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蔚淑玉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以手、足及口腔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1]。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2]。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一般6~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68例,经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全部康复出院,现将该病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儿,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7个月~9岁,其中发病年龄<3岁的41例,3~7岁的21例,>7岁6例。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标准。68例均见手足口皮疹(占100%),51例患儿伴发热,并发症以肺炎居多,重症患儿2例,无危重患儿,病程为7~14 d。所有患儿均置隔离病房,给予抗病毒、退热等治疗。重症患儿给予降颅压、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经合理治疗,精心护理,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51例发热(72.21%),其中,低热(37.5~38℃)32例,中等发热(38.1~39℃)15例,高热(39.1~40℃)4例,发热持续3~5 d。无发热病例17例(27.79%)。
1.2.2 皮疹为本病的突出表现,68例病例均出现了皮疹,其特征为:①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丘疱疹、大小为1~4 mm,周围绕以红晕。②分布:手掌、脚底均有或多或少的小水疱,56例在臀部、肛周有丘疱疹,其中有6例主要表现为臀部丘疱疹而来就诊。③出疹顺序:61例先自手足,后至臀部,再至其他部位,7例先自臀部后至手足,再至其他部位。
1.2.3 口腔黏膜病变,65例有口腔黏膜病变,几乎与皮疹同时出现,或者在皮疹出现的24 h内出现,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小水疱、溃疡、饮食受限。病变主要分布在唇、齿龈、舌面、咽部、硬腭、颊黏膜,初起为小水疱,1~2 d后破溃成溃疡。
1.3 实验室检查 68例病例行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
1.4 治疗与转归 发热的51例患儿,有明显的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皮肤丘疱疹,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双料喉风散。所有患儿均置隔离病房,给予抗病毒、退热等治疗。重症患儿给予降颅压、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经合理治疗,精心护理,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
因为该病少数病例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因此严密的病情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2.1 观察体温变化,包括入院时,降温处理后。
2.2 神智情况 观察是否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2.3 呼吸系统 观察呼吸节律,频率的改变,是否口唇紫绀,是否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及肺部啰音。
2.4 神经系统 观察精神状态,是否头痛,呕吐,抽搐,肌张力下降,脑膜刺激征等。
2.5 循环系统 观察是否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肝肿大,血压升高或降低。如出现以上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做出相应的处理。
3.1 发热护理 体温在<38.5℃者给予散热,多和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体温>38.5℃者,应适当降温。降温的方法有:戴冰帽、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大血管处置冰袋、必要时行亚低温治疗等。护士应增加测量体温的频次,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做好药物及物理降温后的记录,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3]。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或水和氯醛灌肠等。
3.2 口腔及饮食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交替喂饮温开水和淡盐水,能配合的患儿可用棉棒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流涎的患儿给予使用颈围以保持颈部及前胸清洁干燥。对于口腔溃疡疼痛剧烈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同时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或者给予双料喉风散局部涂抹,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手足口病患儿在感染病毒后,过度疲劳和营养不良等因素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因此,患儿应当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增加营养。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因发热,口腔疱疹溃疡疼痛,食欲较差不愿进食者,给予温凉、可口、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喂养过程中注意卫生,以防发生感染性腹泻。
3.3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因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故不需要特殊护理,但要保持皮肤卫生,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选择柔软舒适的棉织品尿布[4]。手足部疱疹未破溃时可予以0.25%炉甘石洗剂,若手足部疱疹破溃可涂抗生素软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3.4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多是独生子女,加上之前国内曾有死亡病例的报道,患儿家属大多比较紧张和恐慌,医护人员要给予患儿及其家属相关的心理疏导,以便得到患儿和家属的信任和配合。由于患儿处于陌生且被隔离的状态境,以及疾病带来的疼痛,容易恐惧焦躁和烦哭不止。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爱护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于较大的患儿,可耐心地给予解释,争取配合治疗,鼓励多进食,争取早日康复。
3.5 消毒隔离 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每日用500 mg/L有效氯喷雾消毒。病室内拖把专用,并进行标记,使用后先用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再用清水涮干净,置于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悬挂晾干备用。粪便用两倍量10%~20%的漂白粉乳液混匀,作用2 h后倾倒。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已结痂处应让其自行脱落,不能强行撕脱。
3.6 健康教育
3.6.1 留观期间的健康教育 留观期间以不同的形式如发放书面材料、小讲课、示范等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其内容包括预防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及措施,饮食指导、如何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等。
3.6.2 出院指导 告知患儿家长,预防足口病主要在于切断传染源,发现患者立即隔离,同时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尤其是加强幼儿园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应向患儿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知识,教会家长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做好个人预防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烧伤均要洗手,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在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经过精心观察治疗和科学合理的护理以及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本组68例手足口病患儿均康复出院,预后良好,且未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本病一般呈自限性,但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不及时出现死亡。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配合临床药物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健康教育,同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可有效的遏止疾病的发展和流行[5]。
[1]朱录清,董伟,程铮.手足口病33例临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4):271-272.
[2]粱煊芝,王学清.重症手足口病23例临床分析.小儿急救学,2002,9(2):116.
[3]祖大玲,张祝娟,董玉萍.72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安徽医学,2008,29(4):370.
[4]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中国医药导报,2008,3:(9),135.
[5]张永萍,刘桂红.13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天津护理 .2009,8,17(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