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多趣 妙手常得之

2011-08-15 00:49王进军
中学语文 2011年16期
关键词:对联语文课堂情境

王进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高境界的学习是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乐趣越多,兴趣越浓。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它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自然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出路。

作文语文教师,该怎样在课堂上静思妙构,激发、拓展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本人试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一、用巧妙的导入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好的开场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1.一副对联点燃追问之火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此,中学生知道却并不熟悉,而且都很想深入了解。教师如能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收到良效。

例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前,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老母依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学生读着对联,兴趣陡生,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老师趁此问:“这副对联写的是什么人?为何命运如此悲惨?这副对联创作者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学生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充满了好奇,那种希望了解对联详细原委的欲望之火被迅速点燃。

2.一首歌曲撩拨敏感神经

歌曲是受到绝大多数中学生欢迎的。一堂语文课如果能以一首歌曲导入,相信既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又能撩拨学生敏感的神经。

例如:在学习李煜的词《虞美人》时,老师这样对学生说:“大家都喜欢现代流行歌曲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流行歌曲,不过它不是现代的,而是古代的。”学生开始不解:“古代人也有流行歌曲?”于是老师便利用教室多媒体播放起唱词《虞美人》。学生不禁都瞪大眼睛,竖起双耳听起歌曲来。接下去这堂课,老师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让学生学唱歌曲,学生竟兴致不减,乐此不疲。试想:学生如果连唱都不成问题了,背诵和理解这首诗词又会有什么困难呢?

3.几句诗文唤醒审美疲劳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入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激发源于内心的那种接受美的熏陶的内在欲望。

例如:在学习《理想的阶梯》一文前,老师深情朗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季节的春天可以轮回,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立足现在,把握今天,在未曾消逝的时间里,同学们,我们准备做什么呢?”

几句诗文加上老师的一个提问,便自然地唤醒了学生对理想和未来的美好憧憬,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

4.一段视频刺激探索欲望

语言文学是需要想象的,有时过多的直观视觉印象会缩小学生的阅读体验空间。可是,如果只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插入到一个更加巧妙而饶有趣味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产生探索欲望,那么这种导入方式也可以大胆尝试。

例如:在学生正式学习《归去来兮辞》一诗前,老师先放映了一段某电视台寻找陶渊明故居未果的录像片断,然后对学生说:“陶渊明故居到底在哪里,至今仍然有待考证,如果需要我们为陶渊明重建故居,大家会把它建在哪里呢?请充分利用《归去来兮辞》一诗的所有信息,为陶渊明故居拟定一个建造方案。”在此,一段几分钟的视频再加上老师新颖的课堂学习方案,便成为了学生探索欲望的导火线。

当然,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上说,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在此也不再一一分析列举。但无论何种导入,首先都必须要有针对性,要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另外还必须灵活,不刻板、不单一,随上课情境变化而变化;最后还要注意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不可喧宾夺主,不能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导入一般宜简短。

导入不是目的,过程才是根本。导入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但课堂学习兴趣能否持续、能否由此拓展,那是语文老师不得不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用动感的过程拓展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一个明确目的。培养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不能仅仅局限于导入,而更要依托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用问题拓展思考的兴趣

学贵有疑。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史铁生去地坛的原因,但无法更深一层理解地坛与作者的关系。于是老师适时提问:“文中的史铁生是一个由对生命绝望到与命运抗争的人,实现这一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和地坛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种点拨式提问既能让学生拨云见日,又能刺激学生的思考兴趣,于是进一步研究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我与地坛”。

2.用竞争拓展合作的兴趣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在竞争条件下的合作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曹禺的话剧《雷雨》一文时,老师便采取了小组竞争的方式,尽管活动有一定难度,但最终仍然顺利完成,其原因便是极大的利用了学生的好胜心理、竞争心态。

在这堂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根据基本剧情,改编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一节中的某段对话,并特别强调,改编有难度,有时间限制,看哪一个小组能率先完成两人对话。结果各个小组内部都充分合作、热烈讨论,很快便有小组代表举手要求表演改写的人物对话。

3.用实践拓展写作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设计成为对别里科夫死亡原因的案情分析和调查报告,并在屏幕上打出了一行触目惊心的文字“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专案调查”。老师模拟案件侦破情境,要求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寻找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此举不但让学生倍增阅读理解的兴趣,更调动了学生写作调查报告的浓厚兴趣。

4.用开放拓展主动的兴趣

教育不是物的标准化生产,也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过程。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开放中吸纳新的时代精神,锻炼受教育者的思维批判力、道德选择能力、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即解放”,“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

如何解放?要解放,就要开放,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秩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就要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能促进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等待散场》这篇文章时,老师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她)可以成为你的未来情侣吗?请同学们重新阅读小说,深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特点,只从性格方面做出判断并提供理由。”很自然,有否定也有肯定,并且因为理解能力或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各执一词,但又各有依据。

此时,老师所要做的不一定是把学生引向某个唯一而又固定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如果理据完备,只要不是大方向的偏移,都可以积极肯定、主动赞赏。

这就是开放!教学环境的开放,学习思想的开放,阅读理解的开放。在这种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必然无所顾忌、无所羁绊,必然大大增强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当然,开放不等同于“放羊”,最后老师也可以给出一个自己的理解,以供学生参考。

三、用激励的评价强化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被延续、不断被强化的过程。如何强化?用激励性的评价来强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至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

鉴于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对学生做出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并不断强化这种兴趣。

文本可以多样解读,理解可以充分展示个性,表达可以标新立异,答案可以别开生面,构思可以独具匠心。只要是投入的学习、积极的思考、主动地理解、真诚的判断,老师就尽最大可能恰当地作出肯定性评价,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让这种兴趣一生延续,欲罢不能。

例如:在学习话剧《雷雨》过程中,在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特点时,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有的同学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有的同学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停留在过去的回忆中的,诸如此类情况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大可以在学生言之成理的前提下给予充分表扬、完全肯定,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以强化这种学习探究的兴趣。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充分激发、拓展、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在导入上下功夫,更要在教学主体过程中融入提问的艺术,营造竞争氛围,开展实践性活动,建立开放的课堂秩序,最后更要在评价方面激励学生。

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催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它本来就该有的丰富趣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对联语文课堂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