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许彤
多元主体在服务业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分析
广东 许彤
为适应服务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提出应构建政府、协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
多元主体;服务业;人才培养;角色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主体方面充分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朝着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根据国发[2002]16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以上政策无不为我国职业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并昭示着我国实用型人才培养主体必须多元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合作构建一个全社会和谐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因此,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离不开政府、协会、企业、学校、学生等人才培养多元主体的紧密合作。
基于多元主体合作的服务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五个主体: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校、学生,主要内容是培养服务业实用型人才,解决人才供需矛盾,为服务业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其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政府根据地方经济教育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进行宏观统筹,指导学校的招生、教学以及就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在政府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寻求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对学生进行培养,并根据学生就业的反馈信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协会作为一个服务性会员组织,起到了会员学校与众多会员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而具体企业不仅是人才的最终的买家,其影响力必然贯穿于招生、培养、就业整个过程。
作为服务业实用型人才培养主体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服务业人才需求特点出发,积极成为人才培养的投入者和参与者,构建社会化的教育理念。政府应该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联合行业协会,科学规划和引导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出台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教育,有效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支持政策和制度,为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保障机制。行业、企业不应该仅是人才的使用者,还应该是人才的培养者,应将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作为自身人力资源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保障校企人才的有效对接。
(一)学校的角色
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在服务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措施的有效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积极吸取行业协会、企业结合本行业服务人才需求特点提出的人才培养建议,制定培养方案;紧扣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共同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论证,分析企业对服务业实用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紧密结合政府经济教育发展方针,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深化校企合作,以学生为本。根据政府宏观政策,结合地方服务业发展现状,制定学校的招生计划。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寻求人才职业能力与日常实际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求学生毕业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对自身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充分听取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并不断修改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此外,学校应该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特别是鼓励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以及鼓励学生实习实践的制度。
(二)政府的角色
政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者。政府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人才需求情况,科学规划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协调好中、高职业院校的比例结构和衔接。统筹规划当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实行全地方实训基地建设和资源共享。
政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监督者。通过建立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来规范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如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措施和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水平等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对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对高职院校进行考核,并推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学校积极进行改革创新。
政府是职业教育的推动者。政府应制定鼓励服务业人才多元主体参与的激励机制,并有相关制度做保障。政府通过制定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来规范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协调和扶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在德国,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一方面,企业依据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德国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督,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对不依靠大学培养人才的企业则增加一定的税金,并公布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学校名单,减少其财政支持,以此促进产学之间的互动合作。政府也可以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围绕区域重点服务行业,在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和职业院校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社会化、开放式、高标准的公共实训基地,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实训和职业能力评价服务。
(三)行业协会的角色
扮演行业专家角色,对全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行业协会可以根据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需求提出行业人才培养规划,对高职院校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要求。行业协会可以参与具体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订,组织编写行业专业教材。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参与制订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导本产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的发展。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划;组织和协助对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检查评估工作。根据行业企业生产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动态需要,负责制订适合行业岗位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指导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扮演媒介的角色。行业协会作为中介和技术组织应当成为协助政府,联系会员企业与学校的重要纽带,成为协调政府、会员企业与学校三方关系的重要桥梁,成为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行业协会应该充分发挥行业信息共享、自治性、中介性的天然优势,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换过程中所分流出来的部分功能,制定人才需求预测、培养、评价的长效机制。
(四)企业的角色
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职业教育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纵观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无一例外全部拥有企业的直接参与,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了有效的结合。通过“工学结合”等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提高服务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培养和择优选取所需人才。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支持。企业积极鼓励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上讲台。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或柔性引入人才,承担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指导任务。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施者。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企业进入学校进行企业文化的宣讲和部分课程的教学,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和实践性环节的训练,使人才培养能更好的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应该制定有利于接收学生实习、实践,与学校开展项目合作、师资培养的制度环境,灵活用工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获取适合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者。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进入到社会中。高职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在企业。企业在学校培养的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最有发言权,可以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并把结果提供给学校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五)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高职学生具有与本科院校学生不同的特点。作为高职教育,应当充分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并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来因人施教,发挥学生的长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服务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需要作为第三方机构的行业协会的支持,同时也依赖于学校的培养水平,以及企业的积极参与。建立一套有助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多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服务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1]林良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教育模式的立法思考[J].职教论坛,2009(8).
[2]王亚妮.校企合作的误区与角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兰教才.对企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6).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李艳华)