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根林
语文教学需要引入新型评价方式
——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九
胡根林
传统的考试模式向来关注结果的可比较性和公平性,很少考虑对学习的加强和支持。它鼓励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鼓励再生他人的观点,激励浅层的学习,忽视复杂能力的学习。而当考试具有高利害关系时,教师常被鼓励去追求更高的分数,为不适当的考而教,而不是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合伦理的实践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传统考试模式提出了广泛而深刻的质疑,并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不少冠以“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或者“另类评价”(Alternative Assessment)之名的新型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关注高层次学习所要求的批判性思考和知识整合,要求评价任务本身是技能或学习目标的真实例子,而不是替代物,期望学生通过思考形成个性化理解,而不是从多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对学习的评价”显然还是主流,但“为学习的评价”也引起了大家关注。“为学习的评价”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位一体,评价被看成镶嵌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一个成分。在这种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式中,新型评价方式越来越要求发挥其积极作用。下面评述的三篇文章,都是这方面的尝试。
一
【评议文章】林丽娟《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优势》,原载《新语文学习·教师版》第4期。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不仅可以展示学生阅读方面学习成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也为学生增加了自我评价的环节,为个人反思提供依据,具有实践优势。
在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式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对语文阅读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过去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评价,都是终结性评价,即在某一种学习活动完成到一定阶段时,对最终成果作出判断。这种评价静态、功利,它所面向的是昨天,对昨天的学习给予肯定或否定,其弊端在于不注重学生的努力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不利于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基于此,林丽娟在《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优势》一文中提出“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这一新型评价方式,强调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要动态、发展、面向未来,突出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在作者看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具有如下优势:
其一,突出了学生个性。
首先,让学生自行设计档案袋的过程就是个性自我展示的过程。有的学生是用电脑设计的封面,有的是剪贴的封面,有的是自己绘制的封面。在这些封面上学生分别写上了“品味生活”、“如诗如画的人生”、“我从这里看世界”、“阅读的成长足迹”等标题;其次,师生共同制订的评价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机会。老师引领学生规划新学期的阅读蓝图,学生设计出自己在档案袋里要装的内容,并写出目录。每学期的阅读活动评出阅读最佳小组和最杰出个人;再次是家长的评价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期末,将学生制作的阅读成长档案袋在家长会上进行展示,让每个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看到孩子的个性。
其二,对教学助益不小。
用阅读成长档案袋可以考查学生能否利用课余时间扩大阅读面,增加原始资料的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学会感悟和体验,培养语感,收集自己的奇思妙想,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成为选择档案袋内容的决策者,档案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整理、学习和归纳。
其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阅读成长档案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学业成绩,还可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习惯和情感的体验等,帮助学生悦纳自己,培养文学热情。每个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同,反映的阅读成长轨迹也不同,其成长的独特性在评价过程中就得到了显示。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既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也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是学生一种多渠道摄入、多形式发展的方式,是对传统的阅读模式的一种挑战。
目前,在一线教学中,有不少语文教师都看到了上述的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优势,开始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尝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成长档案袋作为过程性评价工具,在实践中宜定期展示与讨论;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老师、家长、同学等不同评价主体的参与;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允许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做出解释、说明;提供机会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取舍。
二
【评议文章】董蓓菲《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案例分析》,原载《全球教育展望》第11期。
【内容提要】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是一种诊断学生个体阅读能力水平的表现性评价。教师借助学生朗读、问答等活动获取阅读信息,运用错误线索分析,归纳阅读失误类型,归因阅读困难,可以实现基于阅读心理结构和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理论的真实性评价,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名学生在阅读时应有怎样的达标行为表现?如何诊断班级中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并给予有效的教学支持?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求的教学信息资源。董蓓菲《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案例分析》一文所评介的美国“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是一种成熟的阅读能力诊断方法,它对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英美发达国家,1-3年级课堂里的“学习中心”设置,4-12年级的“专用教室”教学都力图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而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个体阅读能力诊断。这种基于个别诊断而实施的个性化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所谓非标准阅读记录(Informal Reading Inventory,简称IRI)评价,是一种通过描述学生个体在完成特殊阅读任务中的行为表现来诊断学生个人阅读能力水平的评价方式。其操作环节如下:教师根据词汇表,选择合适的阅读片段(也可以自己设计适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概念问题”——要求学生朗读片段——要求学生口头回答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学生概述或复述所读内容。在测试过程中,教师要录下学生朗读和回答的所有内容。完成这一切以后,教师根据录音进行错误线索分析(miscue analysis),分析学生阅读失误的类型,从而诊断出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亦或阅读策略的缺失。这样,教师借助由浅入深的不同难度等级的阅读片段,诊断出学生个体阅读能力水平,再针对学生阅读理解存在的问题,制定后续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的阅读者。具体来说:
