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梅
天地养育万物,万物各有其征,各有其能,各司其职。身为语文教师,以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话来说,我们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但是在新课改正以燎原之势遍及全国的今天,韩愈的说法不能不说有些过时了。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此理念的指导下,重视语文课程的特点、性质,充分发挥好它的育人功能,正确的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就是语文教师的任务。而以往的语文教学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先是重作品的阶级性、思想性,后又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总偏离“育人”功能,语文课堂总是少了点人情、人性的成分。今天,随着语文教育方向的转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要在此大声疾呼:让我们从作品中挖掘人生,让人情味洋溢课堂,让人性的光辉闪烁课堂。
语文教育的特点、目的决定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人的教育,是在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让学生借教材感悟人生,陶冶情操,继承、汲取文化传统与精髓,培养人文品质,形成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如果抛开了对人情、人性的品评,那么对作品思想的分析,就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将很难实现。《红楼梦》有言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看,文学即人学,它是对社会百态、人情世故的反映,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展示,赏析文章就是对作品所写社会百态的认识,就是对文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认识。由此看来,使教学具有人情、人性,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就以孙犁先生的《荷花淀》为例来说吧,这篇小说写水生夫妻话别,有这样一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分析人物时,我们就可抓住这一句来体味其中蕴含的人情、人性,让学生思索、讨论:为什么水生嫂认为“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才是最重要的一句?她为何流着眼泪答应了丈夫的要求?如按教参来解答,无非就是坚贞不屈、深明大义等等,这样的回答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总有些空洞说教的感觉,其实按人之常情很易理解:夫妻分别,他们最关心的事,除生死、子女之外,应该就是对方对自己的爱是否始终如一,总是希望自己是对方的全部和唯一。当妻子的希望丈夫在为事业奋斗之外,目不斜视永远只爱她一个;丈夫也总希望妻子永远钟情于自己,如遇万一,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古今中外,人皆如此,水生夫妻自然也不例外。从最后一句嘱咐中,水生嫂知道了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也知道丈夫是十分珍爱自己、在乎自己的,这样,丈夫走后,她心里是踏实、幸福的,万一遇到不测,她也甘愿一死。基于当时的社会特点,在这应答之时,水生嫂眼前会立即卷起革命斗争的险恶风云,胸中自会涌起生离死别的热浪,她怎能不流泪呢?正是这人性化的一笔,使水生夫妻的形象更加血肉饱满,真实可信。也许有人会问:此儿女私情是否有损于战士的高大形象?试想:一个连父母妻子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去爱国家、爱人民呢?当然,事业和家庭有时不能兼顾,有时为了事业不得不离开家庭,但感情不能以时间论,整天厮守却同床异梦,远不及天各一方而心心相印幸福,正如古人所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只要有爱,分离的忧思也是一种苦涩的甜蜜。
以上充满人性色彩的分析,不仅在情感教育中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我想也必然提高了学生感悟生活、赏析作品、辨别是非的能力。重人性教育对创高效课堂的作用也不言自明了。那么,如何使人性的光辉闪烁课堂呢?
我们知道,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首先,教师要打破教参局限,深入分析教材,寻求教材与生活的投合点,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让学生思讨,使他们从中得到教育。如学习《孔雀东南飞》,在探究造成焦刘悲剧的原因时,就可不把分析停留在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上,而提出一个问题:诗中的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又尊母爱夫,焦母为何讨厌她?答案是因为刘兰芝太完美。这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你结合生活现实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原来这是母子情结在作怪:焦母丧夫寡居,儿子焦仲卿的身上寄托着她几乎全部的感情,焦刘夫妻恩爱,焦在当差之余,定多与兰芝共处,于无意间疏远了老母。自感被冷落、情无所寄的焦母潜意识中则会产生一种不满之恨,而她所恨之人一般不会是自己的儿子,只会是媳妇兰芝,因为在她看来是兰芝的到来拉远了儿子与她的距离。在这种恨意促使下,她就不自觉的百般刁难刘兰芝,甚而至于一心要儿子休掉她。似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不是没有吧?要不然民间怎会说“寡妇婆婆难伺候”呢?话说到这里,水到渠成般的,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少有所长、老有所养、情有所寄也是人们共有的美好愿望。理解了这一切,学生不仅会对诗作的价值有新的认识,也绝对不会对焦母只有批判,对焦刘二人的殉情也不会只是单纯的赞赏了。上述思索不也使课堂人性化了吗?这样的分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的。
其次教师要号召学生多观察、思考生活,结合对文章的赏析,使学生在人性教育与灵性启迪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发展为一个富有人性、善于思索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最终实现人的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重人性教育,让人性的光辉闪烁课堂,会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学变空洞无味为具体有趣,也会养成学生的完美人格。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之时,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何不乘着教学改革的春风,千方百计,把这一调味剂引进课堂呢?美国教育家华特先生说:“平庸的老师叙述,良好的老师解释,优秀的老师演示,伟大的老师启迪。”就让我们做一个“伟大”的老师,凭借人性教育来“启迪”学生的灵性,为创高效课堂,实现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这一目的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