肠造口并发症的分类

按照并发症与造口肠管的关系将其分为如下两类。

1.1 造口肠管相关性并发症①造口出血。②造口缺血坏死。③造口脱垂。④造口回缩。⑤造口狭窄等。

1.2 造口肠管周围组织并发症①造口周围皮炎。②造口感染。③造口旁疝等

2 造口位置的选择

造口位置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因为造口位置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造口脱垂、造口旁疝等,同时造口位置不当将给术后护理带来极大困难。

造口位置的选择一般由专职造口治疗师、手术医师和有经验的护士执行,同时尊重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共同选择造口位置,目的是使肠造口功能良好,护理方便。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患者取不同体位时都能看清楚造口,以便于患者自行护理和更换造口器材。②造口周围要有足够的平整皮肤,一般要求范围是5 cm,避开疤痕、皮肤凹陷、皱褶、腰带处以及骨骼突起处,以便于造口用品使用,防止粪水渗漏。③位置隐蔽,造口术后不能影响患者穿戴衣服[1]。

常见的造口部位:①腹直肌处:脐孔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内1/3经腹直肌处,优点是能预防造口旁疝的形成。一般乙状结肠造口宜选择左下腹,回肠造口及尿路造口宜选择右下腹。②脐上:适于长期坐姿工作和坐轮椅者。横结肠造口宜选择左上腹,脐上2~3横指与正中线旁2~3横指交点处(横结肠体表投影处)。中线造口,两侧有坚强的白线保护,手术简单,结肠旁沟也无需处理,并且可预防一些造口并发症的形成,如造口旁疝、造口脱垂等。③脐下正中位,选择脐下脂肪突起最高处,便于患者术后自行护理。中年妇女常有下腹趋中线脂肪堆积,造口位置宜偏外侧,这样即可防止隆起局部受力磨损造口,又不会因佩戴造口袋而影响躯体曲线美。

3 肠造口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3.1 造口肠管相关性并发症

3.1.1 造口出血造口出血常发生在术后72 h内,多是由于造口皮肤黏膜连接处系膜血管及腹壁造口处止血不彻底,尤其是缝合小动脉结扎线脱落或未结扎,术后局部出血或形成血肿。

发现造口出血应立即查找出血原因,如为小动脉出血,则缝扎一针即可,伴有血肿形成者需及时清除血肿。如为黏膜损伤出血,可用生理盐水浸湿纱布压迫止血或用凡士林纱布保护。然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是否纠正,如出血不止,应及时拆除造口皮肤黏膜1~2针,寻找出血点、结扎止血。造口袋开口要大于造口周围2~3 mm,避免开口过小压迫造口黏膜,引起黏膜缺血、糜烂出血或机械性损伤。

3.1.2 造口缺血坏死这是一种严重的早期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24~72 h,并且以单腔造口多见,表现为肠管黏膜颜色变黑,失去光泽。主要原因是血液供应不足,如过分修剪肠脂垂损伤肠边缘动脉;拉出肠管时张力过大,肠系膜过紧、扭转或受压等。由于造口肠管黏膜外观局部或完全变紫,应与长期服用泻剂引起的结肠黏膜色素沉着相鉴别。

造口时应注意:①造口肠管供应动脉必须有博动,以保证肠端的血供,这是防止造口缺血坏死的关键。②拉出腹壁隧道的肠管必须无张力,肠系膜必须无扭转、压迫。③襻式造口支撑棒或玻璃管应在近肠管的血管襻下方通过。④应缝闭结肠造口与左结肠旁沟之间的间隙,以防小肠疝入发生扭转或梗阻,造成肠系膜过紧或受压。⑤缝合腹直肌鞘膜层时避免与肠壁作全层缝合,避免缝扎系膜血管[2]。

