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途径

2011-08-15 00:51张继军李建珍张红卓
中小学电教 2011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融合

☆张继军 李建珍 张红卓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中学将“计算机”课程改成“信息技术”课程,这不光是名称的改变,其课程内涵与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中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由此,信息技术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目的性价值,人文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科学教育强调技术、速度、效率、精确性和简约性,注重掌握知识、技能和原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人文教育强调素养、体验、沉浸、生动性和丰富性,重在通过掌握人文知识,获得处理人类自身内部关系的能力,以达到健全人的精神世界之目的。[1]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迅速掌握,关注技能的有效训练,注重知识的准确获得,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强调知识体验,关注学习情境,注重思想表达,重视人文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信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片面强调某一层面而引起的自身缺陷,而互通有无成为弥补其不足的有效途径。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在运用于社会实践时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防治网络病毒,如何杜绝网络犯罪,如何识别网络文化殖民等等,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样,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十分强调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只有既懂得人文又有人文精神,又懂得科技且有科技能力和科学精神的人,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改变重视科学知识传授、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的做法,创造条件,更新观念,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本质区别及其教育功能的不同体现等方面可以得出,信息技术教学注定要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道路,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转变信息技术教育观念

转变信息技术教育观念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行动先导,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重技术功能、轻人文精神的观念。在今天,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技术教育的代名词,而是把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与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因此,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活动。将长期的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分割的教学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交叉,以实现横跨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互补和交融,并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

2.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结构

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结构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核心,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必须注重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渗透。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应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3.调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统一,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的要求下,关键是要合理地调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2]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应多方面、多角度,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4.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素养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素养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推动力,在中学阶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教师作为主导力量推动,提高教师的素养已刻不容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自然的而不是勉强的、丰富生动的而不是单调枯操的人文与科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还要有前瞻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文品质。[3]为此,一要靠自我教育,提高教师对加强自身修养必要性的认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自觉、主动地渗透人文与科学精神;二要靠政策激励,调动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人文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三要靠管理督促,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惟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体现者和教育者。

5.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机制

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机制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中具有激励与导向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面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形式多样化,是指改变过去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终结性评价)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做法。综合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倡导运用前置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

(2)评价内容全面化。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生活、社会密不可分。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侧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考虑。另外,评价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把握、及时引导。

(3)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应注重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外,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以评价促进学习。

总之,在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在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中为社会培养出卓越的人才。

[1]雷体南,叶良明.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0-51.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2003.

[3]刘子实,吴渝.大成之道——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54.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