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活化研究

2011-08-15 00:49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梁章萍
中国商论 2011年20期
关键词:粤剧艺术类遗产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梁章萍

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更密切,其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也更加剧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我国拥有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面对品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对其进行的传承与保护却不容乐观,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迅速消失。表演艺术类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其状况也不容乐观,其传承与开发面临巨大挑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所不同。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它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从上面两个概念的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更加具体,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框架范围。表演艺术类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它蕴含了当地人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和精神价值,主要包括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传统曲艺。

2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的文化模式,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一种历史积淀,这种积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心理背景。因此,如何来保护和传承好这种历史积淀是我们现今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截止到我国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表演艺术类遗产总数达46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达1028个,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已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表演艺术类占很大的比重。但是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恰当的保护,很多正在面临消失,而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演艺术类遗产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了它更容易走向灭亡。因此说,抢救、保护与合理开发表演艺术类遗产极其重要[2]。

3 保护性旅游开发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作用

在我国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为认知,更不要说被保护。然而随着我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定,国家才开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荐、推介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才逐渐为众人所知。同时,也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挖掘与保护,但对于如何对其进行保护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一致的观点。从保护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本文将主要从社会因素、传承因素、市场因素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研究。

3.1 促进表演艺术类遗产自力更生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文化环境跟不上,当地经济相对落后,更重要的是传承人受地域经济水平差异的限制,以及当地居民为谋生而丢弃原有的社会民俗,从而导致表演艺术类遗产的逐渐消失。这一社会因素与保护资金不足密切相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发挥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那么就可以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促进其自力更生。

3.2 促进表演艺术类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随着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其实质还是一种娱乐形式,只有让它继续发挥娱乐性,让观众接受并喜欢,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恰当的旅游开发则可以有效地开发与保护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为它带来观众和市场,让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演员们重新回到观众面前,一方面可以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可提高他们的自我满足感。观众的喜爱和推崇可以促进喜爱表演艺术的人们走到传承人队伍当中去,使得表演艺术类遗产得以传承。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表演艺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要,因此,为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求,应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不断推动其创新和发展,在保留其精髓内涵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

3.3 促进表演艺术类遗产焕发旺盛生命力

很多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被开发之前都不为外人所知,或者是知之甚少,由于重视不够而导致其逐渐消失。而得到保护与开发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其合理开发与保护得当十分有关,同时也与市场需求有关。如广东省的粤剧。粤剧是继昆剧后,我国第二个成功“申遗”的传统剧种。2009年国庆期间,粤剧被宣告正式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粤剧在申遗成功前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这个过程是拯救、保护和推广粤剧的过程。早在2002年广东便开始为粤剧“申遗”收集资料,2004年粤剧首次“申遗”失败,2008年底,中国政府再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粤剧“申遗”文件,最终在2009年成功入选。粤剧的“申遗”成功,不仅表明了广东省相关部门对其保护与开发得当,也表明了粤剧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粤剧“申遗”成功让大家更加关注表演艺术类遗产,更加重视表演艺术类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更加意识到“申遗”对我国表演艺术类遗产焕发其旺盛生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发展对策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群体的智慧结晶,如果被破坏就会不可再生。目前,许多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未被发现与保护或者是开发不当而导致其逐渐消失,因此,如何让这些逐渐消失的表演艺术类遗产活化并得到发展与创新,是一个值得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全面普查,建立遗产资源库

要对表演艺术类遗产进行活化与保护,就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地表演艺术类遗产的基本情况。抓紧征集有价值的表演艺术类遗产的实物和相关资料,登记造册,建立表演艺术类遗产名录体系,制定规划与措施对其加强保护与管理,促使其不断得以传承,这是对表演艺术类遗产进行活化与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繁荣我国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

4.2 建立培养体制,培养后继人才

很多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面临濒危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其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培养后继人才对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活化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学校培养体制,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培养体系中设立相关课程,请专业人士编写相关教材,把其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范围内。

4.3 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促进遗产传承

在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产品是核心。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的活化与开发要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重视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游客的消费特征,设计符合旅游者精神需要和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使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引起旅游者的共鸣。因此,可以对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样式进行必要的加工与创新,促使其大众化,适合大范围传承,让更多的人观赏并参与进来,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4.4 加强政府的主导与宏观协调

目前,我国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健全,那么,政府必须要在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是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表演艺术类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制定,提高大家保护遗产的意识;二是加大对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三是既要注重旅游开发,又要注重遗产保护;四是政府应对某些表演艺术类遗产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对其授艺活动给予鼓励与支持[3]。

4.5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可保证其活化与保护决策的科学化,避免不必要的破坏。除了对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之外,也要对其加大宣传力度,让其为大众所接受,从而得以很好的传承。首先,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宣传,加深公众对表演艺术类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唤起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使保护和传承的行动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次,教育部门应抓好未成年人保护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教育工作,唤起青年一代对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从而使其能在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里得到活化与发展。

[1]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9~122.

[2]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与旅游开发活化研究——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D].暨南大学,2009.

[3]苏勇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6(1):10~13.

猜你喜欢
粤剧艺术类遗产
SINGING THE CHANGES
遗产怎么分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千万遗产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