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王映红
技校语文教学“瓶颈”及其破解初探
广东 王映红
定位不准确是长期困扰技校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因。紧紧围绕技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相适应,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服务,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成为学生就业和终身学习的工具,是技校语文教学突破“瓶颈”走出因境的根本所在。
技校教学;瓶颈;破解
1.学生不愿学。语文课堂上,玩手机的、看课外书的、讲小话的、打瞌睡的、发呆的……不一而足。专心听课的为数不多,理工科类专业学生表现尤为突出。
2.语文教学脱离技校培养目标,找不准教与学的结合点,摆脱不了中学教学模式。
3.学校在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理论关系处理上一条腿粗一条腿细,导致教与学双方对语文存在认识偏差。
4.缺乏统一的语文教学规范和学生语文能力测定标准,无法客观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文能力。
技校是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绝大多数技校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其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技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率高职业素质低的问题。技校培养的是人才,不是机器,动手能力只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没有职业道德的员工破坏力极强”,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人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应找准定位,顺势而为,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充分发挥学科功能优势。
(一)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相适应
首先,要准确定位语文教学。
从本质上讲,技工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把不具备任何专业技能的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具备从业道德的技工人才——蓝领,从而实现技能就业,是技工教育的终极目标。扎实掌握一技之能,是技校生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所以,语文教学要从纯理论教学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围绕技校培养目标,在坚持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实用”为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情感心理,紧贴学生的专业,体现职业性特点,为学生技能学习服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其次,要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相适应。
洛克菲勒说:“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很普遍,只有毅力和决心无往不胜。”技校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自我的完善与提高,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难以应对。但现实是,大多数技校生在初中饱尝失意与失败的滋味,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导致一定程度的自轻自贱,普遍存在缺乏自信、不思进取、情绪起伏大、抗挫心理能力差、不能与人善处等人格缺陷。引导学生建塑健全人格是技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是语文教学功能的重要体现。语文的处延与社会生活相等,生活中有丰富的用于人格教育的素材。语文教学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从现实生活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的素材进行解读和剖析。再者,语文教材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最后,要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相适应。
今天的技校生就是明天的从业者。职业性特点和巨大的就业压力都要求技校生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必须做好充分的从业准备——赢在起跑线上。因为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他们成长,不会因为技校生刚出校门而给予特别眷顾,他们必须与别人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时代需求,增强对“自我”的认同。我国正处在“调结构、促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大批的优质蓝领。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省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并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国家最高领人亲自视察技校,历史和现实意义非同一般。当前及今后,我国紧缺的是高技能技工人才。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频频出现“技工荒”,在深圳,高级技工失业率为零,月薪比硕士生还高。技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要通过教学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增强当好技术工人的信心。
二是要让学生准确定位自我,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找准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并努力做到最好,实现人生价值。受根深蒂固的传统人才观影响,技校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低大学生一等,“没出息”、“难作为”的心结难以打开。语文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教材和当今社会现实,让学生懂得: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收入状况取决于社会对他的需要程度和认可程度,而不是学历、文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实践证明,掌握一技之能的技校毕业生越来越吃香,大学生到技校“回炉”和企业开出天价招聘高级技工已不是新鲜事。“天生我才必有用”,技校生找准自己的特长,就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像“全国十佳技能人才”、“广东十大新闻人物”罗东元,就以自己的技能书写了人生,成为技工人才的骄傲和典范。
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指出,从本质上讲,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现实中,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观念仍然存在,但我们还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淡化职业贵贱,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一定要理解“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增强自信,不管什么职业,只要是适合自己的、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认认真真地干,就会干出成绩。
四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尽管技校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但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也是必然,技校毕业生虽有一技之能,但层次不高,大多数是中级工,就业时专业不对口或工作技术含量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少学生总是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个既轻松又体面,既适应自己个性特长,又有较高收入的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想法很难实现,于是便陷入苦恼之中,加之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较弱,不安心工作、动辄辞职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现在不少用人单位更多地关注的是招来的技校毕业生能否在他们那儿安心工作、能干多久。对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教育学生一定要正视社会现实,树立并加强先就业后择业、创业的观念,减少对今后工作岗位的幻想成份,减轻因现实与理想差距带来的失落感。正确看待普通职业岗位,理解平凡工作的不平凡意义,安心于岗位工作。减少浮燥、减少急功近利思想对技校生相当重要,“功到自然成”这句话说得好,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第二任接班人阿基勃特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经年累月从不间断地“无论是远行住旅馆的帐单,还是给友人的书信或收据上,他签了名之后都要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几个字”是阿基勃特最后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二)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相适应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最基本的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等。但是在不少企业看来,“技校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太差,不知道怎样和同事沟通,可能在学校里从未接受过相关的训练;他们的文字能力也不行,不知道怎么写应用文……”技校培养的人才合不合格,企业说了算,若企业不认可,那就是“不合格品”。
技校生大多语文“先天不足”。语文教学应充分把握有限的课时,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按照低起点低难度,专业学习够用,上岗就业实用原则,合理取舍教材内容,采取模块教学,强化训练,学完一个模块考核一个模块,改变评价传统,采取模糊分数的等级评价,淡化成绩,注重能力培养。
第一,语文教学第一步应补缺补漏,引导学生过好字词关,消灭错别字和其他语误,正确使用语言。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书写训练,危害不小。技校生字迹难辨、错别字连篇的现象令人担忧。试想,如果我们的毕业生捧着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赏识?
第二,强化语言交流表达能力训练。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与人相处,与人沟通,没有一定的语言交流表达能力,寸步难行。但现实是技校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差,通常是“金口难开”。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将来的职业设计,加强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调动学生动口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想开口说话,训练中应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培养兴趣,了解口语交际的重要性,逐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语文基础。
第三,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训练。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内容的整合能力。大多数技校生阅读量小、随意性大、少有思考,能力较弱。这对于他们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将是一个障碍。试想,如果一个维修工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一个秘书不能正确领会文件精神或领导意图,如何上传下达、行文办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需要,制定阅读理解教学计划,设计阅读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分类别地阅读,对与专业关系较大的内容要注意指导学生“细嚼慢咽”,多动脑筋,力求理解问题、理清思路,能提出问题、准确表达,“把书读薄”,慢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要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会写常用的规范应用文是技校生走向社会所必须必备的基本技能。写作教学要大胆取舍教材,改变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结合,突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如:机械类专业学生,一定要熟练工作日志的写作;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财经应用文写作训练;文秘专业的学生,则要熟悉各种公文的写作。
总之,对专业有帮助的,就重点讲、反复讲,重点练、反复练,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熟练、正确使用应用文。
【1】丁培忠.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7.10.20.
(作者单位:韶关市高级技校)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