术后24~48 h内需严密观察造口血供,造口黏膜呈轻微灰黑色,失去光泽,这是缺血坏死的现象。选择一件式透明造口袋,便于术后观察。正确判断坏死深度和范围特别重要,对于坏死范围不超过周径1/4,且深度不足2 cm者,可行非手术治疗,局部应用溃疡粉,待境界清楚后再切除坏死组织。同时解除所有加重造口缺血的因素,如避免腹带压迫造口,将围绕造口的凡士林纱布拆除。用呋喃西林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洗造口。生物频谱仪局部照射,2次/d,30 min/次,照射后用呋喃西林溶液或康复新溶液持续湿敷。如发现坏死深度达筋膜层甚至超过腹膜,应立即急诊手术,经腹切除坏死肠管,重建造口,以免造成严重腹膜炎。

也有人把造口缺血坏死分为三度,并根据坏死分度决定治疗方法。轻度:造口黏膜边缘暗红色或微黑色,但范围不超过造口黏膜外1/3;中度:造口黏膜中外2/3呈紫黑色,但是造口中央黏膜仍呈淡红色或红色,用力摩擦可见黏膜出血;重度:造口黏膜全部呈漆黑色。其中轻中度可行保守治疗,重度宜行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重作肠造口。

3.1.3 造口狭窄造口狭窄为一种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几乎都见于端式造口,原因是造口周围疤痕组织形成或腹壁隧道过窄所致。如浆膜暴露和皮肤黏膜分离皮下组织暴露,炎性刺激导致浆膜及皮下组织肉芽组织增生,疤痕形成致环形狭窄。皮肤切口过小也是造成狭窄的重要原因。

术中应注意切开皮肤及前鞘不宜过小,一般单腔造口的腹壁隧道孔应容两指,双腔造口则要容三指,过大过小都容易发生并发症。肥胖者需要切除较多的皮下脂肪组织,才能将肥厚的肠管拖出造口。皮肤切口也应容两指,过大会使皮肤切缘与造口肠管缝合张力过大,容易发生皮肤黏膜分离,导致造口感染、狭窄。尽量一期缝合造口皮肤黏膜,可预防浆膜炎及皮下组织瘢痕挛缩,对防止造口狭窄有重要意义。

为预防造口狭窄,应早期定期扩张造口。具体方法是术后1周开始用手指扩张造口,1~2次/d,指套涂石蜡油,能将食指第二节插入即可,每次5~10 min,持续3个月,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肠管。如狭窄已形成,对于轻度狭窄能容小指通过者,可用上述方法扩张,待瘢痕软化后狭窄可消除[3]。重度狭窄或扩张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包括狭窄环放射状切开,或沿肠管环形切除瘢痕组织,适当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部分筋膜,或重建造口。但对肿瘤复发、管状狭窄、以及Crohn病引起者需剖腹手术重新造口。

3.1.4 造口回缩或内陷造口回缩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造口肠管过短、张力过高,或肠管与腹壁缝合不牢固所致。另外,造口腹壁孔过大,明显粗于肠管,缝合针距过大,襻式造口支撑物撤出过早亦可引起造口回缩。

术中合理操作可减少或避免造口回缩的发生:①从腹壁孔拉出的肠管必须无张力,这对于防止造口回缩尤为重要。②造口肠管提出腹壁的长度不应<4 cm,外翻缝合后要高出周围皮肤表面约1~2 cm。③采用腹膜外隧道肠造口,这样即可以防止造口回缩或脱垂,也可以消除结肠旁沟,防止内疝。④襻式造口支撑的塑料棒或玻璃管去除的时间至少要在两周后,若患者全身情况极差伴有低蛋白血症者,则应延长时间。

如果造口肠管过短,“端襻”造口是可供使用的一种造口方法。因为张力大多来自系膜血管的束缚,在肠断端系膜侧最为明显。该术式将肠断端缝闭,然后在紧贴闭合端的对系膜缘切开作造口,有利于减轻肠管张力[4]。

