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

2011-08-15 00:49陈梁飞
中学语文 2011年16期
关键词:文本设计课堂

陈梁飞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对话是其主要活动方式。在对话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会得到有效训练并大幅提高,学生的人格精神会得到充分滋养并逐步完善。

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多边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垂直性对话、学生与学生的水平性对话,等等。课堂中的对话不能只是单一形式孤立展开的简单对话,而应该形成多重形式交织的多层次立体的对话网络。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可以是对话的第一层次,属于学与教的初始解读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是对话的第二层次,属于教与学的互动提升阶段。垂直性对话与水平性对话交织,第一层次对话与第二层次对话螺旋式循环上升,形成阅读课堂的对话网络。这种多重、多层次的对话网络所形成的对话磁场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实现阅读教学个性化解读的目标。

阅读课堂中的对话总是从一定的问题或话题开始,并依靠一定的问题或话题来推动的。问题或话题是对话的起点和焦点,更是对话网络形成与展开的驱动力。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无法否认高质量的问题在对话网络形成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但那些过于零碎、肤浅的问题却很容易形成单纯“传球式”的垂直性对话。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是为了索取“标准答案”;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要测试学生的理解离“标准答案”有多远。这种被动狭隘的填鸭式对话,与“对话”精神是相违背的。而话题只是规定了对话的中心或方向,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和诸多可能性解答,存在巨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是课堂对话天然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应该慎用问题式对话,而重用话题式对话。

一、话题设计基本要求

1.源于对话文本。话题只有充分尊重文本并以此为依据,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探求答案,从而推动阅读课堂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

2.激发对话兴趣。话题如果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文本自身存在的趣味性出发,就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

3.提供对话空间。设计话题应该考虑话题延伸的诸多可能性,不同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开展与文本、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断产生灵感的火花、思维的碰撞。

4.提升对话精神。话题设计要能够充分挖掘文本中具有智慧或人性闪光的人文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感悟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升阅读课堂的精神境界。

比如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中的《想北平》和《我心归去》两篇散文,都表达了身处他乡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想北平》是身处青岛的老舍对北平的念想,《我心归去》是身处法国的韩少功对祖国的眷念。具体体会作者浸透于字里行间的乡思是这两篇文章的重点,我们可以将两篇文章合起来教学。《想北平》可以研讨这样的话题——“句句北平情”;《我心归去》可以研讨这样的话题——“字字归去心”。

这两个话题本身包含了很多未知的悬念,既能够让学生围绕话题自己设计疑问、解答疑问,也可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展开进一步的对话,在文本词句中探求答案,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寻找到的词句可能只是与学生的经验感受有关,学生感受到的情感可能都与学生的个性喜好有关,但却都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能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在与同伴的对话中,产生无限的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将阅读课堂的对话逐步引向深入,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二、话题设计三段式结构

话题作文因为话题宽泛、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等特点使高考作文获得了更自由的空间而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一般来说,话题作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先引用背景,再引出话题,最后提出要求。受此启发,阅读课堂对话的话题也可以设计成以下“三段式”结构:话题背景、对话话题、对话要求。话题背景揭示话题出现的背景材料;对话话题揭示话题名称,提出对话的焦点;对话要求则具体限制对话范围,分条指明对话的过程和任务,推动形成对话网络。

比如人教版第六册《宝玉挨打》一课,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这场“父与子”矛盾的实质和贾宝玉叛逆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笔者设计了以下话题:

(1)话题背景:贾政望子成龙是爱,王夫人棍棒下抢救儿子是爱,贾母怒斥贾政救下孙子也是爱。充满爱的家庭却演绎着“打”的悲剧,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一家子的爱。

(2)对话话题:三人之爱

(3)对话要求:

①默读课文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在文中圈点勾画;

②自选角度,以课文中的语句为依据分析贾政之、王夫人之爱和贾母之爱;

③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言之有据。

在这一结构中,“话题背景”并非可有可无,它为话题的出现提供了很多铺垫的信息:一能揭示话题的来源;二能对话题进行初始化界定;三能指明对话的方向;四能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对话要求”的作用也很大,它具体指明对话的步骤、内容和要求,是学生顺利开展对话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一般来说,要求越具体、操作性越强,对课堂对话的引导推动作用便越大。“三人之爱”这一话题的第一个要求是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深入感悟文本,第二个要求是限制对话的角度,也是向学生指明对话展开的方向,第三个要求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一步展开对话。

三、话题设计基本方法

1.根据教学文本设计话题

教师通过与教学文本对话,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因素设计一系列话题。这种方法从教学文本出发,设计的话题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最常用到。

比如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一课。这是一篇诗化散文,余光中打破了许多散文语言的常规,完全循着他的才情诗情写作,运用大量的诗化语言,隽永含蓄,意味深长。学生读余光中的散文,感觉唯美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乡愁”。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话题:

(1)话题背景:在蒋捷的词中听雨,在王禹偁的竹楼听雨,在大陆瓦屋听雨,在日式古屋听雨……听雨中总有一些东西与中国有关。

(2)对话话题:听雨中的中国元素

(3)对话要求:

①默读课文第五至第九段;

②在文中圈点记号;

③透过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④在小组中有理有据地交流看法。

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在对话中领会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与赞美之情,从而深刻理解散文的主题。这一话题从教学文本出发,为破解教学重难点而设计。

2.根据学生兴趣点设计话题

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然后从中选择一些普遍典型的问题设计话题。这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话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极大调动学生课堂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人教版第六册《宝玉挨打》一课,课前收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的疑问,发现了学生的一个兴趣点——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情感。据此,笔者又设计了以下话题:

(1)话题背景:宝玉挨打后,袭人悉心照料,薛宝钗前去探望,林黛玉也前去探望。她们对宝玉情意绵绵……

(2)对话话题:情系宝玉

(3)对话要求: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十二至十五自然段,领会课文内容;

②结合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分析她们对宝玉的“情”;

③在小组中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对话,学生兴趣十足,对话气氛活跃。

3.根据课堂生成设计话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媒体等课堂资源的相互作用会生发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教师有时可以根据课堂资源的变化临时设计一些话题。这种方法具有随机性,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一旦发现可用的教学资源便能够及时改进教学设计。

比如人教版第六册《抄检大观园》一课,笔者发现学生对抄检出的一份情书很有兴致,因此就抓住这一时机,口头设计了以下话题。

(1)话题背景:抄检大观园的最大“收获”是从二小姐迎春的丫环司棋箱子里搜出了爱情证据——小厮潘又安写给她的一份情书。

(2)对话话题:我看司棋的恋爱

(3)对话要求:

①默读课文第九段;

②从文中找出司棋恋爱的证据;

③从文中找出司棋的表现;

④评价在那个社会环境中司棋的恋爱;

⑤有理有据地交流看法。

尽管这是根据课堂现场资源生成的话题,却能够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到古代社会底层奴隶的真情和封建社会压抑自由恋爱的反动面目。

这是话题设计的三种方法,也是话题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三方面因素。

三、话题设计还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话题系统。阅读课堂中的多个话题不应是孤立、无序的,而应努力设计成一个系统。话题与话题之间要么层层深入,要么多角度铺开,能够体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过程。

2.设计出题时机。好的出题时机应该是在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兴趣最浓烈的时候,在学生对某个话题想探个究竟的时候,在学生渴望与同伴对话的时候。

3.设计出题方式。话题可以在一个故事情境或者语言情境中提出,以情动人,激发进一步对话的感情;也可以在学生互动活动中提出,以事启人,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动力。

猜你喜欢
文本设计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