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雪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齐雪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并逐步被重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产学研合作教育 问题 对策
“产学研”结合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产”即企业,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将已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以获得社会所需产品;“学”即高校,是一个传承知识的过程,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获得技能的基本理论基础;“研”即科研机构,是一个创新知识的过程。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复杂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方面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取得一些成效,然而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其仍处在自发状态。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被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尤其是企业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效益最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其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1年教育部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大致可以分别三种,一是学校(理论教育)+企业(实践基地)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和实习;二是学校+工程项目+学校型。在有相关项目启动时,将学生派往大型建设项目工地,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质检验收。工程结束后学生回校总结,在总结中继续深入学习一些在工程实践中必须的然后过去课程中没有的知识,然后进行毕业设计,以至学业的完成。这种教育模式往往被建筑、水利、电力、铁道、石油等类高校采用。三是“2+1”或“3+1”教育型。这种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用学校和工厂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共同造就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这种模式,企业和学校都成了教育的主体,都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质量负责。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优势互补,谋求高效率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获得共同利益的自主行为。三方作为社会宏观系统中三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所肩负着的社会职能不同,遵循的规律也不同,存在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多维的不平衡性是必然的。然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尽量协调三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摸索出一种成熟的、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笔者通过多方资料的查阅和实际情况的调查,对当今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利益分配问题是产学研合作体系中最根本的问题,经济利益也是三方最关注的共同问题。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科研成果转让分享时价格难以确定,利益分配时缺乏具体的法律和政策进行保障,知识产权的维护问题,往往使得三方不能达成一致,合作困难。只有保证双赢,才能拥有彼此合作的稳定的基础。
要确保高等工程教育与企业能够合作成功,其动力来源于双方的共同需要。首先高等工程教育的学术考评机制则不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为了评职称和年度考核,高校老师大多把精力放在教学、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上,不是切实地为解决行业内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基础性研究过多,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高等学校。高校应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积极参加到生产实践中。许多高校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进行的工作还停留在小规模田间试验,仅仅限制在实验室内,而由于高校教师的生存压力较小,在实验室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缺乏大规模推广科技成果的动力。因此,我国现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高校主体对市场的渴求和动力,缺乏推广和示范的中介机构。
高校重育人、企业重效益、政府重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难点在结合。只有产学研三方主体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彼此认同,其行动才会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
目前,许多产学研合作教育仍缺少专项拨款,资金来源匮乏。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第一种“学校+企业”型模式进行合作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派往企业进行实习,然而由于资金限制等问题,其实习项目往往与学生所学专业不能对口,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为企业服务,企业也不能最大程度地受益。然而,通过对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的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其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是全人教育,不仅仅是对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还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
企业需要在市场经济下获取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技术的掌握。企业生存压力大,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熟的理论技术支持。然而,虽然有些老师已经取得了科研成果却不愿意或者不能将成果与企业分享,从而转化为“真金白银”。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或者政府的政策不允许。
首先,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改革,对体制进行完善。在成果分享、利益分配上,对各方的利益进行保障,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要求,实现真正的等价交换。引导并制定相关政策激励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走出闭门造车的境地,走进生产第一线。通过制定触动企业利益并能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政策法规,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强化“产学研结合”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其次,鼓励大学与企业的结合,发展一批了解市场需求并且与高校紧密联系的人。再者,政府可以整合现有的企业规格,引导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我们相信,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下,必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成熟的发展道路来。
[1]姜健,杨宝灵,姜爱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与时代特征[J].教学研究,2006,29(2):107-111.
[2]胡冰玉.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文教资料,2010,(8):152-155.
[3]孙怀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4):34-35.
[4]秦旭,陈士俊.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3):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