造口回缩程度小,造口边缘黏膜尚可见者,可保守治疗,加强创面处理。如回缩过大,造口边缘黏膜已不能见到,或已回缩至腹腔内者,尤其早期回缩,可造成严重腹内感染或弥散性腹膜炎,应二次手术重建造口[5]。

3.1.5 造口膨出或脱垂造口膨出多发生在术后2~7月,由于脱垂肠段明显影响造口袋的戴用,给患者生活护理带来极大不便。

主要原因系造口固定不可靠和腹内压持续偏高,预防措施包括:①术中游离肠管不可过长,并将腹内段肠管与侧腹膜间断缝合8~10针。②采用腹膜外隧道造口法。③腹壁各层要严密缝合,腹膜、腱膜、皮下与肠壁浆肌层缝合。④腹壁隧道孔不可过大,一般单腔造口的腹壁孔应容两指,双腔造口则要容三指。⑤避免便秘及其他使腹压增高的因素,如防治咳嗽、排尿困难,减少患儿哭闹等,给予腹带加压包扎。

轻度膨出或脱垂者不影响造口袋的戴用,可用弹性腹带对肠造口稍加压。重者表现为外突性肠套叠,发生后应手法复位,局部注射硬化剂,或手术固定,切除多余肠段,重建皮肤黏膜的连接,或重建肠造口[6]。

3.2 造口肠管周围组织并发症

3.2.1 造口周围皮炎造口周围肤炎是肠造口最多见的并发症,一般多发生在术后1~2周。主要是由于排泄物的腐蚀作用;过敏性皮炎,造口袋底板的化学成分引起;损伤性皮炎,更换造口袋及频繁擦拭造口周围皮肤引起的皮肤损伤[8]。

注意手术技巧和加强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对此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造口技巧:腹膜内侧的一段造口肠袢平面低于造口平面,使肠内容物通过肠蠕动间隙性外排,而不是通过重力及高位因素持续不断的流出。造口肠管外翻缝合后使造口高出皮肤表面1~2 cm,这样安装造口袋后粪便可以直接流入袋内。

造口护理:术后2~3 d开放造口,此时粪便稀薄,对腹壁皮肤刺激大,尤其是回肠造口者排泄物量大,易浸透造口袋底板,皮肤易出现过敏、刺激性皮炎。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造口周围皮肤,再涂以氧化锌软膏保护。一件套造口袋更换较勤,易引起损伤性皮炎,二件套造口袋易清洗及使用时间较长。尽可能选择底盘顺应性好、直径匹配的造口袋。对于皮肤炎性破溃、渗出,应用生理盐水清洗、擦干,将溃疡粉洒于表面,然后用皮肤保护膜。排便过稀者可适量给予止泻药。

结肠造口灌洗:定时的结肠造口灌洗可以训练肠道规律的蠕动,达到同正常人一样定时排便的效果,能减少排便次数,有效地防治皮肤糜烂。一般术后第5~7天即可开始,每天早上或晚上定时灌洗,每次500 ml温开水连续灌注2次。通常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大多数人在1~3个月后可达到规律排便。本方法能减少肠道积气,消除或减轻异味,降低造口周围皮炎的发生率[9]。

结肠造口栓:整个栓子类似蘑菇状,包括两部分,一是粘附于造口周围皮肤上的基板,用此保护皮肤,并提供栓子的附着处。另一部分是栓子,栓子由聚丙胺醋泡沫制成,压缩成一个溶水性薄膜。局部清洗干净后,基板黏贴于造口周围皮肤,栓子插入造口内,薄膜很快溶解,泡沫膨胀,封闭肠腔,发挥造口节制功能,且栓子上附有碳素过滤器,气体可排除且无异味。

