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利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摄影工作者视觉素养浅析
◆李奎利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在如今视觉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形各色的视觉图像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提高着我们的视觉思维。摄影工作者该如何凸显自己的专业优势,用恰当的摄影方式表达一定的视觉意义,清晰解读隐藏在视觉物相和审美安排背后的社会意义呢?
摄影 专业摄影 视觉素养
现代传媒受众接受理解新闻信息的视觉经验与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由依赖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阅读对象、方式、性质、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具象化、视觉化倾向日益明显。对于图片新闻主要生产者——新闻摄影记者来说,通过提高自身视觉素养,加强采编业务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新闻图片的感染力、冲击力,增强新闻图片的信息表达能力正是应对这一变化的重要手段。
第一,照相机日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记录工具,照片成为自然、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形象记录,参与了各种历史文献的构成。
第二,影像应用不再局限于艺术、科研、宣传这些局部领域,而是扩展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各个领域。
第三,摄影图像在传播和交流中不再是语言文字的附庸,而是上升到与文字和声音并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的地位。
透过镜头这只“眼睛”,摄影作品以其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与其内蕴的思想、情感、哲理及人物、故事等,熔铸了拍摄者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美学品格。作为视觉信息领域的一个子分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摄影艺术凝聚着生活中的真善美。真,属于哲学范畴;善,属于伦理学范畴;美,属于美学范畴。摄影工作者的视觉素养,可以归结到真、善、美这三个词所代表的价值内涵。
真与假相对立,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认识和对待客观事实的态度。俗话说“眼见为实”,人们往往更相信于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的信息。摄影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客观视觉美的再现,其本性就是洞穿真实。照片虽然可以“摆布”出过去发生的情况或是想象中的未来,但是摄影真正的价值却在于瞬间的记实。摄影家将镜头对准某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用镜头凝固特定的历史时刻,再现个体形象和生活场景,把鲜活的人物与历史事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从而让观众感受个体生命的生存空间及历史故事的鲜活与深刻。
前段时间有一张照片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刊、网络一时争论激烈。2007年l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对外公布了一组野生华南虎照片,照片拍摄者周正龙就此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举国关注的“拍虎英雄”。但照片公布之后,许多人对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有网友甚至拿出周正龙家中所挂的年画。指责画中的虎与照片中的华南虎惊人地相似。一时间,“挺虎派”和“打虎派”“炒”得沸沸扬扬。纵使暂不考虑照片的真实与否,单是媒体与公众舆论的关切度就可以看出真实性对于摄影是何等的重要。若是摄影工作者丢弃了“真”这个最基本的素养,必然会引起大众信任感的缺失,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影像创作空间也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但社会对真实的需要仍然存在,因而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也不会被颠覆。
“真”,要求摄影工作者用相机拍摄亲眼所见,不为试图造成社会轰动而欺瞒、不为获奖出名而造假。在新摄影技术手段不断涌现的时候,更应该把握摄影真实性的尺度。撇除个己私利,还原事情真相,再现真实情感,始终是摄影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进行摄影创作时,对待不同的摄影角度,“真实性”要求的尺度需根据辨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闻类纪实摄影必须拍摄于现场且无任何人为的改变加工。经过人为设计和摆拍的作品即使拍摄于现场也是违背了“纪实摄影”真实性的原则。
善与恶相对立,是指人的行为及其表现出的品德符合人性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性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科技的进步让摄影家能够采用各种技巧进行摄影创作后,现代主义的摄影思维方式就使摄影艺术的审美需求走向颂扬正义、和谐和善良。鞭笞丑恶和腐朽,即求“善”。这就要求摄影艺术的审美具有充满理性的伦理道德感。作为一个摄影家,他必须是谎言的见证,是历史的速记员,必须以美感享受要符合伦理道德的善为准则。他必须超越人胆怯贪婪的猥亵情感,坚守摄影洞穿真实的本性,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美好、善良的不懈追求。
无可讳言,摄影是了解与表达人类内心的批判与见证、呼吁与关怀、挣扎与怒吼,并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及其所经历的沧桑与喜悦。所以,一个有内涵的影像,其实就是记录具有影像意涵的生活点滴,也就是说,人道关怀是摄影艺术不能背离的原则。进而言之,如何在光影影像上赋予人文深意,是所有摄影家时时刻刻面临的主要命题。而文如其人,图片亦如其人。人们除了对于摄影作品的人文内涵有渴求之外,常常对于摄影作者的人性善恶也相当关注。
美与丑相对立,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精神价值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觉的特征。摄影艺术根植于绘画,光线、构图、色彩等美学技巧在摄影艺术中至关重要。视觉上精巧准确的构图、讲究的用光、主次得当的位置安排、和谐平衡的色彩、恰当的影调层次是摄影佳作的必备要素,也是鉴赏者评价的标准。美国一位摄影家在文章中说到:“如果摄影家的观察能够揭示他的主题,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它,从而也分享摄影家的当时的某些体验——假定他的技术措施正好表现了他的观察——那么,他便赢得了摄影美。”这与许多摄影大师意图传承给世人的理念如出一辙:思想重于技术。我们借助摄影来表达解放出来的情感力量,并获得最强烈的感情表现效果。而且他也强调了极易被人忽视的一点:观者的接受认同也是“摄影美”中的一环。摄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以生活对摄影家世界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塑造为起点,以拍摄为核心行为,经扩印冲洗或打印等工艺流程制作出照片,再通过展览或出版,回到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社会流通与欣赏者“对话”并产生美感效果来实现的。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只是完成了作品的生产,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和响应。生产就失去了意义。而且,读者在接受作品的时候,是对作者创作的参与,是二度创作。只有读者凭借自身的个体经验观看作品并进行判断和鉴赏,接受影响,才算完成了摄影过程。
对于专业的摄影创作需要我们端正摄影目的,正确衡量摄影和记录与艺术两头的距离,明晰技术只是手段,释放相机的各种功能,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新摄影观。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和进步标尺。摄影技艺不仅在神州大地上塑造了很多外在形式的美,而且在民族精神、社会风尚和人格魅力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神美。摄影工作者只有在真善美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视觉素养,才能不断提高视觉解读能力及视觉表现技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1]爱德华·韦斯顿.什么是摄影美[M].1951.
[2]陈松生,汪波.从纪录片透视视觉文化:追求真善美[D].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