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要做到“三注意”

2011-08-15 00:51王彦平
中小学电教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课件教学内容情境

☆王彦平

(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二小学校,吉林伊通 130700)

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是改革数学教学的必要途径之一,也是更新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趋势。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创设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学生探索、思考和建构知识。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应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信息技术用在“刀刃”上。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握适度、适量原则。无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其目的就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正确处理教师、教学媒体、学生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应保证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绝对不能让计算机包揽一切,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应有的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本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却利用计算机课件取而代之,结果学生们如同看电影般地接受教学内容,失去了动手动脑、实践探索的机会。虽然也能按教师的预设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失去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谈不上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探索了。

二、需注意追求实效性

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达到常规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进而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的优势,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的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要符合数学课堂教学规律。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要符合科学的教育理论和认知规律。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传统教学内容的线性结构转变为其教学内容可以用非线性结构来组织,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层次的结构化知识。其既包括学科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使数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充分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其实效性。

三、注意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习惯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不是一切由教师安排、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备好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信息技术资料,精心研制教学所需课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机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表现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件教学内容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