1.提出概念性问题。在学生朗读片段之前提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以了解学生对将要朗读的话题的熟悉程度、所具有的背景知识,以及对朗读片段中出现的词汇、短语的理解程度。这个过程既是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也是帮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搭建阅读理解的脚手架。
2.学生片段朗读。IRI从初级到基础级乃至高级,在每个年级水平的阅读片段中都包含记叙和说明两种文体。
3.提出理解性问题。学生朗读完片段后,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阅读理解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事实性的,有的是解释性的,有的答案在文中有明确陈述,称之为“外显问题”(explicit questions);有的答案则未有陈述,需要读者依据文中信息予以推断,称之为“内隐问题”(implicit question)。
4.学生复述,教师评分。朗读结束后,学生要对所读的片段内容进行复述,这是教师获取学生理解和回忆能力信息的重要环节,通常可根据回忆清单进行评分。一般记叙类文体的回忆清单从背景、目的、事件、结果四个方面做记录。
5.诊断分析。在这个阶段,教师采用错误线索分析的方法对录音信息进行诊断分析。错误线索分析关注的是学生的错误线索,或者是朗读过程中对印刷文字的意思产生的轻微理解差异。教师归纳学生阅读偏差的倾向或类型,可以推及学生所用的阅读策略并确定后续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加以改进。错误线索分析需要教师基于朗读,分解学生口语语音特点及存在的过失;也需要教师借助复述对学生的整体理解水平加以评估。阅读专家和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某一年级水平的指定片段时,可根据准确率统计确定该生所处的最近阅读发展水平:独立阅读、教学阅读、阅读受挫。
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法基于一种自上而下的阅读心理模式,在实施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来说,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教师运用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深入获悉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可以了解有关评价的原理和操作程序。如系统地收集学生不同阶段的阅读发展信息;运用适龄阅读材料包括词汇目录、年级水平阅读片段,建立衡量学生阅读进步的基准;评价学生阅读解码和理解策略;评价学生要达到高一级阅读水平需取得的进步等等。
因此,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活动和教学中,当教师在倾听学生朗读时,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法成为一种潜在的模式。当教师内化该实施流程后,即使不走这个形式和过程,也可以成为学生阅读行为更准确的观察者和评价者。
三
【评议文章】韩诗雪《平衡计分卡模式在语文课程评价中的运用》,原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内容提要】平衡计分卡企业绩效管理的评价工具,根据它的优点,可以在语文课程评价中的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效果之间,在外部评价(老师、专家等)和内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之间,在学习成果和学习动因(过程与方法之间,在强调客观性测量(考试)和强调主观性测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入手,分别评价再整体评价,这与语文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可以横向参照。语文课程的评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再根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来制定不同层面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平衡计分卡的优点,可以在语文课程评价中的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效果之间在外部评价(老师、专家等)和内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之间,在学习成果和学习动因(过程与方法)之间,在强调客观性测量(考试)和强调主观性测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基于这种考虑,韩诗雪《平衡计分卡模式在语文课程评价中的运用》一文在语文课程评价中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模式。
平衡计分卡原理在语文课程评价中的运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各层次下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各指标搜集相应的资料—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比如评价某学生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先设置评价一系列二级指标:语言和思维的组织能力、反应和应对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再把二级指标细化成三级指标:能完整表达自己的语言、能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准确回应对方的问题、能准确抓住对方的观点、能较好完成与他人的合作、能在合作中给予别人帮助、能自行进行学科间的联系思考、能通过思考提出新的观点;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对各单项分数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求总和得出一个分值。“知识和技能”是这样,“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同理可得一个分值;在此基础上,将三维目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综合计算,就可以得到某学生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领域中的分值。同理,我们可以分别统计出该生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领域中的分值,最后根据不同权重,求出他在语文学科上的综合得分,以此来判断该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总体情况。
平衡计分卡原理在语文课程评价中的运用,对当前语文课程评价现状具有较多的启发。我们长时期以考试为主要形式,这种只看结果、“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丢失了学习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有意义的内涵,也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但关键的地方也许在这些方面:
1.各评价指标的确定是否科学和完全。在各层面的评价指标中基本是以定性指标为主,定性指标本身就有主观性。
2.评价指标权重是否合理。各评价指标在量化后是要通过权重加权计算,各评价指标间孰轻孰重,具体应量化为多少比重,都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
3.资料收集是否真实有效,能否正确反映指标内容。这一点对教师和专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公正、公平的评价外,评价人的自身能力也是评价实施的关键。
4.平衡计分卡原理的评价方式具体可以运用在教学中的哪些环节,是否能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思考。
从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语文课程评价理念来分析,这一用于企业绩效管理的评价手段可以运用到语文课程评价中,但要真正发挥其效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作者通联: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