3.2.2 造口感染肠造口感染可发生在皮下或较深的腹壁层内,脓肿形成后部分自行溃破,愈合后瘢痕形成,导致造口狭窄,甚至演变为瘘管长期不愈。

术中或术后污染是造口感染的主要原因,预防重点在于充分肠道准备,加强无菌观念,减少组织损伤。固定肠管的缝线不应穿入肠腔内,否则将发生肠漏,继发造口感染。造口时不能过多切除皮下脂防,手术结束时造口内填塞油纱一块,使造口肠管周壁扩开与皮下组织充分接触,消灭死腔,避免造口周围积液和脓肿形成[7]。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造口感染,注意血糖调控十分重要。

肠造口是污染性手术,围手术期应使用抗生素。至于是否一期开放,则视肠道准备情况而定。择期手术者肠道干净,可以在术中一期开放。若为急诊手术,肠道欠干净,则在术后两天开放。造口周围用碘纺纱布条围绕,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造口感染,又可以防止造口边缘出血。

感染早期要清洗和湿敷造口,及时更换造口袋,加强抗炎治疗。脓肿形成则需及时切开引流,剔除线头。导致造口狭窄者,按照造口狭窄处理,若瘘管形成则需行瘘管切除术或重建造口。

3.2.3 造口周围疝造口周围疝即造口旁疝,是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其中结肠造口比回肠造口更易发生这一并发症。

预防造口旁疝的发生有赖于造口肠管与腹壁的严密缝合,尤其是与腹膜的缝合,两针之间不能容一指尖。经腹直肌造口钝性分离肌束,也有助于降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筋膜一般沿着肌肉纹理的方向作“一”字形切开,不作“十”字形切开或圆形切除一块,后者易损伤腹壁神经血管,导致造口旁疝。积极防治慢性咳嗽、呼吸道感染、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增高因素。采用腹膜外隧道肠造口,相对固定了结肠,有利于防止造口回缩、脱垂、造口旁疝。

症状轻微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通过带腹带或适宜的造口袋治疗,疝过大或有嵌顿绞窄时应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放式和腹腔镜式修补术,或据手术部位不同,分为疝原位修补术和造口移位。利用自身组织直接缝合修补,由于存在局部张力,复发率高达76%以上[10]。应用人工修补材料的无张力修补术简单、有效。补片可置于皮下与肌鞘前或肌肉与腹膜之间,补片边缘需超过疝环至少3厘米,但前者复发率较高,可达10~30%。造口移位主要用于疝修补失败需二次修补者。术前应常规做CT检查,明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型[11]。同时,术前要进行严格的肠道准备,术中充分游离回纳疝内容物,暴露疝环及其周围组织。

总之,肠造口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充分的术前肠道准备,合理的造口位置、手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术后精心护理,对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张连阳.重视肠造口手术.消化外科,2006,5(5):383-384.

[2]魏海云,杨小文.直肠癌切除术肠造口坏死的临床分析.实用临床医学,2007,7(10):98-99.

[3]赵嵘.结肠造口并发症原因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2):111-112.

[4]郁宝铭.肠造口并发症的防治现状.浙江肿瘤,2000,6(1):3-5.

[5]华静蕙,王凌.肠造口患者恢复期并发症的处理.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1039-1040.

[6]卢震海,万德森.肠造口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广东医学,2009,30(8):1029-1030.

[7]梁小波,江波.肠造口的实施及并发症的预防.大肠肛门外科杂志,2004,10(2):90-91.

[8]陈锦.肠造口周围皮炎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61-62.

[9]李德川,钱俊.对肠造口的理解和造口技术的改进.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4):211-213.

[10]姚琪远,何凯.降低肠造口疝修补术后复发的经验与技术.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15(6):597-599.

[11]陈革,唐健雄,黄磊,等.开放式肠造口旁庙手术修补法40例分析,中国普通外科学杂志,2007,1(2):90-92.

猜你喜欢
肠造口腹壁造口
普外科护士肠造口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多功能肠造口栓的设计及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皮桥造口在预防性回肠造口临床中的应用及观察
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微信授权式教育在尿路造口患者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肠造口护理中奥瑞姆护理模式应用效果研究
结肠造口并发症类型分析及预防措施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